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供图-官微canton1840 ![]() 清代通草画上描述用酒祭拜祖先 ![]() 民国年间报纸上的豉味人和酒广告 ![]() 底部有“广州信元丰”字样的酒瓶 ![]() 有“永诚”字样的酒罐
“地远有烟瘴”的岭南,历史上酿酒成风,酿出的酒也丰富多彩。
□周智武
1唐代的广州城就开有很多酒铺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会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早在唐代,广州城内饮酒风气就已较浓厚。那时城内酒铺众多,竞争激烈,酒价便宜,沽酒方便。为吸引顾客,很多酒铺以品尝带动促销。酒铺自家酒酿好后,开坛盖前。从封坛的泥中钻一小孔,插入小竹筒,顾客便可以从竹筒中吸酒试味,称为“滴淋”。所卖之酒品种也不少,最畅销的是灵溪酒(广东乐昌酿制)和博罗酒(广州博罗酿制)。白天喝酒不够,晚上继续畅饮。 当时,广州盛行闹夜市,而其中酒铺是最吸引人的消闲场所。那时广州街道两旁的“生酒行”,“两两罗列”,一间紧挨一间,“皆是女士招呼”,自然引人注目,而“广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儿女人倒载者,日有二三十辈”。诗人张籍南下送友,记载了“蛮声喧夜市”的场景,也正彰显了当时的夜市之热闹。 宋代官方对酒业控制严格,实行榷酒制度,禁止民间百姓及各级官吏酿酒售卖,但岭南因“地远”,有“烟瘴”,且瘴毒对民众危害甚大,故宋官方对岭南实行优惠政策,允许民间酿酒。从而导致岭南酿酒成风,诗人才会有“南州无酒禁,十户酒旗亭”的描述。刘挚客居岭南时,在所著《忠肃集》卷一五《天苏酒成此路韵》也记载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粤岭酒万家,酝者无刑章。以兹于酿事,家家致其详。” 明清是中国酒业最辉煌的时期,酿酒工艺高度成熟,美酒佳酿异彩纷呈,饮酒生活弥漫整个社会。广州也不例外,喝酒风气更是浓盛,时人嗜酒成风,以致南迁或贬谪于此的名贤受饮酒风气影响而好之。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粤地故多灵泉甘液,终年花果鲜美芬芳,而当时人们饶裕,户户为酒,争以奇异相高,故名贤迁谪至此,多好嗜之。” 广州好酒风气的发展,极大带动了酿酒业的发展,酒税在明代,就已成为广州府的一项重要收入,为此,还设有专门征收酒税的官员。明成化《广州志》记载:当时商酒税的征收有专门的官员,“在城酒醋务提领一员,务使用权一员,务副一员,攒典一名”。 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港城市,明清广州经济贸易的繁盛,极大地推动了广州饮食业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食在广州”这一俗语已经被国人所流传。自然,饮食行业的兴盛,当然离不开繁荣的酒文化推动。 2粤人喜欢在酒曲里加草药增加发酵力 根据考古发现和现代学者的酒类研究,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掌握了谷物酿造米酒的技术,夏朝有了较大的发展,秦汉饼曲、块曲的发明,大大促进米酒酿制技术的进步。 岭南地区(包含广东,广西和海南)很早就会酿酒,邹赋在《酒赋》中列举了汉代名酒,其中就提到苍梧酒。苍梧为今广西梧州一带,汉时为交州管辖;三国时期,东吴设交州与广州(此广州下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苍梧属于广州下辖4郡之一;唐朝岭南道管辖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明朝在梧州创设总督府,辖广东广西,史界也称梧州亦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 魏晋时期,苍梧所酿制的酒已全国闻名,史家美誉接踵而来。