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仅可治病,亦可戒酒

 为什么73 2017-01-14




导读:年关将近,应酬、玩乐,都离不开酒,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喝醉,对于能喝酒的朋友喝那么多酒是很伤身体的,应该戒酒,那么应该如何戒酒呢?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 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 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 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酒,初是祭祀上苍与先人用的,后来人们发现酒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因此成了人们的宠爱之物。酒文化也由此发展起来。但是,酒作为一种深得民心的饮料,自古就有有益及有害两 面性之说。中国古代的中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甘、性热、 入心、肝二经。适量的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热、 健脾胃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酒对人体有害还是有益主要取决于饮酒量的多少。正常人体血液中,平均酒精含量为 0.003%,当人体达到 0.7%左右时为致死限量。因此,适量饮酒 有益健康,过量酗酒则有害健康。



 1、中医戒酒    


目前,国际上多采取行为疗法、替代疗法以及其他的一些方法戒酒,有的国家则发布强行戒酒令,但收效均不大。西医对因饮酒所致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或者肌肉 注射 50%的葡萄糖,而对于预防酒醉、治疗宿醉及酒后的保健 药物仍然很缺乏。而中医药方法用于戒酒,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慢性酒精中毒者多里蕴湿热,嗜酒过度则酒食助湿生热,而酿成痰浊。痰浊可以上扰清窍、神志迷乱、烦躁不宁、 谵妄。《脾胃论·论饮酒过伤》中认为:“酒性大热,伤元气。” 湿热之邪上蒙清阳,则头晕、头昏重、失眠,甚至出现幻觉、错觉。可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及脏腑偏盛偏衰,使体内平衡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解酒剂包括单味中药解酒(如人参、葛根、葛花)、传统方剂解酒(如五苓散、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等。《本草纲目》 中对酒醉不醒者,生葛根汁饮二升,便愈。《千金方》云葛根: “……开胃下食,解酒毒。(甄权)”、“消酒毒……藏器”、“…… 解酒,去烦热……开宝”。陈藏器《本草》 :“嗜酒不已,毡中苍 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之,即不嗜”。李时珍曰:“炒香浸酒服, 去风补益。”另外,《千金方》记载:“断酒不饮,酒 7 升朱砂半 两,瓶浸紧封,安猪圈内,任猪摇动,七日取出,顿饮” ;“正月一 日酒 5 升,淋碓头杵下,取饮之” ;“以酒渍毡屉一宿,平旦饮, 得吐即止也”;“蛴螬研末,酒服,永不饮”。 



2、戒酒方法 


2.1  针灸戒酒    

针刺可缓解戒断症状,减轻焦虑、敌意、应激、失眠和抑 郁,此外,还可增加活力,使身心放松。目前,针灸戒酒的穴位刺激法以耳针为主。对一般嗜酒而又惧针者,可用王不留行子贴穴;对酒龄长,酒量大,酷嗜烈性酒的顽固者,则必须采用揿针埋穴。(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针灸戒酒的有效率在 85%左右。 


2.1.1  耳穴贴压戒酒  

在耳穴取口、胃、皮质下、内分泌、 神门、咽喉、肝;体穴取脾俞、肝俞、肾俞、内关、列缺、神 门、足三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 上,对准穴位用拇指、食指对压耳穴,直到产生酸、胀、痛感。 每次选 4~5 个穴位,每个穴位按压 3~5 s,每天自行按压 3~5 次。 2.1.2  艾条熏烤戒酒  将艾条点燃后灸蠡沟穴,双侧,每次 约 15 min。 


2.1.3  电针治疗戒酒  

可以选脾俞、肝俞或肾俞,用毫针快 速直刺进针,得气后停止,用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受治者 耐受为度,留针 30 s,每天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2~3 d 治 疗 1 次。


2.2  中药戒酒     

①瓜蒂戒酒:瓜蒂主要通过催吐、退黄疸而达到戒酒的目 的。将瓜蒂 0.3~0.5 g 浸泡在 1 斤白酒中,1~2 周后饮用。 若酒量无明显减小的,瓜蒂剂量可增加至 0.5~0.7 g。据统计, 饮用者每天饮酒量均能逐渐减少,绝大多数饮用者可达到每天 饮酒量为 2 两以下,半年以上完全戒掉的约占 1/5。


②中药汤剂戒酒:葛根 20 g,龙骨 40 g,牡蛎 40 g,赤芍药 20 g,白芍药 20 g,黄芪 40 g,全蝎 5 g,天麻 5 g,牛膝 15 g,桂枝 15 g,钩藤 5 g,羌活 15 g,地龙 10 g,白术 15 g,泽泻 15 g,猪苓 15 g,茯 苓 15 g。每日 1 剂,水煎至 200 mL,分两次口服。疗效较佳, 一般 1 周起效。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