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太阴肺经临证常用穴位实用通解

 wyfx100 2017-01-16

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经穴歌决: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本经临证常用腧穴:

1.云门

穴名释义:《会元针灸学》:云门者,云应气也。上焦如雾,云遇冷下降,遇热升腾而散走,门者司守之门户,故日:云门也。

手太阴脉气禀受中焦胃腑化生之水谷之气而生。肺朝百脉,而为十二经之首,脉气发自胃腑,聚于中府,出于本穴,布散于十二经脉,犹如海行云气于天下,出入于此门户,故以为名。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喉痹,胸中烦满,气上冲心,咳喘不得息,胸胁短气,肩痛不得举臂。

《针灸大成》: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喘不得息,胸胁短气,气上冲心,胸中烦满,胁彻背痛,喉痹,肩痛臂不举,瘿气。

操作:古人有“脉气始于云门”之说,《黄帝内经》亦有“上焦如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之论,故针刺云门穴时,应考虑到本穴对全身津液的调整作用。此穴的直刺深度0.3-0.5寸,且进针宜缓,此为肺脏有疾之常规刺法也;如治肩背痛,肩痛不举等经脉有疾时,则此穴应向外斜刺0.8-1寸;对于大动脉炎所致无脉症及上肢手部的脉管有疾,则可在云门穴施灸。

应用经验:云门穴采用仰刺,不宜深刺,对肩臂痛,活动受限,抬举、后伸内旋位,痛点位于前臂,反应在肺经、心包经、大肠经者,取此穴效果显著。配侠白、尺泽、内关、鱼际、前肩髃,1寸毫针先刺鱼际泻法,1.5寸毫针再刺云门泻法,然后按顺序针刺前肩隅、云门、侠白,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效果理想。一般依病情轻重,针3-10次即愈。(引自《金氏针灸临床精粹》金伯华编著20059月第1版)

2.侠白

穴名释义:肺白色,取穴时令两手直伸夹之,侠与夹通,故名侠白。

《黄帝内经明堂》:白,肺色也,此穴在臂候肺两厢,故名侠白。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痛,干呕烦满。

《针灸大成》:主心痛,短气,干呕逆,烦满。

操作:直刺0.5或斜刺1寸。治疗胸、肺症状可直刺;治疗上肢病症则可向上、向下斜刺。可灸。

应用经验:(1)侠白穴临床虽不常用,在针刺方面,如手法得气准确,能起到意想不到之效。刺法:1.5寸毫针呈45度角,针尖向上,提插捻转,使针感向上走窜,可治疗心绞痛、短气;针尖向下,配肩内陵,对上臂抬举困难,痛彻心扉者,留针30分钟,起针即可缓解。(引自《金氏针灸临床精粹》)

2)治疗白癜风:针灸大家贺普仁治疗白癜风,常灸侠白,配合采用阿是穴火针点刺、背部放血拔罐和局部围刺。灸侠白穴采用艾卷温和灸,微热刺激穴位,每次半小时,增强行气活血之效。肺气调,气血荣,则斑可消。故《寿世保元》云“侠白治赤白汗斑”。

3.尺泽穴  手太阴之合穴

穴名释义:泽从水,水之钟也,喻手太阴之脉气至此像水一样归聚一处,又因穴在肘横纹之上,偏桡动脉处,去掌后,正得同身之处,尺脉,如水之大泽,故名尺泽。

水之钟,其解出自《国语》,钟在此处为钟聚之意。

《会元针灸学》:尺泽者,尺即寸,关,尺,泽为水平,由寸口至尺泽为一尺九分------泽又象水,故名尺泽。其异名:鬼受,鬼堂。

主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肘挛,手臂不能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痎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操作:直刺0.5-1寸。治疗肺脏病及上腹部疾患时,可直刺,得气即可。亦可透刺,如治疗鼻出血,伸直手臂由上向下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患左针右,患右针左。亦可行放血法,临证适用于呕吐、泻泄、绞肠痧、喘息、肘痛等症。本穴被大多数针灸古籍列为禁灸穴,但《十四经针灸解难》(栾景延,栾开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月第一版)却将其列入可灸穴。《黄帝明堂灸经》亦有“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皆赤,灸柱如小麦大,灸尺泽三壮”之说。故本穴是否可灸,目前实有争议。

