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

 枫雨书轩 2017-01-16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凿 [集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
[唐以前古注]皇疏: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又引王弼云:《易》以机神为教,颜渊庶几有过而改,然则穷神研几可以无过,明《易》道深妙,戒过明训,微言精粹,熟悉然后存义也。又引王朗云:鄙意以为易盖先圣之精义、然后无间然者也。是以孔子即而因之,少而诵习,恒以为务。称五十而学者,明重《易》之至,故令学者专精于此书,虽老不可以废倦也。
[朱子集注]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窃以为皇疏可从,不必为之穿凿。分歧在于“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理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关于这句话,古来注家解释纷繁。宋儒以为“五十”为“卒”字之误;又有以“五十”为“吾”之误。而另一些注家以为“易”是“亦”字之误。
程树德:《论语》除《鲁论》、《齐论》、《古论》三家之外并无别本,安得复有异字为刘元城所见者?好改经传,此宋儒通病,不可为训。然朱子所以有此疑者,亦自有故。考《史记》假年学《易》,《世家》叙于哀公十一年孔子归鲁之后,是时孔子年已六十有八。后人求其说而不得,不得已只有改经以迁就事实。除朱子改“五十”作“卒”之外,尚有数说。一、《群经平议》“五十”疑为“吾”字之误。盖吾字漫漶,仅存其上半,则成五字,后人乃又加十以补之耳。二、《十一经问对》有先儒以“五十”为误,欲从《史记》九十以学《易》之语,改五十为九十者。三、惠栋《论语古义》据王肃诗传云:古“五”字如七,改“五十”为“七十”者。之数说者,虽皆有一得之长,而仍不免窜乱经文之病。窃以为五十以学者,即“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
之非”意也。“亦可以无大过矣”者,即“欲寡其过”意也。
按:程持“易”为“亦” 字之误说。而于皇疏处又说:“皇疏此释语最精谛,故特着之。”则是又以从字读为是。前后矛盾。
牛泽群氏更是列出了十一种说法。云:
1、据字面直解,如集解、皇疏等;
2、解“学”为“赞”、“修”;
3、以“易”为“亦”之误;
4、“五十”为“卒”字的脱误;
5、或以为“五十”乃“吾”、“七十”、“九十”之误;
6、以为是晚年赞《易》之后,追述之语,如刘宝楠《论语正义》说;
7、以“五十”为《易》数,谓以五十之理数学《易》;
8、常言说。元代白珽在《湛渊静语》当中提出,与下一章连读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9、读“五十”为“五、十”;
10、其它杂说;
11、无解。元陈天祥在《四书辩疑》一书中主张:“此章之义,本不易知,姑当置之以待后之君子。”[1]
余以为,在没有新的证据以前,还是应当从字读为宜。若是否定“五十以学易”,而解以“五十以学”,则“十五志于学……五十知天命”为妄言。
度看孔子所说,若以《论语》为据,则鲜有涉及《易》者。然我以为,《易》在先秦时当为专门之学。而《春秋左传》所载《易卦》之辞至为丰富,卜祝之官本来至为重要,而《春秋左传》所载卜筮之辞皆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类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在春秋之世,《易》仍是专门之学。而孔子对于《易》的学习可能是比较晚的事情。若云:“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则“十五志于学”、“好学不倦”即为妄说。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易·系辞》上传曰: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杨树达《论语疏证》)。
“本读根据‘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晚年爱好易经和马王堆帛书《要》作‘易’等而作是译。《易》本是远古卜封算命的书(今天也还如此),涉及人生、世道、命运和哲理,它来自远古巫术,结合历史经验,走向理性化,它是某种宇宙观、人生论,并充满神秘色彩。马王堆易传作‘易有太恒’较今本‘易有太极’远胜。恒者,常也,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谓,孔子晚年好易靡笃,良有以也。‘极’则难解,误尽后儒,虽宋明理学大家,亦然,徒增许多无极太极之无谓争辩。”(李泽厚《论语今读》)
李氏之说不够明晰。《易》是卜筮之书,自不必说。但是,分别观之,正因为是卜筮之书,所以正反映了当时代的天地、人神等系统性要素的建构。从卜筮角度说,则是以当时代的世界建构来解释世界。从现在能够见到的材料看,这一世界性建构渊源有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材料已经有了这一世界建构模式。
所以孔子对于《易》的重视,应当是同“五十而知天命”之“知天”有关,所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者,正是通过学习关于世界的整全性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所以“无大过”。
孔子所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而每所称引皆以《诗》《书》为主,而教之四者皆是以人生之行为、态度、信念、修养,其所教皆在应世接物之具体的人生之中。
[1]牛泽群著《论语劄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