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丛专题丨高浑郁勃 古茂斑斓——王个簃及其书画艺术

 青木森森 2017-01-13




高浑郁勃 古茂斑斓

——王个簃及其书画艺术

 

施作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

王个簃艺术研究会会长

 


20世纪初,中国画坛由吴昌硕开创的金石大写意一派新风,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集文人画艺术之大成,影响深远。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沙孟海、诸乐三、朱屺瞻、吴茀之等人,无不受到启示,追求浑厚、质朴成为一代风尚。而王个簃因其人品和艺术天赋得到吴昌硕的青睐,成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1927年,吴昌硕在王个簃所作的《龙幻》画上欣然题诗:“猛笔个簃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并长跋“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王个簃在跨越世纪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历70余年,不仅全面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而且开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然而,他一生对恩师敬重、忠诚,却被人误以为他在艺术上对吴昌硕是亦步亦趋,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王个簃艺术。在吴昌硕众多弟子中,只有王个簃最走近吴昌硕艺术风格,并得其精髓,而又能跳出吴昌硕艺术风格的一位当代金石书画艺术大师。中国书画,特别是金石大写意书画,是需要全面的艺术涵养,个人素质、学养与传统文化的高度结合,通过长期艰辛的磨炼,“勇见卓识,抛掷岁月,才会真入脱俗再造之境,其巅难越,曲高和寡”。王个簃先生直到晚年臻于化境,登上自己的艺术巅峰,留有大量新作,散播人间。我所见到的是现藏于王个簃艺术馆的精品,气势雄健、高浑郁勃,堪称大师风范,使人叹为观止。


王个簃先生的艺术造诣与成就,从他的诗、书、画、印上都能体现。而他的绘画艺术综括全面。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求创新;晚年重构新局面,开创笔墨设色新境界。


个簃先生(1897—1988)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自幼攻读诗书,擅书画、篆刻,青少年时代辗转求师,奠定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1925年,个簃先生29岁,只身来到上海,拜师于吴昌硕门下,成为吴昌硕晚年亲传衣钵的得意弟子。在同门刘玉庵的帮助下,被聘为吴昌硕的孙子吴长邺的家庭教师,后又侍候吴昌硕左右。从此,他与吴昌硕朝夕相处,比一般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诲。在吴昌硕的精心指导下,王个簃更加刻苦钻研,练字、画画、刻印、写诗,每天深夜不辍。当年王个簃正是青春年华,才思敏捷,艺术思想追随吴昌硕,“直从书法演画法”,“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以书法用笔通画法,作画题材多为花卉、松石、蔬果,兼有佛像。其间,他在吴昌硕家里看到很多藏画、诗书,也结识了不少书画界名流。著名书法家曾农髯家藏也极其丰富,王个簃经常到曾老家中观赏沈周、石涛、八大、石溪等的作品。与此同时结识了曾农髯的得意门生张大千,两人结为知己。1931年王个簃与曾农髯、张大千合影的照片至今为人所珍视。是年由王一亭率中国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同行有张大千、王个簃、钱瘦铁、郑曼青等十多位书画家,这是个簃先生第一次赴日本访问,与日本书画家交流艺术。时隔66年,1997年由上海旅日画家徐党生先生(曹用平先生的学生)在日本一家博物馆发现1931年王一亭、张大千、王个簃等在日本访问交流时的新闻报道以及与日本画伯(当时日本书画界的最高尊称)及书画界人士的合影大照片,徐先生将此历史资料翻拍复印后寄赠个簃艺术馆珍藏。


王个簃随师吴昌硕前后五年,悟得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的真谛,继承“重、拙、大”的绘画特点。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早期的代表作有《龙幻图》《菊石图》《岁朝图》等均充分体现出笔墨酣畅、古朴淳厚的艺术特色。吴昌硕对这些作品极为赞赏,均作了长题。在吴昌硕逝世后,王个簃遵循老师的教诲:“画当出己意,摹仿随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在以后的岁月中,王个簃先生还潜心研究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明清大家的作品,取各家之长,用自己的天赋和阅历统驭画笔,突破前人的藩篱,形成自己隽逸洒脱的风格。


