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丨姜叔明:理法方术融汇贯通 针灸穴注各宜所用

 乐悠悠8888 2018-03-21


——姜叔明临证经验


作者简介

姜淑明,天津市人,1927年生。1940年13岁时拜大成祥针灸诊所王家骧为师学习针灸,历时三载,出师后应诊于大成祥针灸诊所。1948年入哈尔滨市中医讲习所学习,1951年于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继续深造,次年被市卫生局及民政局委任为大成祥针灸诊所所长。1956年调到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姜氏治疗肝病即大胆采用穴位注射及针灸之法,姜氏在手法操作上,提倡针刺无痛,注重“按压”、“轻快”手技,临床疗效显著。曾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聘为副研究员,哈尔滨市瘫痪病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中医学会理事。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姜氏重视辨证施针(灸),强调理、法、穴、术融汇贯通,提倡针刺无痛,注重手法精巧。


1
提倡无痛进针,注重“按压”、“轻快”手技


(1)夹持按压:是进针的第一步骤,它类似夹持进针法,但又与其有所不同。姜氏之特点在夹持进针法的同时,发挥了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按压”作用。①夹持,指左手拇、食指夹持针尖部,以固定针体;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以便将针刺入皮肤。②按压,指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于针体的外周,置于穴位皮肤之上,在进针的同时,按压皮肤,使疼痛感扩散,足以减少或免除进针时的疼痛,按压法贯穿于整个进针术之始终。夹持按压法,不限于针尖的方向和角度,而且长针、短针皆适宜。


(2)刺入轻快:是进针的第二步骤。即在做好持按压术的准备后配合行之。轻,指进针时手要轻,既能将针刺人皮肤,又无痛感,主要靠右手拇、食指轻巧柔轫的作用;快,指进针时速度快。此外,更体现在“按压”手法配合得当与否,即在进针的同时,快刺皮肤,轻、快、按压三者协调配合,便在稍有感觉,或毫无感觉中将针刺入皮肤。


(3)捻转进针、行针得气:是进针的第三步骤。捻转,是将针轻快均匀地捻转而入,其左右捻转角度在90°以内。若取穴准确,一般采用捻转进针法都能获得气反应。若捻转进针得气不佳,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反复3〜5次,其幅度与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之后再行捻转,作为辅助捻转进针的催气方法。针下得气与否,医者指下可知,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主。”“气之主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2
治遗尿症,总结“二穴三注意”


遗尿症,历代医家阐述颇详,多以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脾肺气虚等为主要病因病机,在治法上以温肾固涩、益气固摄为主。姜氏在运用温补、固摄法基础之上,总结了“二穴三注意”,并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遗尿症特点为3岁以上儿童夜间睡眠中不自觉尿床,轻者一夜1次,重者一夜1〜2次,有的白昼亦尿频。夜间呼唤亦不能止其尿床。患儿年龄幼小时,不以为然。及年龄稍大,尤其是女青年,羞愧不欲言,而讳疾忌医。故应首先进行安慰工作。


(1)二穴:即关元、三阴交,操作手法:针入得气后,二穴均行捻针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穴。二穴相合,重用灸疗,既能调补肝脾肾三阴,并可温补下元之虚寒,而达温补固摄之目的。


(2)三注意:一嘱患者注意,晚餐时少进流食及水果等食物;二嘱患者注意,反复地想今晚自己起来小便;三嘱其家长夜间注意,在患者夜间尿床时间之前(如每天大约在夜间11点钟左右尿床,则在此时之前),即呼唤其起床小便。如此医患密切配合,常能三次针治即愈。但“三注意”必须坚持一个月以上,其治愈率为100%。