应用经验:(1)临证治疗网球肘,应用常规刺法,一般针刺曲池、肘髎、天井、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在针刺尺泽穴时,我们一般采用的针法为,由尺泽透痛点,围绕着痛点向痛点及其周边透刺,然后再留针。如果患者打过多次封闭针,常规刺法或其它刺法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我们一般采取傍针刺法,然后在尺泽与曲池之中点取一穴,针刺时针尖朝向痛点方向,之后再取天井和外关穴治之。

2)治疗肩周炎之肩前痛或后伸障碍,常重泻尺泽穴或点刺出血。

3)膝关节痛,痛点位于阴陵泉附近,常取对侧尺泽穴针刺,同时行动气针法,活动患处,一般多有即时之效。

4)三棱针点刺放血,可治疗小儿惊风、吐泻、高热、丹毒、疔疮等。

5)三棱针点刺放血,还可治成人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病引起的发热不退或顽固性咳喘。

6)治中风之上肢不遂

近年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院采用内关、尺泽等阴经经穴为主,阴阳经穴配合之法治疗中风后遗之上肢不遂,其结果表明:该院治疗3207例,发现总有效率98%以上,说明尺泽等阴经穴是治疗中风上肢不遂之首选穴位,从而打破了治疗此疾多取阳经穴的传统观念。(以上资料引自《十四经针灸解难》栾景延,栾开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7)治腰痛。

高武《针灸聚英》尺泽条下认为此穴能治“腰脊强痛”。

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不但在尺泽条下有高武一样之记载,且其“治症总要”中更将尺泽与委中、人中相须为用,以治“挫闪腰胁肋痛”。

清·岳含珍《经穴解》亦认为尺泽能主“肺之肾病,小便数,腰脊强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99年第2期)报道:肘上四穴治疗腰痛58例。取尺泽、曲池、小海、曲泽,以四穴之一压痛点最明显者为主穴,单侧腰痛取患侧,双侧腰痛及腰脊痛取双侧,采用常规针刺法,间歇捻转,配合腰部活动。每日1次,51疗程。扭闪腰痛14例,均在1-3天内治愈;其它症型腰痛,1疗程治愈31例,好转13例,全部有效。

8)治牙痛

《云南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二期报道:针刺尺泽穴治疗牙痛50例。尺泽直刺0.3-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结果有效率95.9%,与针刺患侧合谷、颊车、下关穴的对应组91.1%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9)食物中毒后遗症

《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第7期报道:尺泽穴刺血治疗1例食物中毒头晕患者,在尺泽穴附近静脉暴露明显处常规消毒,用大三棱针针尖斜向上方快速点刺,任血自流,当流血量约50毫升时,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术后静脉点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ATP40毫克及辅酶A100IU、维生素C1克,31次。结果:1次症状减轻,3次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10)治关节痛:

《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报道:尺泽等穴刺络放血治疗关节疼痛48例。取尺泽、委中,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缓慢刺入穴位静脉充血明显处,出血约2-5毫升,然后以干棉球按压止血。结果:1次痊愈25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1例,有效率97.9%.

11)治急性肠胃炎

《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8期报道:针刺尺泽穴治疗1例急性肠胃炎,双侧尺泽穴进针后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针后腹痛渐缓,次日复针1次,诸症消失。

12)董氏针灸设曲陵穴,此穴即尺泽穴

董针以之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曲陵穴即尺泽穴,配董针灵骨穴可治委中外筋紧;配董针肾关穴治小便频数。

《灵枢·邪客》:“黄帝问于岐伯日:人有八虚,各何以候?------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此处文字,当为尺泽穴放血疗疾之最好注解也!

4.孔最  手太阴经郗穴

穴名释义:穴为手太阴之郗,郗为孔隙,有孔隙的含意;最,聚也,穴为肺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名孔最。

《会元针灸学》:孔最者,最主要之孔窍也。肺之道七窍最宜,走两寸口上七寸,得诸经之气,故名孔最。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入五分灸五壮。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屈难伸,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头痛。

操作:直刺0.5-0.8寸。如果是治疗肘关节疾患,针刺时针尖斜向肘关节;如果是治疗腕关节疾患,则针尖斜向腕关节。一般以获得针感为针刺深度标准。治疗哮喘发作,宜在发作期针刺孔最。如哮喘辩证为实,则针刺本穴时,针尖宜斜向肘关节;如哮喘辩证为虚,则针刺本穴时,针尖应斜向腕关节,且无论虚实,针刺时务求气至病所。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本穴偏于治疗与肺有关之急证、血证,如咳嗽、气喘、咯血、鼻衄等。因本穴属手太阴肺经郗穴,而郗穴擅长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之急性病症、发作性病症、及痛症,且阴经郗穴多治血证,故孔最偏于治疗与肺有关之急证、血证。