王个簃早年创作的代表作《刀鱼图》《瓜菱清暑图》,1932年由刘海粟携中国现代名家作品赴欧洲参加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中国绘画展”,个簃的《刀鱼图》获奖,《瓜菱清暑图》被选入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刀鱼图》现藏于个簃艺术馆。是年王个簃36岁,受聘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该校校长刘海粟,副校长谢海燕,校董蔡元培。现在蜚声艺坛的程十发、冯建吾、陈大羽等,均是他的学生。1946年至1948年,王个簃在上海先后举办了三次个人书画展,从此声名大震,而后又出版珂罗版精印《个簃画集》(上下册,叶恭绰题签),共印300套,分赠给了朋友和学生。我少时从外叔公家里见得此画集,保存至今已61年,今日展读备感亲切。作品章法严谨,笔墨精到,以花卉、蔬果为主,兼有山水、人物,尤其双勾白描、写生盆景菊石竹,造型生动,体现出个簃先生极强的造型能力,画端题款均为自作诗,书写自然,颇有晋人钟太傅笔意,参差错落,气息贯通,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皆精品也。先生师出名门,才气过人,诗、书、画、印并驾齐驱,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艺术,奠定了他在当代画坛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书画艺术犹如枯木逢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王个簃的艺术也进入全盛时期,他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作品参加历届美展。1954年,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1957年,上海美协和北京美协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王个簃书画展”。1959年以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文代会。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成立,王个簃先生担任第一副院长,并先后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名誉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20世纪60年代前后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画师要深入生活,王个簃先生带领画家们积极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体验生活,使艺术有了新的开拓。个簃先生认为,深入生活要“以我为主”,才能取舍、提炼和概括出生活中的美好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也才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个簃先生创作出不少从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国画新作,如《蚕茧图》《勤俭持家》《雨花石》《油菜花》《三秋收获》《小米黄豆》《粮棉丰收》《元麦新蔬》《乌桕》《紫菜黄柚》等。“前人没有画过的,今人要敢于尝试,敢于创作。既要注意运用传统笔墨,又要赋予新的笔墨内涵。”


王个簃先生既是书画家、篆刻家,又是一位思维敏捷的诗人。进入新社会后他诗风渐变,在继承传统格律诗的基础上吸收乐府民歌,接近口语,新的画风配以新的诗句,通俗易懂,为大众所接受。他在《蚕茧图》中,画了三束蚕茧,几片桑叶,加上一颗鲜红的桑果,并题上“蚕宝宝,真乖巧,殷勤吐丝意缠绵,好绣河山新面貌”。个簃先生是想通过刻画蚕儿吐丝不绝的形象,来歌颂蚕工的辛勤劳动,象征新时代新农民创造新天地的精神面貌。《紫菜黄柚》一画,他借用了西画色彩中强烈对比的手法,以重色来刻画和渲染所要描绘的物象。《勤俭持家》一画中的绒线,吸取了西画中明暗映衬技巧,以增强质感和空间感。《麦豆图》将粮食元麦与蚕豆巧妙地搬上画面,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古淡清雅,工写兼顾,双勾和没骨并用,笔墨精致,线条优美,充分表现植物“窈窕淑女”般的丰姿,麦豆在初夏的清风中摇曳,抒写了一首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畅想曲,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在不平凡的题材上仍能显出艺术家不平凡的艺术修养。


个簃先生认为:“依我所见,无物不能入画。只要你善于观察,并发现事物——你所要描绘的对象的美,加以取舍和提炼,进行艺术加工,运用你所掌握的艺术技巧反映它,就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他不仅继承师法,还重视实践,外师造化,对自然洞察入微。《题〈蝌蚪〉》一诗便是实例:“闲来泼墨为蝌蚪,却忆儿时嬉水滨。画稿从来随处有,何必点划效前人。”