曹植在《酒赋》中着重记载了宜城酒(今湖北宜城县)和苍梧酒两种佳酿,“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清”,说明岭南地区已出产当时品质最好的酒。 唐代岭南酿酒业进一步发展,广东乐昌酿制的灵溪酒和博罗酿制的博罗桂酒成为当时的名酝佳酿,深受广东人喜爱,宋代苏轼贬官至惠州时,对博罗酒赞不绝口。《东坡后集》卷八《桂酒颂》云:“有隐者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这两种酒一直影响着广东酒业,现在乐昌还有灵溪酒。 唐人酿酒一般采用制曲、投料、发酵、取酒和加热处理等工序,岭南酿酒业的发展,和其高超的制曲能力和懂得对酒加热处理有重要关系。 我们知道,曲蘖酿造是中国酿造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古阿拉伯地区的麦芽啤酒、爱琴海地区的葡萄酒酿造,并成为现代世界酿酒技术的三大发明。中国曲蘖产生于商周时期,先秦时期人们常把用曲酿出的酒称作“酒”,用蘖酿出的酒称为“醴”(甜酒)。 曲发酵力强,可使淀粉糖化后充分酒化,用其酿出的酒味淳,酒精度相对较高,故一直流传到现在;蘖发酵力弱,虽可使淀粉充分糖化,但酒化程度不高,故在魏晋以后逐渐消失,以致失传。明代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 曲的发酵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酒精度的高低,汉代酿酒者就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曲的发酵力,唐代酿酒已熟知通过加入中草药以增强酒曲的发酵能力,岭南人掺加的中草药更多,酒曲的发酵力更强。《岭表录异》记载“南中酿酒,即先用诸药别淘,漉粳米,晒干,旋入药和米,捣熟,即绿粉矣。热水溲而团之,形如餢飳,以指中心刺作一窍,布放簟席上,以枸杞叶攒罨之……每酝一年,用几个饼子,固有恒准矣”。这里既讲了岭南人制曲所要的多种草药,又阐述了岭南制曲较先进的工艺技术。 对酒醅进行加热处理,是古代酿酒技术的一大突破,可以大大改善酒质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技术始于唐代,唐代岭南地区,人们已经懂得使用低温加热技术来处理酒醅。《岭表录异》卷上进一步记载:“南中酿酒……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既熟,贮以瓦瓮,用粪扫火烧之,亦有不烧,沽为清酒。” 岭南人爱喝富于地域特色的“米烧” 3 宋代官方对岭南地区优惠的酿酒政策,促使各种名酒先后出现,如桂林的瑞露酒、横宾古辣泉酒以及流行于粤西的老酒和蛇酒等。 宋元开始,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从中亚和欧洲传入的蒸馏酒法,推动了中国造酒工艺的变革,一种新型酒种烧酒的出现了。它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盛行的以谷物为主的传统发酵酒法,亦改变了岭南地区以米酒酿制为主的历史,丰富了岭南地区的酒种;同时,传统的谷物发酵法臻于成熟,酿制出来的米酒颜色呈现黄色、赤黄、棕黄色等,基本达到了现代黄酒的酿造技术。 作为中国酒业最辉煌的阶段,在元代酿酒技术的基础上,明清酿酒技术基本定型。此时岭南酿酒已很普遍,很多有好水的地方皆产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粤又有酒泉焉,一在阳江之南,泉甘而香,以为酿,曰阳江春。一在龙川灵山之青华观,泉甘如饴,曰醴泉,昔时出酒极清异,日满数斗。今泉孔滴水,犹含酒味。有酒峡焉,东莞之龙潭峡是也。以其水酿,曰龙潭清。有酒山,在香山境,以其白泥酒味,杂药物酿之。有酒井,在开建似龙山下,其泉如醴。” 到了明清时期,酒质好又便于长期存放的烧酒风行全国,逐渐成为国人的主要饮用酒。同样,岭南地区也普遍酿制烧酒。 由于烧酒性烈和透明无色,又称“火酒”和“白酒”。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因此当时也叫“滴酒”。 