3
注重温补,多用灸法


姜氏自幼随师行医,因当时受社会条件等因素影响,来诊者以久病虚寒羸弱者居多,皆适宜温补之法,其后每遇脾肾阳虚,风寒久羁,气血亏虚,脘腹虚冷等证,均采用灸法。四十余年来,她对灸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1)崩漏:本病虽有血热、血瘀、脾虚之分,但均以经脉不固,冲任损伤失其约制为其病理机转。姜氏体会:因血热、血瘀导致崩漏者,其疗效较属脾虚或肾虚者稍逊。若能在针治之外,佐以去热凉血、行瘀止血之剂则疗效为佳。而属脾肾阳虚者,则首先采用针灸治疗,重用灸法,以补脾益气,温肾固经。处方:脾俞、肾俞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出针后,再针气海、关元、三阴交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脾俞乃脾之背俞,用补法以补脾益气摄血;肾俞系肾之背俞,用补法以补益肾气;气海为任脉经穴,以补中益气,调补冲任,关元为肝、脾、肾与任脉之会穴,取之调三阴经并固冲任;三阴交乃肝、脾、肾足三阴经之交会穴,用之调补三阴。留针同时,重用灸疗,共奏温脾肾之阳,益气摄血之功。姜氏曾观察250例,总有效率为90%以上。


(2)中风:中风经过救治之后,遗有半身不遂,舌强语塞者,必须及时予以针灸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倘若迁延日久,筋肉弛缓或挛急,古称“偏枯”。乃因经络不通,血脉痹阻,气不能行,血不能营,使肢体废而不用。当用温通之法治之。亦有偏枯日久,肢体软弱无力者,在通经活络外,重用温补之法,于选用肢体腧穴同时兼取肝俞、肾俞,留针多灸,以补益肝肾,伺经络通畅,血气旺盛,肢体功能可复。


4
穴位注射巧治沉疴痼疾


(1)迁延性及慢性肝炎(分气滞血瘀型与邪恋正虚型):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消除肝脾肿大,恢复肝功能,改善症状效果显著,共治疗308例,总有效率为96%。具体方法:①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0.015mg),每次1ml。取肝俞穴左右两侧,每日轮流注射1次。取准穴位后将注射针头刺入穴内,轻轻捻动针管,待有酸麻胀感;即徐徐将药注入。20次为一疗程。休息1~2周,再进行下一疗程。②针灸:取脾俞、魂门、中脘、章门、阳陵泉为主穴。并根据临床具体症状选方配穴,如脘闷纳呆加足三里;背疼腰痛加膈俞、肾俞;腹胀便秘加大横;腹泻便溏加天枢、公孙;气短乏力加气海;头晕耳鸣加风池、头维;少寐心慌加内关、神门。针刺手法:气滞血瘀型多用泻法,单刺;邪盛正虚型者多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加艾条灸。③治疗效果:在308例病人中,参加治疗时间最长者为13个疗程,最短者为1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治愈者123例,占40%;恢复78例,占25.3%;好转96例,占31.16%;无效9例,占2.9%;恶化2例,占0.64%;其总有效率为96%(疗效标准:系按全国肝炎会议制定之肝炎治愈标准,并经过会诊判定之)。


(2)肩臂、胯股痛(神经根炎):经用各种疗法或针灸效果不佳者,可采用维生素B1、B12合用穴位注射,按疼痛部位邻近循经取穴或局部选穴。如肩:取肩髃、肩贞、肩髎;臂:取臂臑、曲池、手三里;胯:取秩边、环跳;股:取殷门、风市等。每穴注药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甚效。

(3)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肌肉萎缩,走路蹒跚者,可用维生素B1、B12、加兰他敏,在患肢随症选穴,每穴注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多次可逐渐恢复。


5
主辅相配、相得益彰


(1)肺俞中府止咳平喘: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功专调肺气,益劳损、清虚热、降咳逆。中府为手太阴肺经之募,善调肺气,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俞募相配,主辅相合,相得益彰。治风寒咳嗽,取肺俞、中府,配列缺以宣肺解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邪无所依而咳自愈,火盛灼肺,肺热咳嗽者,配鱼际泻之可清肺之实热而止咳;若肺气不得宣降而喘者,配定喘以宣肺平喘,若肾元不足,精气虚惫,属肾不纳气者,加气海、肾俞。取气海以补中益气,取肾俞以培补肾气,肺肾得充,则上有主而下有权,气机升降自能循常。


