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后印象派之父,以他大胆的颜色应用和夸张的线条绘画技巧闻名于世。这位自认为及其失败的绘画天才,影响了之后几代艺术家,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绘画流派都从他那里寻找灵感,他之后甚至是同时期的绘画巨匠,无论是蒙克、毕沙罗,还是修拉、塞尚都对梵高的画风表示赞赏并最终加以借鉴应用,在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界,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梵高的绘画风格。而这其中,爱德华·蒙克则可以和梵高平起平坐,并称为后印象派创始双星。 相比梵高,小十岁的穆克是幸运的,在他有生之年,他就已经获得了一个艺术家所期望的一切:声誉、金钱、健康以及长寿;与他相比,梵高就是失败艺术家的典范,作品无人问津、穷困潦倒,并在精神疾病的压力下在37 岁时就早早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人生。但正是梵高死后,其作品渐渐被世人认可,又从另一面加速了穆克的成名。 1880年在艺术界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寄宿在比利时矿工家庭中的梵高决定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也是这一年,爱德华·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如果按照原来的道路,梵高或许会成为一名传教士,而蒙克则将成为一名工程师,一个在荷比卢,一个在奥斯陆,永远没有交集。 此后的梵高厌倦了城市生活,搬到了南法的阿尔,他创作的画无人问津,他自己也陷入癫狂;而蒙克则获得奖学金再度赴法留学,甚至在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举行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可他俩的画风却是如此相似,所表现的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鲜艳的色彩和绘画所表现的客观形象,都是为了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梵高象征生命与活力的黄色(代表作是《向日葵》) 蒙克在《呐喊》的草稿旁写到:“我和朋友们来到桥边,我看到太阳落下,空气变得像血一样红,火一样的线条刺向天空……我感觉到了一声刺耳的尖叫,我确实听到了一声刺耳的尖叫……我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无助,我停下了脚步,但朋友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一直前行着”。草稿白底黑色,那夕阳的一抹鲜红则是唯一的亮色; 这种孤独与无助,却是梵高的常态,他在创作完传世名作《星空》之后,他在写给他弟弟西奥的信中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与自责:“如同我一样,这是一幅失败的作品,相信也没有人会注意到它……但是事实上,或许正是画家们这种超出常人的情感表达,才为世界留下了一幅幅经典名作。 1912年的科隆松德邦德艺术展,两人的作品第一次一同亮相,蒙克在回忆那段时光时,用“忝居其次”、“荣幸之至”之类的言语表达了自己的作品能与梵高平起平坐的兴奋。他曾这样评价梵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从未让自己的光芒熄灭。他短暂生命的火焰与灰烬就是他的画笔,为艺术燃尽了自己。我想,我也希望,我在将来会变得富有,但我会像他一样,不会让自己艺术的热情熄灭,用我的画笔描绘下去,一直到我生命的尽头。”无论如何,在有生之年,梵高没有获得世界的肯定,纵使BBC的《神秘博士》将他带到现代,他也终将在抑郁中自杀。100年后,他弟弟,西奥的妻子与儿子完成了他的遗愿,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也成为荷兰乃至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今年是梵高去世125周年,我们确实有为他做一些事情的必要了。”2015年9月24日,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馆长Axel Ruger在博物馆的“蒙克:梵高特展”开幕仪式上这样说。这一次,这两位艺术家终于专门聚集到了一起,这次握手,跨越了3个世纪,跨越了荷兰和挪威,跨越了后印象主义与现代表现主义。许多的人,许多的流派都曾在巴黎汇聚,但更多的故事,还将在这座博物馆流传,或许在西奥的画廊中,蒙克对梵高的作品就投出了欣赏的目光;或许今天二者的后人,也曾在一起回忆当年先辈的梦想。在茫茫人海中,蒙克与梵高都曾与你我一样平凡,他们追求艺术之美的不灭精神,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走入艺术殿堂,追寻艺术之梦。 后记:阿姆斯特丹有很多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好的之一。仅次于荷兰国立博物馆和库勒慕勒博物馆,如果游客只是喜欢印象派作品的话,这里就是不二之选。因为这里汇聚着梵高的整个人生和他的思想。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街上博物馆众多,但梵高博物馆永远是排队最多的那一个。如果你喜欢,可以以梵高博物馆为中心,四周还有刚整修开业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以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这里绝对值得用一天的时间细细品味。 如果还喜欢美食的话……荷兰真的没什么美食,至于啤酒,阿姆斯特丹有一所喜力博物馆,花上十几欧,可以在里面看啤酒的发展和品尝喜力啤酒。但如果你喝过比利时啤酒的话,就知道喜力的啤酒真的是笑话。 |
|
来自: 昵称2299832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