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压法配合排石汤治疗胆石症100 例疗效观察

 水晶宫114 2017-01-15

【摘 要】本文选胆石症患者100 例外,用耳压法与合排石汤治疗,通过经络传导,疏利肝胆,排出结石,总有效率达到92%,
治疗结果表明:本疗法经济实用,疗效可靠,无痛苦,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耳压法;排石汤;胆石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胆石症患者100 例,其中男42 例,女
58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大66 岁,平均44.5 岁。伴有糖尿
病者9 例,伴高血压者18 例,伴脑梗塞者4 例,100 例患者均
经B 超确诊,其中胆囊结石38 例,胆总管结石62 例,患者均
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及莫非氏征阳性体征。
1.2 病例选择标准:无明显胆道系统感染,无剧烈胆绞痛,病
情较为稳定的患者,部位在肝胆管或胆囊,结石数目少,圆形
表面光滑的、不规则结石选直径小于1cm 者,胆囊收缩功能正
常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在两耳分别取交感、神门、肝、胆、胃、十二指
肠等穴位。
2.2 操作:先将王不留籽洗净凉干,把胶布前剪成0.6cm2 的
小方块,耳廓用75%酒精消毒,把王不留籽粘在胶布中间,然
后按压在穴位上,每次选2~4 穴,两耳同时或交替使用,每
日餐后轻轻按压5 分钟,或逐穴按压,每穴按压10~20 下,
疼痛发作时随时按压,可缓解疼痛,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损失
皮肤,以按压后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2~3 天更换1
次穴位。
2.3 排石汤由以下药物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其中大黄30g、
茵陈50g、木香15g、金钱草50g、川楝子15g、黄芩15g、丹
参20g。有低热者加二花、连翘;腹痛重者加元胡、芍药;食
欲不振加焦三仙。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后出现稀便
为正常药物作用,不需停药。
2.4 注意事项:在症状发作期用本法治疗,有助于结石排出,
如有疼痛突然缓解或消失,发热消退,多为排石现象,要注意
找石,大便过箩找石或B 超证实,如突然绞痛,呈持续性,出
现发热,要考虑结石嵌顿的可能,及早改用其它治疗方法,连
续治疗6~8 周不排石,也需改用它法治疗。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中找到结石,
或B 超证实胆道内结石已排出者;好转:症状减轻,有结石排
出但未排净者;无效:症状与结石均无改变者。
3.2 治疗结果:治愈68 例,占68%;好转24 例,占24%;无
效8 例,占8%;总有效率92%。
5 讨 论
胆石症为常见病,可发生于胆道系统任何部位,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提高,发病北有逐年增高趋势,治疗手段也呈现多样
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中医
认为胆石症是因情志所伤、饮食失当、中焦湿等原因,导致肝
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胆汁
排泄不畅,郁而化火,湿热交蒸,久经煎熬,结成砂石,其基
本病变在肝胆。耳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灵枢·口问》篇
说:“耳为宗脉之所聚”。《灵枢·经脉》篇具体记载了耳廓经脉
的分布,六条阳经与耳相联,六条阴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与
耳相通。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联系,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
统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是病邪传注和途径,脏腑病变
可以通过经络循行通路反应到耳部穴位,压迫耳部穴位亦可达
到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脸气血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压法在此理论指导下,用生王不留籽压迫耳部肝、胆、神门、
交感诸穴,通过经络传导,疏利肝胆,恢复肝脏疏泄和胆腑通
降下行功能,将结石排出。胆腑为病,以通为用,排石汤组方
用药重在活血理气、清化湿热、通里攻下,促进胆囊收缩及胆
汁排泄,与耳压治疗起到协同作用,耳压法与排石汤配合,排
石效果好,经济方便,无痛苦,不需住院,易被患者接受。对
伴有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不宜手术的患者更为适
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