总之,无论什么题材,他总是努力发掘主题,使之闪耀出时代的光芒,给人以清新隽永、浮想联翩的艺术享受。王个簃这一时期不满足于继承,而是着重发展、创新,笔墨紧随时代。


1981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个簃画集》是个簃先生80岁以前绘画的总结,风格隽润婀娜,洒落酣畅。同时出版的《王个簃随想录》,充分体现他在艺术理论上已形成了自己画论体系。他认为要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第一,既要重视传统,又要不为所囿。第二,深入生活要以我为主。第三,“外师造化”,但又要高于造化。第四,创作要有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意念。接受传统,又要丢掉传统;观察生活,又要丢掉生活。这是辩证统一,这个“丢”字不是说从此不要传统不要生活了,而是从胸有成竹—生活中来—到胸无成竹,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神与物游,追求意境。第五,一幅画的构图要有全局观点。要“造险”,制造矛盾,从矛盾中求统一求协调。第六,大画当作小画来画,可以放笔随意挥洒,小画当作大画来画,可以“心细”,小中见大,天地空阔,“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第七,一幅画的布局,用笔、用墨以至于题字钤印都有一个虚、实、轻、重问题,虚中见重,虚中见实,轻中见重,重中见轻。它们是互为制约互为联系的。第八,中国画讲究线条。线条要有提按、徐疾、顿挫、干湿、浓淡、虚实的变化。第九,熔诗、书、画、印于一炉。


个簃先生指出国画艺术创作需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其中除诗文、书法、金石之外,还需要懂得绘画以外的艺术,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甚至太极等。还要读一点中外文艺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个簃先生的作品和艺术理论与实践,使我们感受到极为有益的教益和启示。


王个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冲刺他的艺术巅峰。此时百业待新,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争鸣。前卫的中青年呼喊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心态浮躁,急于求成,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否定传统。而王个簃先生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立足固本,从文人画笔墨传统中求创新求发展,融贯古今,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弘扬民族文化,倡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虽年迈,仍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曾赋诗自勉:“年方耄耄不服老,犹愿书写真感情。善抱砚田要发奋,时时学习竞中青。”由此可见王个簃先生老而弥坚,有新思想、新观念,他身体力行,勇于探索,勤于实践。85岁以后的作品面目一新,风格独特,气度雄肆,不经意处佳趣频生,巧拙并用,精妙逼人。已突破了吴昌硕艺术之规范,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强力,开辟出一派源于吴昌硕而又不同于吴昌硕的笔墨设色之新天地,如《银河倒挂》《满园霜菊吐新姿》《万壑远瀑》《曲阜汉柏》《层峦耸翠》《松坛紫绶》《云山杜鹃》等大量作品。尤其是1987年“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仿佛是将一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使人只能看到而摸不到的满天飞舞的珍宝和霞光,他所创新的一切,正是我们最需要追求的东西”(程十发贺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所作《生命与艺术的霞光》)。个簃先生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他90岁高龄时,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办展,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海内外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综观个簃先生后期作品特点:用笔雄健遒劲,信手所至,出神入化,是篆是草是写是画,八面出锋。尤画藤本《葡萄》《牵牛》《紫藤》,行笔飞动,腾蛟起凤。用墨浑穆华滋,宿墨、焦墨、带水泼墨兼而用之,如《竹石》《松柏》《荷花》《棕榈》等,墨气淋漓,令人寻味。设色厚重浓艳,腴古苍润,随意点染,斑斑驳驳,色墨融汇,古意盎然。从《九寨沟风光》组画和《长白初秋》组画,得见泼彩之新奇。章法有法无法,随机应变,触兴而构,画从诗意出,添墨点色,无不随意生发,气息通达,佳构自成。题款挥毫立就,佳句随之,行笔方圆枯湿,斑驳飞扬,诗、书、画、印并茂天成。