1986年1月间有王XX,因患喘证来诊,自诉今年38岁,喘证亦38年,自幼以来逐年加重,每年入冬喘证即发,均需住院治疗。现喘证正发,见其喘息抬肩,呼吸哮鸣,不得续息,为之针肺俞、定喘二穴(定喘在大椎旁开5分,刺之行针得气,针感向肩或背部放散),出针后拔火罐;继取中府,鸡足针点刺后拔火罐微出血,立感气息通利,喘促平稳,但仍感胸闷,又针内关一穴,以利胸隔。如此每日针1次,共针10余次,症状大减,一冬平安,并能坚持工作。


(2)尺泽照海清肺利咽: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属水,依五行学说论,为肺金之子穴。善治劳热喘满,咳逆喉痹,功专理肺气,疏气机,滋肺阴,清肺热,平咳喘;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善治咽干少寐,逆经溲频,功可滋肾阴,壮元阳,益三阴,调下焦。二穴相合,一上―下;一为水穴,—为水脏,故可润肺滋肾,以利咽喉。盖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虚火灼津,阴虚肺燥者,取尺泽以润之;肾水亏虚,虚火上炎者,取照海以滋之。


有孙某,年已穴旬,苦咽干喉燥,并有灼热之感,入夜尤甚,病已数载。于五官科就诊,均诊为慢性咽炎,特介绍前来求针医治。诊之舌燥咽红,脉虚而数,证属阴虚肺燥之征。取尺泽用提插泻法,泻其肺燥,照海行捻转补法,以滋肾阴。再取双耳尖疾刺出血,以佐其清泄肺热之力,一针取效。连针数日,诸症悉减。


(3)列缺风池驱风定痛:列缺为手太阴肺之络,别走阳明,为四总穴之一,并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功善通经活络,驱风邪。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亦为驱风之要穴。功专解表除热,开窍启闭,泻肝胆火,清头明目。二穴相配,可疗头痛。因风寒侵袭失于疏散,致经络受阻者佳。


丙寅夏初某日晚,诊一陈姓,50岁男患,因头项部疼痛前来就医。见其手抚颈项,皱眉切齿。家属代诉:一向身体健康,惟经常头痛,一周前突然又发左侧颈项部疼痛锥刺,始则时痛时止,近二日痛无休止,夜间常因疼痛而不得眠,虽服镇痛药亦无济于事。今日疼痛尤甚,又至黄昏恐一夜难熬,故此前来求针。当即与之取风池一穴,进针得气,行捻转泻法;又取列缺一穴,针透偏历,捻转得气后留针,病人自觉疼痛大减,中间行针2次,留针30分钟,痛止针出,道谢而去。


(4)内关神庭宁心安神: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阴维脉之代表穴,有开心窍,益心气,利胸膈,除烦热之功。神庭为督脉经穴,乃神之宫庭,元神所居之处,主惊悸、不寐、癫狂等神志病。二者相伍,有益心定志安神之效。


乙丑岁冬,有夫妇二人,均已花甲之年,挽手前来求治。老妇人代诉:老伴自数月前受惊后,心悸不安,时而心烦惊惕,惊恐万分,如人将捕,劝其就医诊治,又不欲外出见人,遂延医来诊,服药未效。近日见其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夜不得寐,症状日趋严重,故此前来针治。望其舌质红少苔,切其脉细而兼数。证因受惊而发病,当即以镇惊安神之法。遂取神庭斜透上星,内关刺向外关,均以徐转补法。见其年势已高,心烦少寐,肾阴必不足,又取三阴交为佐,行补法,一针取效,神怯大减,连针3次,证愈。