1)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取双侧孔最穴,针尖斜向肘关节,行捻转提插之泻法,留针30分钟。

2)针刺孔最治疗鼻衄36例,总有效率为97.2%。(引自《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44

3)治晚期肺癌胸痛:《河北中医》1991年第三期报道:针刺孔最等穴治疗晚期肺癌胸痛2例。取穴:孔最、阿是穴(胸部压痛点),强刺激并留针30-60分钟,经治疗5次后疼痛消失。

(4)治消化性溃疡穿孔:《上海针灸杂志》1996年第三期报道:针刺孔最穴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30例,用提插手法强刺激,一般留针和间断运针4-6小时,48小时后可给中药大承气汤,病人肠鸣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结果:治愈25例,无效5例,经3个月至2年随访,行胃大部分切除13例,发生粘连性肠不完全梗阻2例。

5)治痔疮术后疼痛:《中国农村医学》1996年第四期报道:针刺孔最、合谷穴治疗痔疮术后疼痛30例,二穴均用针刺泻法,行针时令患者呼气,同时令术者拇指向后行大角度用力捻转提针,继而再行针,反复3次,20分钟后再行针1次,40分钟后摇大针孔出针。疼痛未消失者次日再针1次。结果:针刺1次疼痛消失20例;针刺2次疼痛消失10例。后经随访,均无复发。《中医药研究》1997年第4期报道:针刺孔最、合谷治疗痔疮术后疼痛50例,二穴直刺1寸,用泻法,留针30分钟,行针3次,出针时摇大针孔。若效果不理想,次日再针1次。结果:针刺1次疼痛消失40例,针刺2次疼痛消失10例。

6)治疗咯血:咯血病人往往在孔最穴附近有压痛点,针刺孔最穴或附近反应点,止血效果快,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在止血条件有限或药物不及时,不失为一种救急良法。

5.列缺穴  手太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

本穴是临证常用的“四总穴”之一,有“一络通两经”之说,故此络穴不仅能治疗本经病变,亦能同时治疗相表里经的病症。《四总穴歌》云:“头项寻列缺”,是指本穴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头项部位的病痛。又因本穴通任脉,所以还能治疗男、女泌尿系统及外生殖器官的感染性疾病(如小便热、溺血、阴茎肿等)。

穴名释义:列:分解也。缺,器破也。列缺,古谓之天上之裂缝,天门也(手太阴属肺,肺为脏之盖,居诸脏之上,至高无上日天,肺叶四垂,犹如天象)。本穴为手太阴之络,腕上一寸五分,手太阴至此分支别走阳明,脉气由此别裂而去,似天上之裂缝,又列缺指闪电,而闪电之形有似天庭破裂,故名。

《会元针灸学》:列缺者,高骨下缺,位列经穴而生奇络,引肺细络,肺阴生阳,至缺处而交手阳明,脉斜至阳溪,故名反关脉,高骨下缺,脉之络列穴,故名列缺。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偏风口喎,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疟呕沫,善笑,纵唇口,健忘。

《针灸大成》:主偏风口面喎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癇惊妄见,面目四肢壅肿,肩痹,胸背寒慄,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

操作:向肘部或腕部斜刺0.2-0.3寸。向腕部斜刺,多数用于桡神经麻痹、腕关节及周围病变;向肘部呈30度角斜刺0.5寸左右,则用于肘部及上焦病变,二者得气均以局部或远端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为度;一般的脏腑病变则采取直刺0.1寸之法;治疗小便不利、窿闭,针尖向上斜刺0.3寸,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戒烟,取双侧列缺向阳溪方向平刺1寸,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痛经,取双列缺,针尖向曲池方向平刺0.5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1)金伯华经验:列缺配率谷、头维、太阳、风池、攒竹,治偏头痛奇效。刺法:1.5寸毫针针尖向头方向刺入,泻法;治疗指腕关节无力肿痛,针刺向手的方向,针感放射到手指;治疗口眼歪斜,刺患侧列缺,健侧合谷;治疗感冒咳嗽,针刺向心的方向,针感沿上臂走窜,1.5寸毫针平补平泻,效显。

2)治疗眩晕:《新中医》1995年第一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治疗颈性眩晕30例。取双侧列缺穴,逆经平刺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5分钟,留针4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1疗程。经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愈3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

