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是老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十大经济体之一。荷兰只有4.2 万平方公里、1700 万人口, 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荷兰2015 年GDP 总量位列世界第18,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还不包括花卉)出口国。联合国公布的2014 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荷兰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4。荷兰的教育质量也十分优异,荷兰共有13 所研究型大学,根据2015—2016 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有12 所进入世界前二百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于世界第3。荷兰有37 所政府资助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欧盟国家位居前列。荷兰的工业也十分发达,2015 年荷兰共有14 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其中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位居世界第3。 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引领荷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荷兰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适应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荷兰教育部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在《2015—2025 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HBO) 未来十年战略规划》中强调要继续深化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使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与产业的桥梁。 荷兰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保障了毕业生可以顺利适应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将及时反馈回企业,引领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荷兰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职业学校(包括应用技术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培养人才,二是与高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大学)协作推动实践型研究。 荷兰职业教育(包括应用技术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运用,有着悠久的校企合作历史。荷兰职业学校除传统理论教学之外,还开设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课程设计和实践通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一般从四个方面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一)校企合作指导实践活动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与学校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例如,荷兰的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实行全日制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当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企业有专人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业务指导。 荷兰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培训的学生,通常每周在校学习3 至4 天,参与企业实习1 至2 天,侧重理论学习。如果是在职培训的学生,在企业工作3 至4 天, 进入课堂学习1 至2 天,侧重实践运用。近期,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部长布斯·马克女士宣布对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升级,尝试全日制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加灵活。 (二)校企合作设计学习课程 校企合作不单体现在学校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实习实践这一方面。除此之外,荷兰教育部规定,根据企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课堂与实训时间安排。这样的规定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学生教学培养的主动性,一定程度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例如,Lentiz MBOOutdoor & Animal 学校是Lentiz 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学校之一。学校每年多次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座谈,让企业提出用人要求、学习内容,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学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Lentiz 集团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评估学生质量 荷兰产业界对职业教育有较深程度的参与,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职业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能够直接提出某一专业或者职业领域学生的核心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参与学生实习的质量与评估,让学校更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例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协会与荷兰企业和雇主联合会共同制定了实习行为准则,规定了实习的质量标准。部分大学还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外部考试审查员, 参与对考试质量的审查。在合作教育、实习或者类似项目中,来自企业界的导师常常和院校导师一起评价学生的表现。 (四)校企合作提供终身教育 荷兰对终身教育十分重视,通常通过应用技术大学、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员工在职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同时提供有效培训。荷兰中央统计局2016 年2 月发布调查数据称,在“终身学习”参与人数(指25~64 岁人群中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数) 比例的排名中,荷兰位居欧盟成员国第五位。荷兰近18% 的受访者表示,在2014 年度因工作或个人原因接受过教育或培训。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2015 年9 月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部长布斯·马克女士在对下议院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回信中强调校企合作以及学校对企业员工提供终身教育机会的重要性。企业员工不仅可以回到学校巩固、更新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学校去其他公司企业实习实践,鼓励企业员工将不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岗位。 应用技术大学也是利用校企合作提供终身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了解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及时为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 除支持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外,产业界也积极支持高校进行实践型研究。高校的实践型研究直接促进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创新,进而引领社会产业的变革和发展。 荷兰的实践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与中小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研发或技术更新,致力于促进知识转化与循环。校企合作实践型研究一般在三个方面互相得利: (一)校企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实践型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高校和企业可以共享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所需方向。高校方面, 通过需求驱动找寻应用研究项目(或是企业提出的问题,或是高校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研究成果,再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运用到专业实践及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专业实践,达到学生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这种“实践导向”的研究与设计活动有利于加强教师专业实践文化,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课程内容。 企业方面,高校将研究成果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 这也是荷兰企业如此高效率、如此富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有了应用技术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作技术支撑,荷兰才能在如此狭小的土地上诞生了农产品出口量世界第二的奇迹。目前,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荷兰经济事务部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券,企业可以使用价值7500 欧元的创新券向高校提出一个实践性研究问题,鼓励利用高校实践型研究的成果。 (二)校企合作共享设备资源 企业与高校共享技术设备等资源,节省实践型研究的设备成本,学校和企业互相得利。高校方面,企业向学校提供购买科研设备所需要的资金。目前荷兰共有约68.5 万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为荷兰创造高达4500 亿欧元的收入。 企业方面,企业可以向高校提出生产实践中所面临的实践性问题,高校将为此组成特定的研究团队, 利用高校购买的研究设备和研究人才,做出企业需要的研究结果。目前在荷兰由行业职业教育协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等多方合作共设立了14 个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在研究机构、企业界和第三方之间开展技术推广,共享高技术设备及其他资源,促进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结对子。 (三)校企合作共享人才资源 学校和企业在实践型研究的过程中共享高校研究人才的资源。高校方面,学生由专业的研究团队带领, 让学生知道自身知识的局限,知道如何进步;让他们参与对话和合作,学会综合分析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提高研究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企业方面,企业需要在实际项目中有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这些学生清楚地知道企业的核心问题及研究方向,并且与企业有过合作经历,可以快速地进入角色,更好运用经历过的实践研究经验为企业服务。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荷兰政府如何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持续、自发、高效呢?荷兰教育部保障校企合作持续运行的措施有很多,而财政支持、机构监督和社会责任是其中重要的三点。 (一)财政支持保障校企合作持续运行 为推动和鼓励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革、吸引社会资金,推动一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型企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荷兰政府一直以来给予校企合作适当的财政支持,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和稳定。 2015 年,荷兰政府建立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投资基金。该基金面向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及合作项目,通过推动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界人士参与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促进职业院校与工商业界的合作创新能力,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期为2014 年至2017 年,荷兰中央政府出资1 亿欧元,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配套资金2 亿欧元,共计3 亿欧元。截止到2015 年底,共有40余个项目成功获得该基金资助,项目涵盖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旅游与酒店管理、现代医疗与护理、现代农业、体育与健康产业等近20 个领域,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2 亿欧元,其中中央政府出资4000 万欧元,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配套8000 万欧元。 (二)机构监督保障校企合作质量过关 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不仅仅是企业和学校两方,政府和中间机构也起着有相应职能,在监督合作过程中对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对学校及企业的合作进行监督、予以支持,荷兰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协会。该协会的主要职责:一是研发和维护中等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二是确定接受实习的公司资格和条件,保证充足的实习岗位,监督实习质量;三是确定相关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指南》;四是参与考试管理,保证考试质量。 布斯·马克女士在2015 年9 月给荷兰下议院议长的回信中表示将继续完善教育质量监督方针,目的是为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更大的空间,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根据区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定参与不同课程培训的学生数量等。如果出现过多或过少的学生寻找一份工作的现象,荷兰教育部将检查职业教育协会的监督效率。 (三)社会责任保障校企合作自发动力 荷兰的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分工责任,功能明确,各负其责,互相支撑, 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政教产融合”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和企业各自主动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了校企合作能够在减少激励的时候继续自发进行。 荷兰学校一直以来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关注区域发展和社会问题。高校自身发展的同时考虑区域社会发展方向,主动承担社会发展的公共职责,形成了学校和区域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现状。学校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例如Inholland 应用技术大学园艺学院重点培养荷兰西部花卉和园艺产业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荷兰企业也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企业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依赖学校毕业生作为用工来源,向学校提出培养需求。与此同时,企业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企业会主动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积极配合学校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将培养人才视为企业自身的责任,自发与高校进行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