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年(1914)
海宁县警察事务所在斜桥镇设立南乡派出所。
民国4年(1915)
斜桥张炳南出资用石板铺修沿河街道及建造紫气桥;斜桥封冰壶开办私塾于西街。
民国6年(1917)
9月 斜桥警察所建立。
南浔人邢寿颐在斜桥开办裕生当铺。
民国7年(1918)
硖石轮船局开设。斜桥警察所改名为斜桥警察分署。
民国10年(1921)
王清记、招商两轮船局开行盐官至硖石、硖石至盐官客轮。途经并停靠斜桥。
民国12年(1923)
5月
张光瑞、朱文吉在斜桥合办义成电灯公司,四年后停办。
斜桥在程家弄底处(今工人路)建造斜桥耶稣堂,两年后竣工。
民国14年(1925)
7月 斜桥耶稣堂借封家厅开始做礼拜。
民国16年(1927)
斜桥警察分署改名为斜桥警察分所。
民国17年(1928)
朱文俊在斜桥开办昌大电灯厂,抗战开始后停办。
民国18年(1929)
2月 斜桥警察分所改名为海宁县斜桥公安分局。
海宁县实行村、里制。斜桥镇改称斜桥里。里以下划分“闾、邻”。
民国19年(1930)
11月
硖石长途电话支局成立。浙江省电话局长安支局,加挂硖石至斜桥话线1对。同月,斜桥电话代办所建立。
民国20年(1931)
9月 海宁县斜桥公安分局改名为海宁县公安第五分局。
全县改村、里制为乡、镇制,斜桥里改名斜桥镇。
县建设委员会拨银元340块补给斜桥镇,在新弄内开挖双眼公井竣工。该井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且优。1934年夏,河水干涸,居民饮水几乎全取于此井。
民国21年(1932)
5月
海宁县农民银行在斜桥设立第二堆栈(斜桥办事处)。
8月
海宁县第五区“区立民众教育馆”在斜桥显圣庵成立。抗战开始后停办。
民国22年(1933)
全县调整区、乡(镇)行政区划。划分为5区22乡(镇),斜桥镇界域扩大,归属斜桥区管辖,定为乙级镇。
民国23年(1934)
6月 斜桥报话代办处成立。
海宁县废“闾、邻” 编制,改为保、甲制,斜桥镇划编为24保。
民国24年(1935)
斜桥顾达一、杨赓伯等人在133号铁路桥以北开办民生丝厂。
民国25年(1936)
袁万民在斜桥开设私立惠中医
民国26年(1937)
9月
行驶在斜桥车站西郊列车遭日机轰炸。被炸死押车军人1名,旅客数人。
11月 海宁县立初级中学遭日机轰炸。国民党军队撤离斜桥时毁坏133 号铁路桥。
12月 14日,斜桥镇沦陷。
民国27年(1938)
1月30日,(除夕)日军焚毁斜桥民生丝厂,枪杀农民24人。
4月20日下午6时,国民党军六十二师三六八团二营营长陈士伯率部,破坏硖石至斜桥铁路80馀米,炸毁123号铁桥,毙日军4人.
10月 汪伪斜桥警察分所成立。
民国29年(1940)
8月
硖石镇发生霍乱。夏秋之交,斜桥镇上脑膜炎流行,死亡达数十人。
民国33年(1944)
斜桥镇重编保甲,划编成36保。
民国34年(1945)
9月
全县调整区乡行政区划为5区55乡(镇)。斜桥镇域收缩,划编为10保,斜桥区和城区合并称城斜区。斜桥属城斜区,定为甲级镇。撤两仓乡,设新仓镇公所。皇冈设乡公所,隶属袁花区。
王绍达等人,在斜桥同馀街开办三元酱园。后改名为三元洽酱油坊。
民国35年(1946)
1月 斜桥镇上天花流行,染者甚多。
2月斜桥镇划编18保
3月5日,淫雨连绵,日逢潮汛,七堡海塘被冲决,沿塘顿成泽国,民迁路北,哭声震天。居民纷迁斜桥。金石墩发现脑膜炎、天花等,死亡10馀人。
修复抗战期间被破坏的硖石至斜桥段话线,两地间通话。
民国36年(1947)
12月 斜桥镇改编保甲。共编15保。
民国37年(1948)
3月 斜桥积谷仓建成。
4月 斜桥镇天花流行。染病者40馀人。
6月 斜桥镇霍乱流行,死亡2人。
改斜桥警察分驻所为斜桥警察所。‘
民国38年(1949)
年初 厚丰德油坊从崇德县高桥镇迁来斜桥镇西环桥南。
文章来源:海宁建设志(1912—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