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斯太尔力求与欧洲各大先进汽车制造商寻求合作,不过很可惜,斯太尔公司四处碰壁。于是斯太尔做出了一个决定,设计并且制造现代化的主流卡车来取代680-880系列卡车,这个决定可以说影响了世界,甚至改变了中国。 1968年,斯太尔90系列卡车驶下生产线,一个全新的传奇就此开始书写。 斯太尔90系列卡车拥有高大的驾驶室,宽大的挡风玻璃提供了良好的视线,充满棱角倾斜的驾驶室也成为这台车一个显著的特征,车辆标准配备一个天窗。不对称的面罩格栅设计堪称经典,而右边几个STEYR大字清晰可见,上面的靶标似乎记录着这家老牌公司的历史,驾驶室的面罩可以掀起来方便维修。 这台车也是一台模块化程度很高的卡车,集成了驾驶室卧铺,增加了舒适性。发动机则采用斯太尔自主生产设计的WD614直列6缸8.1升发动机,6.6升的斯太尔WD612发动机以及斯太尔WD815 12升V8柴油发动机。 90系列的名字划分有三或四位数字,前面两个数字代表了吨位载荷,而90代表了系列,编号从两轴的790到四轴的1890各有所用,不过只有50台左右的1890走下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斯太尔90系列还出现了两台“小兄弟”,分别是1969年诞生的斯太尔590和斯太尔690。 590和690标准载重都是6吨,发动机则采用了6升110马力斯太尔WD610.01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该款发动机是为了取代之前老式的WD609发动机,车辆简洁耐用,在当时同等级的载重汽车行业里也是好评如潮,其实这台车也是90系列载重汽车的一员,只是这台车比较少见,所以大家对它比较陌生。 1978年,传奇车型诞生了!斯太尔91系列载重汽车问世。 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斯太尔91系列从此取代了斯太尔90系列卡车,和前作一样,这台卡车也是使用了棱形倾斜驾驶室,并使用了塑料面罩和前保险杠。驾驶室的隔热性能更好,驾驶室密封性也有很大改善,变得更安静和舒适。发动机也采用了新的WD615直列6缸9.7升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以及WD815 12升V8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这时候的斯太尔可以说走上了同步欧洲高端重型卡车的道路,也曾经和欧洲主流卡车平起平坐。斯太尔的91系列型号命名991-2891,这些型号可以通过更改轴距,驱动形式、车辆悬挂以及自卸车型或者牵引车特种车型。 在上世纪80年代,斯太尔的命名规则也进行了更变,例如19S31,前面的字母代表了车辆吨位,其次一位S代表着民用车型,最后两位数代表了车辆的马力,这也是国内S19来源的典故。 和90系列一样,斯太尔91系列也有着自己的轻型卡车,分别是591和691,这款车采用了WD612 130马力发动机,如果这台车换上奔驰的标志可以说毫无违和感,不知道这台车历史的人绝对会以为这台车是斯太尔借助奔驰的技术制造的。 当时为了解决中国重型卡车的一个空缺,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制造厂寻求了欧洲包括奔驰、沃尔沃、雷诺、斯太尔等几家载重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经过无数次的测试,最终决定引进奥地利斯太尔的91系列卡车。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签订协约,成套引进斯太尔91系列卡车的技术。引进的型号分别为载重量为16吨的991,载重量为19吨的1291,载重量为22吨的1491,重量为28吨的1891以及载重量为40吨的2891。 早期的斯太尔驾驶室还是采用类似于斯太尔90系列的驾驶室,后来驾驶室经过优化改进以后成为我们后来看到的斜杠进气格栅更先进更现代化的造型。 斯太尔在当时可以说是火爆一时,各种大大小小的重型汽车制造厂都在制造这种车型,即使后来中国重汽联营公司解体以后,各大重型卡车制造商主要制造的还是斯太尔,公路上跑的10辆载重汽车有6辆都是斯太尔,由此可见斯太尔对中国的影响。 当时的斯太尔还成套引进了斯太尔WD615系列的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堪称经典,许多发动机改型都来自于这台可靠的发动机,而斯太尔91也很纯粹地证明了欧洲卡车在中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虽然斯太尔的技术在中国慢慢被更先进的动力系统所取代,但是它的技术已经彻底影响了中国的重型车制造业,许多车商直到现在都还在以斯太尔的标准制造汽车,一说到斯太尔大家也都会赞不绝口。 1986年,这家充满传奇历史的百年公司推出了它的最后一款中型卡车产品,斯太尔92系列。这款车你也许曾经在美军的电影中有些许印象,没错,美军的FMTV载重汽车就是采用了斯太尔12M18的驾驶室,这个驾驶室保留和91系列的不对称面罩造型,重新设计了驾驶室,让我们看上去感觉很具有现代感,该车发动机配备了WD612直列6缸6.6升柴油发动机。 这也是斯太尔自主设计的最后一代产品,但是这台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美国陆军的载重汽车发展历史,不仅仅是美国,英国的ERF也采用了这款卡车的驾驶室,92系列也算是斯太尔公司的绝唱了!1987年,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开始出售其不同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在拆分之后形成了单独的公司,其中包括斯太尔商用车股份公司。其他的生产线也被拆分或出售形成完全独立的企业,包括普赫的摩托车事业部和斯太尔-曼利夏武器生产部门。 1990年,柴油机部门分拆成斯太尔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更名Steyr Motors,一直存在到现在。 德国MAN在1990年接手了斯太尔商用车股份公司,斯太尔在当时还有生产92系列卡车。不过到了1994年,斯太尔借助MAN F2000的驾驶室推出了NSK系列重型卡车,而轻型和中型卡车的型号分别为NLK和NMK,这些车都是基于MAN的L2000和M2000来设计的。 其实这台车已经算实至名归的MAN了, MAN收购了斯太尔后,可以说是利用斯太尔的名声来制造一些其实属于MAN的产品,斯太尔商用车也从这时候开始慢慢消失了。 斯太尔在之后还和MAN一起推出了STA系列卡车,不过这时候的斯太尔已经彻底被MAN化了,只是保留了一个斯太尔不对称的面罩这个特征,仅此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太尔也慢慢淡出了商用车的制造市场。 1998军用车辆的生产线被卖给了一家奥地利投资公司,名字依旧还是斯太尔-戴姆勒-普赫。2003年这家公司出售给美国公司通用动力和国防设备制造商。 斯太尔这家巨型公司最后还是没办法逃离解体的命运,主要产业和技术纷纷被出售,虽然说现在还有斯太尔当年解体后留下来的公司,但是相对于最早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来说都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斯太尔的卡车制造业不仅仅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卡车制造业都为之而颠覆,斯太尔的卡车技术在中国更是如同昙花一般绽放出了它无限的光彩。 现在很多司机都有一个看法,他们认为娇贵的欧洲卡车无法胜任国内很多的脏活累活,但是你们有没有看到曾经有一台叫做斯太尔的卡车,在中国大地上飞驰,这些车往往运载着几百吨的货物,难道这点还不足以证明欧洲卡车的可靠性吗? 我觉得有一句老话用到斯太尔上再合适不过了——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消失,老车不朽只留经典永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