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是对虾最为重要的器官组织之一,更是其第一道免疫防线,在对虾的存活与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对虾甲壳方面的问题,给养成带来危害:
1)应激情况下虾子大量蜕壳,出现软壳偷死; 2)虾壳薄、脆,蜕壳后易漂浮于水中; 3)中后期虾蜕壳不顺,体表黑色素沉淀多,头胸甲与肌肉不易分离; 4)硬壳时间长,虾身偏软; 5)早期放苗活力差,成活率低;⑥低盐度时易溃疡,形成黑斑。
 上述提高的这些甲壳情况,给对虾养成带来极大影响,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发生。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我们可以先从对虾蜕壳机理来进行了解。
一、对虾的退壳
白虾是低等的甲壳动物,一生中要经过多次的蜕壳(40次以上)才能不断生长,在苗期一般30-40h蜕壳一次,在转肝期后4-5天蜕壳一次,随着虾身的不断长大,蜕壳间隔不断增长,养殖后期主要集中在初一、十五左右大量蜕壳。如果在蜕壳间期没有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虾就无法正常蜕壳,影响生长和产生疾病。
 Q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虾是怎样蜕壳的?
1.1甲壳由位于其下的真皮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共分3层:上表皮层、外表皮层、内表皮层组成。 1.2对虾蜕壳周期,是指将旧壳蜕去到下一次蜕壳的这段时间,详细分为蜕壳间期,蜕壳前期,蜕壳期,蜕壳后期初,蜕壳后期末。整个蜕壳过程是这样的: 1.2.1虾壳钙化过程吸收水中的钙离子和微量元素,并大量摄食积累能量和微量元素,这叫做蜕壳间期。 1.2.2随着物质的积累,真皮层与表皮层分离,旧壳之上的表皮被吸收,钙离子与微量元素进入血液,新表皮开始形成,此时对虾减少摄食,两层壳形成。当旧壳上的钙等完全被吸收后,新表皮与旧表皮分离明显,对虾停止摄食,身体开始吸水准备蜕壳,这是蜕壳前期。 1.2.3当新表皮大量吸足水分后,由于虾体的膨胀和弹动,旧壳破裂,身体从旧壳中脱离而出,此过程时间很短,正常在15-30秒之间完成,这叫蜕壳期。 1.2.4弹出旧壳后,虾体开始大量吸水,使新表皮层充分生长、扩伸,此时对虾身体活动能力弱,基本上没有摄食,此过程维持在10-20分钟,这叫蜕壳后期初。 1.2.5当身体膨胀到最大程度时,新的虾壳开始大量吸收水中的钙离子和微量元素,新壳慢慢硬化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并开始摄食,为下一轮的蜕壳做准备,此为蜕壳后期末。以上就是对虾一个完整的蜕壳周期,如果在此过程中,水体中的钙及微量元素不足时就会使新壳无法硬化,严重影响下一次蜕壳和正常的生长速度。
 从蜕壳过程可以了解到,机体对矿物元素的有着极大的需求,从虾苗期高频率蜕壳(矿物吸收量少,频率高),过渡到大虾阶段相对统一的大量蜕壳(矿物吸收量巨大,频率低),对虾蜕壳对水体矿物元素需求量越来越大。应激蜕壳、高密度养殖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这种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从对虾蜕壳的生理要求来看,养殖水体不仅要维持一定的矿物浓度,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具备应对大量蜕壳的能力。
二、矿物元素的重要性
2.1大量实践证明,文首提到的那些对虾甲壳异常情况,主要是由于水体矿物元素不足,对虾无法及时、足够吸收矿物元素造成的。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水源性矿物元素不足:主要指淡水养殖区域,不仅缺乏钙镁,水中游离矿物元素也较低,必须定期补充。 2.1.2高密度养殖:主要是高位池和工厂化养殖,蜕壳高峰期或循环用水时容易出现微量元素缺乏。 2.1.3生物竞争:水体中多种生物对矿物元素存在需求,比如有益菌、藻类、贝类(藤壶、石灰虫和福寿螺)和浮游动物(标苗期)等,当矿物元素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时,往往顾此失彼,出现问题。 2.1.4状态变化:养殖过程中PH、总碱度等发生变化,矿物元素由游离态变成沉淀形式;水体浑浊,泥沙或有机悬浮颗粒过多,离子态矿物元素被吸附,难以吸收利用。 2.2天然水体中矿物元素并不缺少。但随着人工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环境的不断污染,水质的突变,藻类和菌类的繁殖都会改变其在水中的浓度,如果我们不及时向水中添加此类物质,对虾就没法在蜕壳后迅速吸收,导致虾壳无法硬化,增加感染细菌、被同类残食的几率而发生疾病或死亡。
Q 那我们应该在养殖中怎样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2.2.1在放苗前期,根据幼虾的蜕壳频率,隔天向水体中补充矿物质元素,增加水体的阳离子渗透压,保障幼虾顺畅蜕壳,提高成活率。 2.2.2控制水体中ph过高或过低,因为受ph值影响钙质和微量元素会发生沉淀,造成对虾无法吸收利用,即使添加过多也无济于事。 2.2.3平时饲料中拌喂脂溶性维生素(B族等)和可吸收性液体钙,促进机体对钙和其他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 2.2.4当水体中藻类生长旺盛或有益菌繁殖时,矿物元素需求量大大提高,可能出现菌、藻和虾之间的元素竞争,引发蜕壳期倒藻、水浓软壳和菌藻失调的情况,所以在水浓、补充有益菌时,要及时添加矿物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