3)治疗鳃腺炎:《湖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报道:以灯火灸患侧列缺穴治疗鳃腺炎86例,1次而愈84例(97.6%

4)治疗鼻炎:《中国针灸》1997年第3期报道:艾灸列缺、迎香穴治疗急慢性鼻炎102例。取双侧列缺、迎香穴,每穴灸治7-8分钟,两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结果:痊愈48例,好转53例,无效1例。

5)治疗鼻出血:《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第4期报道:一例病程达2年之久的慢性鼻出血患者,诸法无效,于突然急性发作时急行针刺同侧列缺穴。2分钟后出血渐止。后随访1年未发。

6)治疗咽喉异感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年第3期报道:针刺治疗咽异感症12例。主穴取列缺、合谷、太冲,肝阳上亢型加三阴交、阳陵泉;脾虚加太白、丰隆;疗效欠佳者,可配合针刺颈上神经节。针刺得气后,通电刺激1小时以上,留针20分钟。结果:以精神因素为主的病例治疗效果较显著,其中2例经4-8次治疗后,异感症完全消失。由于脑梗死及恶性肿瘤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后,以全身及局部为主要症状表现的3例,经配合颈上神经节后,异常感明显减轻。

7)治疗遗尿:《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报道:列缺埋针治疗遗尿200例。按埋针常规操作,每周2次,左右手交替进行,6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80例,显效27例,好转63例,中断治疗、情况不明18例,无效12例,有效率85%

8)治疗遗精:《中国针灸》1992年第6期报道:列缺穴埋针治疗遗精65例。取一侧列缺穴,按埋针法常规操作,每次埋12-18小时(一般傍晚埋针,次日上午取出)。隔日1次,两侧交替使用,13次。结果:痊愈59例(90.8%),好转6例,全部有效。

9)治疗不射精症:《福建中医药》1994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治疗不射精症,疗效明显。

10)治疗痛经:《福建中医药》1994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治疗痛经,疗效明显。

11)治疗呃逆:《西南国防医药》2002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选双侧的列缺穴,配合谷、梁丘。常规针刺,得气即可,留针1015分钟,每3-5分钟行针1次。1次未愈者12小时后再行第2次治疗。结果:1次痊愈30例,显效12例,好转6例,全部有效。

12)治疗落枕:《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4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治疗落枕35例。取患侧列缺穴,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并嘱其活动颈部,留针5-10分钟。结果:全部治愈。

13)治疗肩周炎:《山西中医》1995年第4期报道:腕三针治疗肩周炎120例。手太阴经型取列缺,手少阳经型取阳池,手太阳经型取阳谷,综合型三穴并用。针刺得气后用震颤手法,使针感持续1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58例,显效33例,好转23例,有效率95%

如果肩周炎辩证为肩前痛者,急性常选鱼际或鱼肩穴治之;慢性常选列缺穴治之,取病久入络之意。

14)治疗乳腺炎:《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3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双侧列缺穴,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寸,泻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效果显著。

15)戒烟:《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7期报道:针刺列缺穴戒烟66例。取双侧列缺穴,采用沿皮平刺法,向心性针刺,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1疗程。经1-4个疗程治疗,有效率96.9%

(16)治排尿困难:平刺百会、列缺治疗排尿困难20例(其中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者8例,由急性肾炎引起者6例,由前列腺肥大引起者3例,由外科手术引起者2例),结果:有效19例,无效1例。【《中国针灸》,1999;(11:860

17)治疗外感表证:常列缺与合谷相配伍,属原络相配,运用泻法,治外感表证;列缺亦常与照海相配,《八脉交会八穴歌》日:“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列缺通任脉,照海通跷脉,两穴配伍,主治咳嗽、咽痛属肺肾阴虚者。

18)治疗任脉循行线上痛:本穴通任脉,故任脉循行线上诸点痛,皆可治之。

6.太渊穴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穴明释义:太,大也,渊,深也。脉气所大会,博大而深,故名太渊。

《谈谈穴位的命名》:老子《道德经》将欲歙之章日:鱼不可脱于渊,故“鱼际”之后有“太渊”,如鱼不可离水也。

《穴名选择》:“太”,谓大之甚也。“渊”,深也。“太渊”意指回水甚深之处。《云笈七签》称:脐者,人之命也,一名太渊,指性命所系,生之渊源,本穴位在气口(腕后桡动脉处)为手太阴之俞,脉气深入留住之处,肺朝百脉,脉会太渊,王冰日:气口者脉之大要会也,百脉尽朝,故以决死生。穴当此位,故以为名。本穴可灸,但不宜直接灸。

