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半”

 斜桥古镇 2017-01-16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即鬼节,俗称“七月半”,民间都在这一天祀祖,也叫“过七月半”。海宁、崇德(1958入桐乡)一带,将这个节期从七月十三延至七月廿三,也就是说,期间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祀祖。亲友之间似有默契,错开祀祖日,便于“做客人”走动。我家一直都是七月十六过“七月半”的,骑塘桥和高桥的几个舅舅家,有的十三、十四,有的十七、十八;姑夫家最晚,不是廿一,便是廿三,因为姑夫在上海开绸厂,总要到二十边才回到斜桥家里。

过“七月半”这天,家家户户都裹甜馄饨,亲戚、邻居之间送来送去,有“苦团子,甜馄饨”之说,意思是:吃过清明团子,农事渐忙;吃过中元馄饨,农事就漫漫闲下来了。因此,“过七月半”又叫“吃馄饨”,亲戚必定互访,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吃年酒。

我家过节前一天,母亲就做好馄饨。豆沙馅是将煮烂的赤豆捣成泥,拌入白糖,再用猪油在锅里炒干。面仁馅的制作方便多了,将南货店里买来的芝麻饼敲碎,研细,加适量的红糖和面粉拌匀就可以了。豆沙馅裹干蒸馄饨,面仁馅裹水煮馄饨。那天,天未亮,父母亲就起来了,我也跟着起来。我与父亲上街,到田罗毛的面店里去拿预订好的馄饨皮子,顺便讨几张蒸馄饨用的干荷叶,再到陆献忠的肉店里买肉。待我们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将一张洗净的蚕匾放在八仙桌上,蚕匾中间是一大盆豆沙和一大盆面仁,以及一只点亮了的美孚灯。

母亲将馄饨皮子用湿毛巾罩好,然后在大块肉上割下一些精肉,斩成肉馅,拌入微量食盐和葱花,这是裹肉馄饨用的。肉馄饨水煮干蒸皆宜。

这时,天已蒙蒙亮,大舅母和小舅母到了。母亲说:“秀英,娟宝,洗干净手,先裹点面仁馄饨当粥(早饭)吃。”于是,母亲和两个舅母就坐到蚕匾周围,就着昏黄的灯光,动手裹馄饨。父亲便上楼,拎着那只盛满银手饰的藤篮,到元吉弄头上的店面房去“开店”。表弟阿大、阿二,每人拿三四只空火柴盒,跟我到后门外的野地里捉蟋蟀。

大舅、小舅和金甫,要到“落市”光景才到,他们挑来的三担绿豆芽菜(每担二三十斤),已经卖掉。留下三四斤,给我家做菜。

七月半待客的吃食,比过年时清淡,都是家常菜。肉是白焐肉,鱼是包头鱼烧粉皮,此外,便是豆芽菜肉丝、油汤芋艿、小白菜豆腐,再就是一盘干蒸肉馄饨。甜馄饨除了当早餐和当点心(午后三点光景),是分送邻居和让客人带回家的。

经济状态稍好的人家,过七月半还要买一只三四斤重的绿头雄鸭,作为晚餐的主菜。有何出点不清楚,在我记忆中,鸡是不上桌的。也许鸭长年生活在水里,性凉,适宜热天吃吧。那只鸭,一般清炖,考究一点的“嵌宝”,即在鸭肚子里灌糯米后红烧。

过七月半不用请神,也不用上坟,只在饭前“请阿太”(祭祖)而已。我家总是两桌。每一张八仙桌上,“坐”六位亡灵。一桌请长辈,上、左、右,六只太师椅;一桌请平辈和小辈,上、左、右,各一条长凳。中午客人吃的菜都摆上,外加一盘嫩藕,一盘鲜菱。斟上绍兴酒,盛好羮饭,点好香烛,母亲就向边门外弄堂里里喊一声:“××阿太,来”,或者“××,来”。如是多次。祭请结束,在天井里烧锡箔折成的元宝,供亡灵们下半年开销。

    今天是七月十六,小时候家里“过七月半”的日子,正好周六,两个女儿和读高中的小外孙都来。一大早,我就到菜场买了些小白菜、豆腐、绿豆芽菜、精肉、馄饨皮子、菱角等,老伴也找出了去年剩下的一叠干荷叶。大女儿特地买来裹馄饨用的赤豆沙。当我从超市里终于买到一只嘉兴产的“八宝鸭”兴冲冲回家,热气腾腾的干蒸甜馄饨和水煮肉馄饨,已摆满了八仙桌,等着我“剪彩”呢。
    刚才看到云崖老弟回忆他家乡浦江过中元节的风俗,暮色苍茫中,家家户户在山溪里放荷花灯,放烛火萤萤的小纸船,祝愿亡灵们“往生”,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者:庄月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