烧酒种类甚多,《清裨类钞·饮食类》概括到:“烧酒性烈味香,高粱所制曰高粱烧,麦米槽所制曰麦米槽烧,而以各种植物掺入之者,统名之曰药烧,如五加皮、杨梅、木瓜、玫瑰、茉莉、菊等皆是也。” 烧酒的质量和所用原料有很大的关系,用高粱蒸馏出来的酒,酒精度较高,品质好于其他原料所酿制,因此在追求高度酒的明清时期,高粱烧酒最受青睐,像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的贵州茅台、山西汾酒等为当时最盛行的烧酒。 南方酿造烧酒的原料多用大麦和糯米,酒质明显不如高粱烧酒。像其他南方地区一样,岭南地区盛产水稻,多流行米烧,品质自然不如高粱烧,但是,烧酒的种类不少,有细饼烧和大饼烧,有新出甑的“酒头”,还有掺水的“和酒”,多为“贫者之饮”;质量稍好的为龙江烧,“陈至三四年可口”,则为许多广东人最爱喝的烧酒。 广东人还有利用其他杂粮酿制的烧酒,如番禺多“糖烧和番蓣烧”。糖烧是以糖渣为原料的烧酒,番蓣烧则是以番薯为原料的烧酒,这两种烧酒味道较苦,品质更差,为酒之贱品,有钱之人基本不喝,为当地穷困人家所饮。糖烧酒虽不好喝,但在盛产甘蔗的广东和台湾却颇为流行。当年,学人朱仕价在台湾时,看到当地土人“将蔗熬糖讫,以其渣酿为酒。酒百斤,米不逾数升,名曰糖烧。” 4 药酒和百花酒: 醇香味好又具药效 岭南地处南方,多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自唐以来,岭南人就依据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物产特长,酿制出风格多样的地方特色酒,即有酒之醇香,又有药效之用。 清代岭南的特色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放入动植物药材或香料,采用浸泡、掺兑、蒸煮等方法加工而成,有倒捻子酒、甜娘酒、七香酒、槟榔酒、百花酒、花露酒等。 倒捻酒是用倒捻子酿制而成。倒捻子是岭南一种特色植物,外紫内赤,有红浆甜美,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酝酿日深,阳精纯固,以之为酒益人”。 七香酒则是用带有辛香的酒藤叶,“和米粉酿”,再加以八角、沉香、黄芪、熟地等酿制而成,因含有七种香味而得名。 甜娘酒则用形状像艾叶的甜娘草酿制而成,颇有风味。 槟榔是一种药用植物,有消谷、逐水、祛痰、灭菌之功效,与岭南湿热地理环境相适应。唐代岭南人食槟榔蔚为风气,认为“不食此无以祛其瘴疠”。宋代尤盛,广东不论贫富、老少、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惟嗜槟榔”。元代岭南人已懂得利用槟榔浸泡于烧酒之中而成槟榔酒,此后一直流传于清。 岭南四季盛产各种各种各样的鲜花,利用鲜花配制而成的酒称为百花酒,又称百末酒。不过,清代岭南的百花酒多用烧酒为酒基配制而成。其制法常用龙江烧为半成品,把鲜花投入酒中,封缸两月,加沉香四两,酒酿成后芳香馥郁。也有把百花晒干研末入酒的制法,但不多。 岭南的百花酒所用的鲜花以荔枝花、龙眼花为胜,屈大均《赠单翁诗》云:“陈村果木多龙眼,一一花头饱露华,翁欲酒香还有法,春时兼与荔枝花。”当然,也有用其他鲜花配制而成,如石榴花酒,是“以石榴花着瓮中,经旬而成”。 此外,还有桂酒和菊花酒也是很有名气。桂酒是以桂花为串香材料,用米酒浸泡而成,岭南桂酒自唐以来就很出名。中秋节又是传统佳节,当天,广东人常“剥芋,食瓜,饮桂酒。” 菊花酒则是用菊花串香的酒,一般于秋季酝酿,重阳节饮用,这在清代《番禺县志》、《花都县志》、《增城县志》都有很好的记载。 岭南人喜欢把花草树木入酒,究其原因,时人认为:岭南花木,多生长在气候炎热之地,吸收阳光多,故大多颜色鲜红,蕴含气韵,香味浓厚,“红以补血,香以和中,故无不可以为酒者”。像百花酒,中医认为其具有活血养气,暖胃辟寒之功效,为老年人滋补之品。可见,当时岭南人已经认识到草木之酒的药效之用,用花草入酒自然非常常见。 利用花露制酒,也是岭南酒品一大地方特色。所谓花露,就是把鲜花放在特定的器皿中进行蒸馏,花瓣中的香精被蒸发出来。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凡百草之露皆可润肌,百花之露皆可益颜。取之造酒,名秋露白,绝香,而荼蘼露尤美。” 