主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欲水咳嗽,烦闷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眦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噼。

《针灸大成》:主胸痹逆气,善哕,呕,欲食,咳嗽,烦闷不得眠,肺胀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痛,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噼,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操作:因为穴位处有桡动脉,临证一般采取指切法进针,即将桡动脉拨向尺侧,然后直刺0.2-0.3寸;若为心、肺病变,则取刺脉法,缓缓进针刺到动脉壁上即可,针刺深度以不刺破动脉,针柄随动脉搏动而跳动为标准。

《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故本穴具有鼓舞心气、推动气血的运行和起动脉搏之效。能治疗心气不足之“无脉症”。又及,《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故本穴还有治疗某些热病之效。

《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刺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此处古人所言“气病”,指的是“气滞”如胸胁胀满,胸闷胁痛,胸痹心痛和“气逆”如肺气上逆之喘促、咳嗽,胃气上逆之呃逆、恶心、呕吐等两种气病而言。从上可知,太渊穴刺之可调气。

临证之时,针刺用补法即有显著之补益肺气作用,可用于肺气不足之虚喘、久咳、呼吸困难等;反之,针刺用泻法则有调理胸腹中气机之效,可用于治疗胸闷胁胀、咳嗽喘息、胁腹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随精神情绪而增减之症。若用太渊加配列缺,均采用重泻法,则其治疗范围可扩大到治疗阳明经、少阳经头痛。

综上所述,太渊具有补气(补益心肺之气)、调气(理气、行气、降气)之双相良性调节之效。临证针用补法,可补气;用泻法,可调气。

一般来说,本穴偏于治疗肺的虚证。此外,本穴还有通络止痛,祛痰止咳平喘之效。

应用经验:(1)因“脉会太渊”,故网络上有人称刺之可治下肢静脉曲张。此经验仅供参考,具体效果如何,尚需临床验证。

2)太渊配内关、膻中治疗心悸、心烦、心绞痛效佳。配神门、内关,对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有双重调节治疗作用。1寸毫针,多用直刺补法。

3)天灸患侧太渊穴治疗肩周炎有效。

7.鱼际穴  荥穴

穴名释义:本穴在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后,其处肥肉隆起,,如鱼腹,凡两合皆日际,穴当赤白肉相合之处,脉行其际,故名鱼际。

《子午流注说难》: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中,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满,喉中干燥,寒慄鼓颌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

《针灸大成》:主洒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烦少气,腹痛不得食,肘挛肢满,寒慄鼓颌,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乳痈。

操作:此穴针感较强烈,直刺以局部出现胀感为最佳深度;亦可刺络泻血,血变而止。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咳嗽: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侧手掌心向上,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快速刺入穴位1寸左右,得气后行颤针手法30秒,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医者用力挤压针孔周围,令其出血少许,消毒干净。每日1次,71疗程。

2)治疗咳引尻痛:患者坐位,先常规消毒一侧穴位皮肤,针尖向掌心斜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并行动气针法,即得气后每次运针患者主动活动患侧肢体和主动咳嗽。每日1次。

3)治疗盗汗: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令其擦去头身之汗,然后常规消毒,快速直刺入穴位0.8寸,此时患者咳嗽时进针最佳,男先针左,女先针右,无需提插捻转,不需强烈针感,留针20分钟,一般自汗可自行停止,每日1次。

4)治疗腰扭伤之咳则痛剧: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给予强刺激手法,最好针感向上或向下双向传导为最佳,留针30-4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5)治疗骶尾部咳则疼痛: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双侧穴位皮肤,直刺进针1寸强刺激,行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治疗1次后症状即可好转或消除。

6)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针尖向掌心快速斜刺入穴位,针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次仅针一侧穴位,左右交替针之。每日1次或每次发作时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

7)治疗胸胁挫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轻者取患侧,重者双侧皆取,进针0.8寸,得气后行泻法,同时令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左右摆动两臂,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1疗程。

8)治足跟痛:《中国针灸》1999年第1期报道:针刺鱼际、阿是穴治疗足跟痛48例。常规消毒,用1.5寸针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泻法,同时令患者不断以足跟行走,让患侧足跟负重,留针30分钟,行针2次。每日1次。结果:经2-7次治疗,治愈4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9%

