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的正路,应是儒墨道三家合一,非儒释道三教合一|许文世

 伟天英 2017-01-16

为何传统文化应该是儒墨道三家合一

而不是儒释道呢

就要从它们核心的道德思想说起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两句都出自《论语》

看出儒家之仁为慈爱、同情的意思

与佛陀的慈悲大概一样

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爱

也就是说,仁爱者必先拥有才能给予

普渡者必先开悟才能渡人

仁爱者与仁爱对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爱实际是强者的爱

它不是普通人的爱

另外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

说明孔子之仁爱是先血缘后外人的道德伦理

是为爱有等差的爱


'兼相爱,交相利'

“利者,无害也”

墨家的兼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

即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相互兼爱;勿攻伐,应无害于他人

它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爱

是爱无等差的爱

怎么做到无害,相利呢

在西方,演绎地比较清晰

规定了每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等等不可侵犯

它们非常具体

我们墨家

强调的是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

底线就是无害

我们现代很多人说社会没有道德底线

实际上与过去对墨家“兼爱”思想的忽略有关

与独尊儒家文化的偏激有关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生而不有”类似佛陀的慈悲,是强者一种无条件的爱

“为而不持”类似墨家的兼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爱

而“长而不宰”所谓长,指生命的上升阶段;所谓不宰,指关心、爱护等

“长而不宰”,意味对新生的呵护(比如所有生灵的母爱等),对新意的好奇,对创新的包容等等

它也是一种爱,它无关等差,是对所有生命体的爱

这种生命体不仅是生灵,也包括社会发展等所有方面

古人称为好生之德

具体见前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 立体式思考》


就三家核心道德思想来看

只有三家合一才能构成完整的道德体系

比如儒家仁爱

它只是强者伦理

不适合平等主体之间流动

而墨家的兼爱

恰恰弥补这个缺陷

然道家的玄德

从人、社会、宇宙等全方位角度

包罗万有

阐释一种生命之爱

内涵又比墨家的广泛、深刻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合一不对呢

佛家源于印度

里面的道德核心思想是“慈悲”

与仁爱是差不多一样的东西

只是具体内容有些不同

但都是强者对弱者的伦理

都是强者的伦理

儒释道三家伦理合在一起缺乏墨家这种平等主体间的道德思想,并不能构成内在自洽

另外,就思想内容而言

儒学属于心性之学

墨学属于科学之学

道学属于超越之学(生命之学)

三家合一内在自洽

然而佛学,与儒学同属于心学范畴,儒释道三教合一缺乏科学内涵,并不能自洽


在中国

道才是民族的最高哲学范畴

中国作为三大轴心文明国之一,凸显之处在于道学,在于超越之学

它是区别于印度心学和西方物学的主要特征

如果把儒学作为核心

儒学是心性之学

比起印度佛学的心学

那是小溪对之大海

相形见绌

那怎么安放佛学

应是这样

印度的佛学、西方的哲学和中国的道学刚好在中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构成中西印三轴文明合一的可能

对全球来讲

也只有中国这个地区能把全球的文明精粹包容进来,也只有中国才存在这样的结合

当然旧道学不足于挑大梁,需要新人在它基础上开拓新文明

中国文化的正路,应是儒墨道三家合一,非儒释道三教合一|许文世

中国文化的正路,应是儒墨道三家合一,非儒释道三教合一|许文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