荔枝酒、龙眼酒:酒中之圣贤 5 岭南多水果,水果入酒酿制成各种果酒,如荔枝酒、龙眼酒等,在岭南地区非常常见。广东荔枝酒的酿制可以上溯到唐朝,是当时的人在偶然之中制作而成。《岭南荔枝谱》卷六所引《异史》记载:“唐李文孺往昌乐泷,家奴藏荔于盎中,文孺初不知也。盛夏溽暑,香出盎外,流浆泛艳,因以曲和粳饭投之,三日成酒,芳烈过于椒桂。人多效之,因作荔酒。”这里所说的荔枝酒,利用荔枝做原料让其自然发酵而成,是一种纯粹的果酒。 宋代以后,荔枝酒风靡南国,但工艺并不精致。明初工艺仍较粗,酿制的酒质量一般,且易变质。清代广东荔枝酒的酿制技术提高,多采用烧酒配制工艺,即把荔枝原浆浸泡在烧酒之中,珍藏几年都不变质。这种果酒,则属配制果酒。 《广东通志》卷五二《物产》记载:“增城荔枝亦美,挂绿为最,黑叶次之。彼人取荔浆为酒,盖以荔枝和烧酒为之,香味俱美”。采用烧酒配制法,取酒时间短,“一宿而成”,从而极大供应了市场之需。但是用烧酒配制而成的荔枝酒,却非常重视勾兑工艺,因为酒精度过高,则荔枝味欠缺,酒精度过低,又很难存放。荔枝酒既有烧酒之烈,又有荔枝之味,具有提神益智,养颜合体之效,饮用感觉美妙,深受广东人喜爱。荔枝酒多为家庭女子酿造,福建人又称之为“十八娘”。 荔枝酒的芳香,不仅使每个来到广东的外乡人为之动情,而且让在外购买并品尝后的客人念念不忘,“红透蝉纱裹玉肤,酿成香味胜芙蕖”正是对其最好的歌咏。荔枝酒的声誉自然使它名列全国名酒系列。 其他果酒还有“龙眼酒、橘冻酒、蒲桃冬白酒、仙茅春红酒、桂黄酒”等,皆“酒中之圣贤也”。 6 三蛇酒:驱风去湿有特效 岭南人重视药补,用岭南盛产的各种动物,根据他们的不同功效,用烧酒为酒基浸制成药酒,这是岭南酒品的另一特色。 “秋风起,三蛇肥”。广东人自古以来就爱吃蛇肉,认为蛇有驱风去湿、活血益气之功,故又爱喝蛇酒。岭南的三蛇酒闻名遐迩,其中以最毒的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泡浸的蛇酒功效最佳。 “无鸡不成宴”。鸡肉在广东人的日常饮食中有着特别的地位。鸡肉温中补脾,益气养血,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之功效,清代广东人不仅爱吃鸡,还爱喝鸡酒,像乌鸡白凤酒,利用乌鸡和当地米酒配制,深受广州女界欢迎,不少富贵女子把它当做保养身体的日常饮品;用毛鸡和烧酒配制成的毛鸡酒,则主要用来治疗妇人产后肚痛、感冒、风寒等。 广东民间还流行以初产的小老鼠浸酒,称为老鼠酒,对风湿跌打疗效甚佳。此外,广东还有蚁酒、公蛾酒、蚕蛹酒、三鞭酒等。 7 端午饮蒲酒成广东人的惯例 不同的节令常饮某一种酒,这习俗广东与中原无异,这些节令用酒大多用某种植物和当地米酒配制而成。柏酒是用柏叶串香的酒,以其叶浸酒,有长寿之意,每逢元日,广东一些地方的人要“饮柏酒”。菖蒲是端午节的吉祥植物,用其配酒,可以避邪祛瘴,端午饮蒲酒已成广东人的惯例。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清末民国开始盛行喝洋酒,香槟酒、威士忌、啤酒等在很多商店都有出售。 根据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载:在1894年,广州店铺的洋货品种大为增加,“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商店出售外国食品,全是为供给中国人消费的。洋酒,特别是香槟酒,同糖食、饼干、沙拉油和罐头牛乳,一起陈列在货架上。” 当然,洋酒价贵,非普通人家所能购买,多为军政两界及巨商富绅所饮。 在洋酒中,啤酒是最受广东人喜爱的一种,最初,都是从国外进口的。1934年,广州地区第一间啤酒厂开始建设,名为广东饮料厂,主要机器设备由捷克制造,设计能力年产啤酒1088吨,从而使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创办啤酒厂的城市之一。1937年,广东饮料厂投产,不久广州沦陷,日本人侵占了该厂并把啤酒牌子改叫太阳啤。抗战胜利后,广东饮料厂才回到它的主人手中。 本版统筹 梁力 清代外销图中的酿酒图 (周智武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