个簃先生晚年常有“声画”与“心画”之偶得,神与物游,妙想悟得之境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曾从鸟声中领悟出潺潺泉水,遣兴挥毫作《泉声花影图》,读之使人仿佛听到泉水的声音。真所谓绘声绘色的“声画”。个簃是画泉水的高手,关键在于运用线条,他一生从书法、篆籀、金石多方面来磨炼笔墨线条,千锤百炼至炉火纯青,妙得金石之气息。又擅弹古琴,能从音乐旋律中悟出抑扬顿挫节奏感,融入自己线条中。如《大瀑飞腾》,横构别致险峻,左角上方山花烂漫,山下无数线条,浓淡枯湿,纵横圆曲交错,组合成气势开阔磅礴,声如洪钟的大瀑奔腾的景象。题曰:“山花烂漫千重锦,大瀑奔腾方丈声。”绘泉而绘其声的境界,是个簃先生浪漫思维所表现的抽象图式,这是有生命的有笔墨语言的抽象艺术,让人百看不厌。


以诗意入画,以书法入画,以情景入画是个簃先生晚年灵感所至。他的《青海湖鸟岛》《飞翔天外》是想象之景——“心画”。山林、霞光、群鸟组合有序,画端题诗:“飞翔天外满长空,不与寻常气象同。鸟岛繁华好光彩,人间妙造万千重。”这是对生态保护的赞歌。86岁时所作《九寨沟风光》组画,他只是在电视上所见之景,触景生画,大胆落笔,诗意之郁勃形诸笔端,似与不似之间,横构新奇,色彩明快浪漫,能与油画比美,把“九寨沟风光”艺术地展现出来。又如《长白初秋》组画,“松坛紫绶”“山畔黄花”“层峦耸艳”“飞瀑雷鸣”,构图均为方形,章法饱满,颇似西画构成,用色吸纳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并将花卉放入山石全景中表现,让花鸟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苍浑自然,不失磅礴之气,彩墨交融斑斓,视觉效果强烈。这两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新风景、新笔墨、新色彩、新构成、新诗句、新意境,前无古人。我们可以从个簃先生的题画诗中窥见一斑。《题〈九寨沟松鱼〉》:“略如花港观鱼处,一片清溪游泳忙。别有闲情来画鲤,不求形似最难忘。”《题〈九寨沟竹鸟〉》:“层层竹影团新绿,片片霞光闹晓晴。更比名山风景好,杳无人迹鸟声清。”《题〈九寨沟山水〉》:“遥山大壑千重瀑,古木丛林万象新。景色空蒙自闲暇,天宽地阔少游人。”《题〈九寨沟杜鹃〉》:“琪花瑶草神仙境,送暖风光逸兴飞。落笔兴酣人似醉,此情缥缈出新奇。”真可谓诗情画意天人合一。


个簃先生90岁以后创作的《青海鸟岛》《随意翱翔》《翠柏泻秋声》《鸡冠红突兀,只欠一声啼》《龙飞凤舞》《棕榈叶战晓风凉》《案头杂景》《芭蕉叶大栀子肥》《落霞与孤鹜齐飞》《桃红柳绿》《寿比南山》等作品,均是神来之笔,“用笔则如老仙,随意点化,无不妙在,处处极为自由,不然而然”。看似“脱头落瓣”,“色墨斑驳”,却气象万千,意象与抽象之间,而金石气息弥漫,高浑郁勃,古茂斑斓,诗、书、画、印意趣横溢,俱臻化境。个簃的艺术,实践了吴昌硕赠他的箴言:“食金石力,养草木心”,他的成功是必然的。沙孟海先生称他“游刃从容,不假矫饰,烟云舒卷,莫可方物”,“下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这是对个簃艺术的赞扬。


王个簃先生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当代艺术大师,他一生对艺术执着追求,在70余年漫长艺术求索征途上,尽毕生精力,为我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将毕生创作的精品奉献给了家乡南通以及上海等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美德,老而弥坚的爱国爱乡奉献精神,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与画品的完美统一,他的人品道德和艺术风范,将在中国画发展的前进里程中永放光彩。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