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道经 温信子敬著 女德经 得一章第二(通行版三十九章) 一者,大道之貌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精神得一则鲜活灵动,川谷得一则可充盈,万物得一则可正常生长,领袖得一可至天下正。 致诫之警者,天至清恐将破裂也,地至宁恐将崩塌也,精神至灵恐将耗尽也,川谷至盈恐将枯竭也,万物至盛恐将衰老也,领袖至贵恐将失败也。若为首领者,必先得其道也,否则即使为领袖,恐将未能长久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低为基。古代王者自称孤家、寡人、仆下,谦逊之貌也,并非以卑贱自居也。故称誉至高,无其称誉也。 人生之道,不必华丽如美玉,亦不必粗糙如硬石也。
注释与品读: 王蒙先生说:“大道的特点是它的唯一性、统一性、完整性、一元化,所以大道即一。”傅佩荣先生认为:在此,“一”作整合讲,因为《老子》原文在后面讲了六个例子: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如果单纯当作“一”来解释,那么是谁得到呢?我以为,傅先生说得很对。我体会后则倾向于“一”即“道”。得一,即得道。我的这个想法,实际上和傅先生的判断说得是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就《女德道经》来说,主要读者对象是现代人,现代社会的中国已然没有了侯王。于是,便改成了“领袖”。
帛书《老子·德经第二章》原文 (通行版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小注:发,即废,音义同“废”,在此为倾毁之义。歇:停歇、灭绝。蹶:音jué读“决”,指跌倒、挫折,失败,这里可解释为“垮台”。不谷:仆下。此其贱之本与:与即欤,读yú“鱼”,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问等语气。故致数与无与:与即誉。数与:指过多的赞誉、最高的荣誉(称誉)。无与:指没有荣誉(称誉)。禄禄:指华丽、尊贵。硌硌:音luò读“洛洛”,指坚硬粗劣的样子。本章译文可参考上文《女德道经·得一章第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