9)治乳腺增生:《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第6期报道:温针灸鱼际穴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主穴:鱼际,肝气郁结,痰凝气滞加太冲;肝肾亏虚、冲任失调加三阴交。在鱼际穴附近寻找压痛点或结节,进针3-5分,强刺激手法行针,得气后针上加灸,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101疗程。结果:治愈24例,显效32例,好转8例,无效4例,有效率94.1%

10)治慢性咽炎:《中国针灸与康复》2002年第5期报道:针刺鱼际穴为主治疗慢性咽炎76例。常规针刺,得气后施透天凉手法1-7次。每日1次,71疗程。结果:痊愈61例,好转13例,全部有效。

临证鱼际穴治疗慢性咽炎,常与太溪或照海相须为用,效佳。

11)治胃痛:《中国针灸与康复》2004年第4期报道:刺鱼际络脉出血30例。以三棱针对准青筋暴露处实施刺血,血变而止,然后再刺鱼际及沿赤白肉际上下各1寸。经20-30次治疗,痊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

董氏针灸掌诊:生命线靠鱼际侧缘上段青黑主内伤久年胃病、胃溃疡,下段青黑主十二指肠溃疡。

董氏针灸在鱼际穴附近有诸多应用发挥,巧妙地设重子、重仙、土水诸穴,从另一角度将鱼际穴的功能主治发挥到了极致,弥补了传统腧穴的不足,颇值得我们在临证中不断总结与感悟。

8.少商穴井穴  十三鬼穴之一

穴名释义:穴为手太阴之井穴,肺音为商,位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如韭叶。韭叶者,言少许也,以别于阳,故名少商。

《会元针灸学》:少商者,阴中生阳,从少,五音六律分宫商角徵羽,从商,属肺,肺经之根,故名少商。

主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痎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慄鼓颌,喉中鸣,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

《针灸大成》:主颌肿喉闭,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痎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手挛,指痛,掌热,寒慄鼓颌,喉中鸣,小儿乳蛾。

少商为十三鬼穴之一,可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

操作:常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直刺或向腕平刺0.1-0.2寸。背部拘急疼痛,可小艾炷灸两侧少商,灸至两侧感觉一致为止;而精神分裂患者,则需灸至大痛方可。

少商点刺放血,具有清热凉血、泻血开闭之效,为治疗热迫血行之实证和神志突变、意识昏迷等阳实郁闭之证之急救穴。

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井穴,属木,井穴主“病在脏”和“心下满”之症。

该穴为肺经穴,向内属肺,咽喉连气道,与肺相通,为肺气之通道,肺气之所属。外感为患,常首犯咽喉,或肺脏内伤,伤至咽喉,故而,凡外感或内伤引起之感冒咳嗽、咽喉疾患,皆可取少商治之。

本穴位于大拇指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此穴善治手指麻木、屈伸不利。

应用经验:(1)三棱针点刺放血,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退热、百日咳、流行性鳃腺炎、中风之上肢麻木等。

少商点刺放血法治疗上述诸症,放血量依病症而定,除中风之上肢麻木放血量在0.5毫升之外,余症均放血3-5滴即可。

2)治鼻衄:患者坐位,常规消毒患侧穴位皮肤,嘱患者平视前方,以同一频率反复行“吸气—屏气—咳嗽”的活动,在患者将要咳嗽的瞬间,医者持针与指甲边缘平行或与甲面成30度角,突然刺入穴位0.10.2寸,不留针。本法取效的关键在于进针手法,垂直点刺或吸气进针均无效。

3)治呃逆: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予以中强度刺激1-2分钟,有规则地改变刺激频率,反复3次,即可出针。每日1次,一般2-3次即愈。

4)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用万花油点准穴位(双侧),然后施行艾炷直接灸,不留疤痕,每穴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临证以1个疗程为限,大多有效。

5)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局部常规消毒,以三棱针或28号毫针,针尖略向上,刺入穴位约0.1寸深,若以高热、惊厥、呼吸急促为主者,宜疾进疾出针,然后令其出血少许;若见病程长,呼吸困难、缺氧、心衰、休克者,需予强刺激,大幅度捻转,久留针(一般20——60分钟或2小时以上),留针期间,初以5——10分钟行针1次为度,待复苏后以15——20分钟行针1次为度。

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之第一环流,每日寅时(3点—5点)流注肺经,至此十二经脉气血才能如环无端流注全身,故而手太阴肺经,实为十二经脉起始之经脉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