分享

林季文老中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经验

 清茶清清 2017-01-13



⊙作者:彭贝如,翁泽林

⊙编辑:杏林君



林季文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小儿咳嗽疾病,其立方精炼,疗效独特。笔者有幸跟随侍诊,深受启迪。现将林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林师认为,小儿咳嗽迁延难愈,主要病机在于“风痰互结”。其理论根源于小儿“脾常不足,肺常虚”的生理特点,结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及“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进一步发展而来。在此理论基础上,以“疏肺理脾蠲痰”法进行治疗,收效甚丰。


1
基本病机


慢性咳嗽多由外感迁延而来,其病情加重、反复也与风邪密切相关。因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故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加之易袭阳性,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松,风邪从口鼻、皮毛而人,导致肺气失宣,外感后多发为咳嗽。因此,在外感咳嗽中,风邪皆为先导。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指出“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说明肺脾二脏在咳嗽中的重要地位。小儿外感时邪,初时袭肺,影响肺气的宣肃而为咳嗽。


肺主一身之气,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而小儿又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故肺失宣肃时,亦可见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之候。从五行学说来看,肺属金,为子脏;脾属土,为母脏,子病犯母,故肺气失调,常累及脾脏,临床上常在咳嗽同时可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脾运失常,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痰湿内生,风与痰邪互结,困阻肺络,二者相结合,互为因果,肺失宣降肃调之职,肺气上逆,导致咳嗽胶着难清。


2
辨证论治


根据上述病因病机,林主任制定出自拟方,组成方药如下:苏梗、川贝、橘红、桔梗、前胡、北杏、僵蚕、云苓、甘草。方中苏梗、川贝、橘红为君药。苏梗归肺、脾经,性偏温,擅长理气宽中,《药品化义》指出:“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川贝性微凉,甘平,归肺、胃经,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功;橘红人肺脾经,性辛温,功擅利气消痰。”《药品化义》云“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


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人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三者合用,上有条达肺气、祛邪外走之功,下有蠲痰理脾之效,使风之清扬外透,痰之浊气下行,邪去正安。前胡、杏仁相须而用,以降气止咳,僵蚕以疏风化痰以散结,云苓加强利湿,健脾补中,水行则痰消,桔梗为舟橹之剂,为开系肺气之药,甘草调和诸药。此方药性平和,其本义为疏肺祛风,健脾理气,蠲浊清痰。


3
病案举例


案1

患儿,女,7岁,2008年11月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咽痒3个月余。现病史:患儿3个月前外感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咽痒症状,经外院抗感染治疗后,发热、咽痛症状消失,但持续咳嗽、少痰、咽痒,痒时咳嗽加重,咳甚欲呕,咳无定时,有咽中异物感,时有喷嚏,鼻塞鼻痒,恶风。在外院多次予抗感染、抗过敏治疗无效,遂来本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未见异常,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鼻咽镜检查提示鼻炎、腺样体肥大。就诊时患儿伴有纳差,大便数天1行,先干后烂,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痰困肺。以疏肺理脾蠲痰为法,方药如下:

苏梗8g,川贝6g,橘红5g,桔梗5g,前胡6g,北杏6g,僵蚕6g,云苓10g,甘草3g。服药3剂后,患儿自觉咽痒、鼻塞鼻痒症状明显缓解,咳嗽减少,间中有黄浊痰咳出,伴有黄浊涕流出,咽中异物感消失,胃纳好转,大便2天1行,偏干,舌淡红,苔微黄。二诊时遂将橘红减至3g,加大川贝、北杏用量,服用4剂后,患儿间中有清咽动作,咳嗽、咽痒、鼻塞等症状已消失,胃纳正常,二便正常,嘱其守原方2剂,痊愈。


按:此例患儿有明确外感病史,病情迁延,有恶风、咽痒、鼻塞鼻痒、干咳等风淫症状,加之有咽中异物、呕恶、苔腻等痰证症状,伴随胃纳减少、大便便溏失调等脾胃功能渐退,考虑风痰困肺。一诊后患儿咳嗽频率减少,有浊涕、浊痰排出,为邪有出路之征象。患儿一诊后苔转薄黄,大便干,有热化之象,故予减少橘红药量,加大川贝、北杏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功,立竿见影。此方标本兼顾,药性平和,可随诊加减。


案2

患儿,男,10岁,主诉:咳嗽半年余。患儿半年前曾有一次外感病史,其后咳嗽未曾间断,咳嗽,有痰难咯,遇风咳嗽加重,伴有鼻塞流涕,大便烂,日2~3次,容易自汗,就诊时舌偏红,苔白微腻,脉滑。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痰困肺。以疏肺理脾蠲痰为法,方药如下:苏梗8g,川贝5g,橘红6g,梧梗5g,前胡8g,北杏5g,僵香6g,云苓10g,甘草3g。服药3剂后,患儿咳嗽稍减,但痰量增多,有痰易咯,痰色白,大便烂,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二诊时遂加用法半夏5g,服用5剂后,患儿咳嗽明显减少,少许鼻塞流涕,大便基本正常。考虑患儿久咳,且自汗,加用浮小麦以敛汗,服用5剂后,虚汗渐消,无咳嗽。


按:患儿风痰内扰,久之肺脾愈虚,出现自汗、便溏,一诊后患儿痰多,遂于加用法半夏,和陈皮、云苓以二陈汤意,以加强燥湿化痰。再三诊,运用浮小麦“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的特性,疏风祛湿,亦能固表止汗。


4
结语


近年来慢性咳嗽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西医也认识到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种多样,既可单一病因,也可多个病因共存,是一个跨学科的疾病,病因复杂,常难于确诊,故治疗棘手,疗效欠佳。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优势。目前中医药对小儿慢性咳嗽进行统一研究的论著不多,对其的病机认识多延用传统观点,仅注重于内伤咳嗽,忽视外感风邪在慢性咳嗽中的重要地位,故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多以健脾化痰为主。


林季文主任医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儿童慢性咳嗽病程中,风和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提出了“风痰困肺”的概念,其意义在于更将“外感和内伤”咳嗽统一起来认识,并且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取得不俗成效。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2卷第7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历史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