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思周有光 | 敬亭山 :伟大的个体如何炼成?

 昵称27494174 2017-01-15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周有光

1月14日凌晨,著名语言学家、文化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而13日,他刚过完112岁生日。消息传来的时候,搜狐网和大夏读书会联合举办的“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周有光先生一百一十二岁寿诞座谈会”正在上海举行,30余位学者、亲族挚友共聚一堂,探讨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怎料这场座谈会,最后却成了对这位“汉语拼音之父”的缅怀和追思了。


周有光先生,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一生追求现代而不鄙弃传统。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骄傲。“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周有光先生这束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光,大概是照耀人间太寂寞了,迫不及待与他最爱的张允和先生相会去了,但是在世的人依然感受到他的温度,他的精神遗产依然泽被后人。

——编者按



伟大的个体是如何炼成的?

——敬贺周有光先生112岁寿诞

文 | 敬亭山

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先生112岁了!作为晚辈,在这里遥祝先生112岁寿诞,感到莫大的荣幸!


然而,盘旋在我的脑海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位上个世纪的00后?


我们今天在这里为先生祝寿,不仅因为是先生生命的长度令我们艳羡不已,更是先生思想的厚度和深度让我们叹为观止。先生是一个传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思想文化的活化石。如此长寿者,寥寥无几,是什么支撑了先生如此旺盛的生命里?


我读先生的书,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今天的这个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主题,或者说与这两个话题密切相关,更关心的是构成先生生命底色的光谱是什么?这束光如何穿越一个世纪,又如何温暖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句话,在一个世纪的风雨中,周先生是如何成就伟大的个体?在我看来,中国与世界的风浪增加了先生的生命底色,却撼动不了先生的内心。或者说,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独自岿然不动。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接下去的变化万端的世界格局中,风浪再大,如何不畏浮云遮望眼,心中有定力?读他的一些随笔,映象最深的就是先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特的魅力。而这些又不得不让我去关注他所受的教育。


先生早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读他的《拾贝集》,有一段文字很引人注目。文集中的《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应该是先生期颐之年后写的,文章中先生自谦记忆急剧衰退,只留下依稀的记忆。但是在外人看来,经过岁月的淘洗,最依稀的记忆恰恰是最宝贵的记忆。那么这些最让后来者唏嘘不已的记忆是什么?又能看出先生怎样的性格?



第一,为人旷达,至真至诚。这些故事中几乎前是趣事,比如校长卜舫济用浦东上海话,叮嘱大家不要浪费电力,电厂要发财,学校要发穷,学生大乐。比如有一个同学与宋美龄谈恋爱,为了显得倜傥,修正了牙齿。用今天的话说,这是都是历史大叙事中的小叙事。但是为什么这些小叙事经过这么多年,先生回忆起来起来依然栩栩如生?固然这些故事生动有趣,但更重要的,正在于先生为人旷达,至诚之真,天性乐观。独立的个体有着鲁迅所说的白心,是真诚的人,看待万事万物,至诚至真,才能悟出人生的趣味。从这个细节的回忆看,先生身上最鲜明的品质,就是鲁迅主张是是立具有白心(直率的人生态度)和神思(富有现象力)的现代人。


第二,人各有己,不随风波。比如老师教授如何使用《大英百科全书》,学生学会了如何看报,觉得知识有所长进,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而这些在先生中著作中比比皆是,先生说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自嘲为孔子不及格弟子。先生提出一个很深刻的命题,就是面对科技文化冲击波,抑或是现代文化冲击波,我们到底是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依靠迷信?一句话说,我们该如何面对西方的文化,是闭目塞听,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还是弄清真相,放出眼光,做拿来主义者。周有光这一代学人自觉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不画地为牢,追求现代而不鄙弃传统,一切皆为我所用,皆是为了塑造“致人性于全”的具有自觉和自我意识的现代中国人。“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已立”,这种由个人而民族,进而国家和人类的思维,对今天依然有启发。


先生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但是他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的祖国有深沉、炙热的爱。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深刻塑造者我们的性格、眼光,生命的底色。在圣约翰大学,校园语言是英语,课程是英语,讲授用英语,连布告都是英语。但是在圣约翰大学里,同样有钱基博这样的经学家,见到学生用钢笔作业,大骂,中国人不会用中国笔,用钢笔写的作业一概退还重写,用毛笔。笔不分国籍,学不分东西,一个具有世界意识的人,他应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他的生命的底色首先是一个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涵养和敬畏的爱国主义者。这两者在周老身上并行不悖。


第三,自信自省,制度涵养。独立的人格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要外在制度的约束。比如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们自发建立起一种荣誉制度,就是考试无人监考的信任制度,学生自行申请,自己去取考题,老师不来监考,这样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青年自己站起来做人。相较于我们今天的大学管理种种硬性措施,是不是这样的基于内省的制度约束,我们的那些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的校长们更值得借鉴呢。


最后祝周老健康长寿,期待120岁时,我们这些晚辈能够再坐在这里继续去体悟先生的思想。


(后记:上午刚参加完周有光先生112岁寿诞祝寿会,中午突然得到消息,先生驾鹤西去。惊愕之余,返回会场开追思会。人生诡异!先生经历多个时期,活了别人几辈子,辗转多个领域,汉语拼音方案国人受惠至今,与张允和结成伉俪,琴瑟和谐,112岁高寿作古,人生已完满。)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