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产教融合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扬眉剑客 2022-11-29 发布于山东

胡璐

摘  要:产教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社会形势下,加快高校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模式开展时间相对较早,产教融合形式多种多样,相应模式更为成熟、可靠。对于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分析探讨了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和相关模式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024-03

产教融合主要是指为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而形成的办学模式,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培训体系,使教育、人才及产业各方面有效衔接[1]。产教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产教融合模式多样、各具特色,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学习。

一、我国产教融合发展历程

我国产教融合发展历程可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2]。

产教融合萌芽期。早在1949年,产教融合在我国首次以政策形式出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中提出,高校教学方针为教学和实际联系。随后在1952年至1958年期间,国家在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中重点解决了产教无法融合的问题,通过计划经济的指令功能推动产教融合。虽然在这阶段国家通过行业办学途径深化产教结合,但整体来看产教融合这一概念仍未明确存在。

产教融合发展期。这一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后到2013年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了产教融合这一理念,并且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活动配套相应法规,使其进一步规范。此阶段产教活动和计划经济时期有所区别,虽然注重学校参与,当企业方面仍然缺少可行方法。

產教融合深化期。2014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明确了方向。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着重指出产教融合需要跨越教育看教育,明确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此阶段,产教融合不再是政府主导,政府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

二、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指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大学,可概括为三个特征,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产教融合工作大力推进。近些年,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学校突破以往产教融合传统形式,积极探索出引企入教、引教入企等新模式。例如湖南城市学院采取“校外企业+校办企业”产教融合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企业资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育平台,加强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系,了解企业发展战略,掌握企业用人需求,推动人才培养。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外经验介绍

(一)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开展时间相对较早,“双元制”教育模式最早由德国在十八世纪末期开始试行。随着社会发展,为满足手工业发展需求,德国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工厂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学徒制”模式,这也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前身。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国政府对当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促使“双元制”教育模式不断完善、成熟,最终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确定“双元制”教育模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合作教育模式得到飞速发展,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共同研究基地,极大程度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合作教育模式在美国开展时间已达百年之久。20世纪初,赫尔曼教授为促进教学改革,在一所大学中进行教学试验,将在校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在高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不断切换,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获得了满意效果,至此确立了合作教育模式在美国高校中的重要地位。随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断传播、发展、创新和扩张,合作教育逐渐壮大、成熟,得到美国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企业的支持认可,现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相关模式经验

1. 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高校产教融合中广泛使用的模式,主要指学校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实习有效融合[3]。其中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承担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企业主要承担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和专业设备的任务,向学校派出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进行兼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在德国“双元制”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企业各种技术装备和机器,掌握企业各个生产步骤,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双元制”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德国社会高技能人才需求,对德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2.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基于企业发展,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合作教育”模式转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形式,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实践实习,增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4]。美国社会环境中,政府对于“合作教育”模式始终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为“合作教育”模式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和资金等保障,极大程度推动了“合作教育”模式的良好发展,学校、企业及学生均能够从“合作教育”模式获益。在“合作教育”模式下,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人才专业性和技能水平明显更高,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企业直接挑选优秀学生成为企业技术人员,就业机会明显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研发新型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研发速度,增加企业竞争力。

3. 日本“产学官”模式

日本“产学官”模式中的“产”,基于字面意思泛指企业工厂,而“学”泛指涵盖大学的学校机构,“官”主要指政府机构[5]。“产学官”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中政府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制定培养计划和支持性政策,学校和企业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办学特色和产业优势进行各种途径的融合,打通学校和企业的交流限制,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发展相结合,实现共同合作、技术交流等目的,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相对开展更早,已逐渐构建起一套系统、整体、成熟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不仅得到政府部门的极力支持,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而且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较完善,使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为高校产教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启示

(一)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

我国高校应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着重体现自身办学优势,进一步开拓社会服务内容,加强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学校构建特色型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第一,高校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大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第二,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用人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和热门的专业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企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人才。

(二)探索符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校在借鉴国外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我国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增强专业技能,让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用人要求。高校教学工作和企业实践实习相融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突破以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以往学校、技术以及部门之间的隔阂进行了跨越,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当前,我国高校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下等问题,因此高校要积极和当地大型企业合作,基于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共同建立起产学研基地。第一,在产学研基地中设立综合性部门,将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纳入一个整体,集中进行研究,以此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和其他方面问题。第二,整合高校优秀人才和企業骨干人员,对企业生产领域进行重点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创新生产技术和产品,通过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促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构建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极大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水平专业人才。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少高水平实训教师。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形成教师双向聘用制度。首先,高校选择一批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承担企业实际工作职责,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工作,通过技术岗位工作机会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帮助企业完成技术生产任务,还能锻炼自身技术能力,增强实践操作水平。其次,高校还应该聘请企业内部技术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辅助教学,这些企业工作人员长期奋斗于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管理能力较强,能够为企业解决各种生产、管理实际问题,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指导,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起的教师双向聘用制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高水平实训教师,满足了实训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也极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实训教学中资金不足等难题。

(五)政府部门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产教融合的良好落实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给予高校足够的政策保障,为推动产教融合提供有效支持。制定政府部门需要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支持政策,明确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产教融合的支持方案,例如为参与产交融合的企业根据法律法规适当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积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进行辅助教学任务,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研发项目,给予相应资金支持,提供良好政策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现阶段对于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加受到关注,我国高校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充分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经验基础上,我国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高校也应充分提高自身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形成适用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爱青.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J]. 职教论坛,2019(03):151-157.

[2] 南海. 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审视[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6-11.

[3] 王占伶. 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高职教育实训教改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0(18):60-62.

[4] 马永红, 陈丹. 美国联邦政府合作教育政策研究——基于制度有效性视角[J]. 高教探索,2019(09):60-67.

[5] 李博. 基于“产学官合作”的日本实践型高职教育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7(13):104-109.

(荐稿人:姜发根,安徽三联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