 .2.5养殖中后期关注底部溶氧和pH值,及时进行底部氧化和分解,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把水体中沉淀络合的钙及微量元素释放出来。提高pH值到正常水平,防止蜕壳时对此类物质的吸收利用。 2.2.6根据潮汐和初一、十五前后定期加强向水体中补充钙质和微量元素,因为此时虾会统一大量蜕壳,需要大量的钙质、矿物质元素,如果不及时补充会造成蜕壳未遂或蜕壳时间过长,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2.2.7当发现水体中有大量虾壳漂浮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般正常蜕壳的虾,虾壳都会比水重。如果上浮,说明虾是在应激下进行的蜕壳,没有储存足够多的能量和物质,缩短了蜕壳周期,容易造成机体损伤和免疫力下降,要及时补充。 2.2.8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虾体的硬度、弹力和光滑度,及时判断对虾蜕壳周期做好预防补钙措施。 我们在养殖周期当中,如果能及时了解观察对虾的蜕壳情况,及时做好补钙的预防措施,使对虾在正常的蜕壳周期内完成蜕壳动作,就能有效减少疾病的感染,提高成活率,也会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成功率。我们应当时常测量水中的总碱度和硬度,在指标波动较大时及时添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预防水中钙及微量元素的流失。
Q 2.3 如何有效地补充水体中钙及多种矿物元素呢?
海联科通过多地域、各种养殖模式的水体进行采集分析,针对性地研究开发了钙镁佳产品,以解决日常水体的矿物元素补充问题。 钙镁佳是一种快速、安全、高效的水质调节剂,由水质平衡调节剂、高效吸附剂和多种活性矿物质盐复合而成,具有调节水体氮/磷、钙/镁、钠/钾等离子平衡,调整稳定水体pH值、促进藻类和有益微生物正常繁殖的作用,补充对虾生长所需的钙、镁、钾、磷等微量元素,具备三大功能。 1)迅速补充池塘养殖水体所需的钙镁磷钾等营养元素,调节水体离子平衡,稳定水体pH,维持藻类生命力,延长藻类生长周期; 2)提供对虾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迅速缓解对虾褪壳后的软壳现象,增加甲壳硬度,能有效预防对虾由于褪壳不遂导致的瘦身现象; 3)本品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对水体的悬浮颗粒、水面泡沫、pH波动大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4)分别对水、藻(菌)、虾起到很好的使用效果:

南美白对虾对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需求
对虾对矿物质的需求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甲壳类矿物营养的研究很多,Davis and Lawrence (1997)曾对其做过综述。该综述不仅仅描述了饲料中矿物质对对虾生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Ca、Mg、Na、K、Fe、Zn等矿物质能够从水体中直接摄取。总而言之,饲料中没有添加适量的矿物质时对甲壳类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即便是在自然水体能够补充矿物质的池塘养殖中,饲料中没有添加矿物质也会不利于甲壳类的生长。因此,从水体以及天然饵料中获得矿物质不能够满足甲壳类的需求。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中能够提供的矿物质量,饲料中矿物之的利用效率以及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抑制矿物质吸收的因素等等。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对虾的摄食速度相对较慢,并且是外部咀嚼器进行摄食,因此,矿物质的流失也需要考虑。由于矿物质的复杂性,在确定对虾对饲料中某些矿物质以及常量特殊矿物质最低需求时还存在不小的困难,本章节中将主要从国际上目前的研究思路、研究进展以及合理的矿物质营养需求等方面进行讨论。
总结
矿物质是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物质。甲壳类因为具有蜕壳的生理需求,其对矿物质营养的需求就更加的高,因此必须添加适宜的矿物质来满足甲壳类的生长需求以及壳的硬化。在以往对甲壳类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饲料中总的矿物质的需求,矿物质的生物利用效率,水体中抑制矿物质吸收的物质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甲壳类对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的需求。与传统的商业饲料相比,半纯化饲料中矿物质的添加量比以前的饲料要低,这是因为现阶段实际生产中各种原料的矿物质含量都相对较高。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并不是最贵的饲料成本,但添加过量的矿物质会增加成本,并且有些常量矿物质,如磷,添加过量的磷不仅仅会增加成本造成浪费,还会因为磷含量过多造成环境污染。饲料中矿物质的添加量必须尽量的符合虾类对饲料矿物营养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对饲料矿物营养的生物利用率,包括矿物质在水体的溶失率等。由于现在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对各种矿物质最低需求、不同饲料原料中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以及抑制矿物质吸收利用的物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