(5)天枢上巨虚厚肠止痢: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位于脐旁,功可通腑气,止泻痢,激肠腹,理下焦,消食滞,除胀满;善治绕脐腹痛,腹胀肠鸣,腹痛泄利。即闭者可通,利者可止。上巨虚亦足阳明胃经穴,乃足阳明脉气所发之处,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合,大肠经下合穴。“合治腑病”,主泄泻,肠鸣腹痛等证,有厚肠止利之功。二穴位相辅相成,其效尤著。


某X,年逾五十,患腹泄数载,经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每日入厕2〜3次,便稀溏,身倦乏力,腹中不适,得温则舒,稍进油膩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肢冷畏寒,经服药不见显效而试用针灸,四诊合参,为久泄不止,肠腑虚冷,宜温补肠腑而止下利。针天枢、上巨虚二穴,针行补法,留针20分钟加艾条灸。经针灸后,腹中立感温暖舒适,顿时精神愉快,愿继续接受针灸治疗,鼓励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竖持治疗,果然每日来针,连续一周。大便次数减少,诸症大减,连针三周泄止,诸症悉除。


(6)关元交信暖宫育子:关元乃任脉经穴,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小肠募穴,位于下腹,又有子宫、子处等别名。主经病不妊,产后血晕,恶露不止,阳萎遗精,癃闭遗尿,诸虚劳损,卒中脱证等。具有调补任冲,理气和血,温补下元,回阳固脱之功。交信为足少阴肾经穴,阴维脉之郄,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诸疾。穴名交信者,乃经来有信,交月即行之急。具有调理冲任,补益脾肾,和血调经,宣通下焦之力。二穴相伍,故有调经种子之效。


数月前,有苏姓妇女,32岁,婚后六年无子,因而夫妻关系不睦。主症为月经不调,婚前月经愆期,婚后数月一行,现至经期,经少色淡,少腹疼痛隐隐,腹凉喜温,得热则舒,四肢不温,面黄肌瘦,脉象沉紧。四诊合参,认证为胞宫虚冷、不孕证。拟温补下元之法治之,针关元、交信,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用艾条灸;在针灸中,少腹得温,疼痛立即缓解,自感舒适。翌日复针,自诉经量较前增多,要求如法治疗,经止停针。嘱其下次月经将来之前,即来针灸,果然如期来潮,经量较前增多,经色转红,腹冷大减,复如前法,连针三个月。日前来复诊,望之容颜丰满,面色红润,神情喜悦,现已50多天月经未潮,食有喜恶,身体懒惰,切脉缓滑,为孕子之象。


(7)角孙四渎主治眩晕:角孙与四渎,均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一在头,二在臂,二者相合,可通三焦经气,而治眩晕。但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不同,有按部位分者,谓膈上为上焦,膈下至脐为中焦,脐下为下焦,有按脏腑分,即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难经三十二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上……”。由此可见,三焦包括全身经气血脉。而眩晕症的发生,亦是由多原因引起,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皆可导致本病发生;简而言之,无论某脏腑发生病变,影响经气之运行,皆可导致眩晕。在治疗上取角孙、四渎相合,可使三焦之气运行恢复常态眩晕可愈。


曾治魏XX,年30岁,患眩晕症,发病已二年,每发眩晕泛恶欲吐,不敢动转,动则有晕倒之势,少寐多梦,屡治未效,即取角孙平刺,进针后频捻针;四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中间每隔3〜5分钟捻一次,针后即感轻快。翌日复针,眩晕渐减,经治一周,眩晕已愈,至今未发。


(8)耳门外关合治耳聋: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穴在耳翼前方,耳珠之上缺口处微前,主治耳聋、耳鸣,功专开窍聪耳。外关乃手少阳三焦之络穴,亦主治耳聋耳鸣及外感热病、头痛、瘰疠、胁痛、半身不遂等证,具有通经开窍,疏风解表,清泄上焦热邪,舒肝郁,散结滞,和气血之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其经脉自手背侧上行通于耳,故二穴相合治耳聋、耳鸣疗效尤佳。导致耳聋有暴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肾气亏虚精气不能上达于耳等原因,审因而治,多可取效。惟有先天性聋哑,或病后以及药物中毒而致之耳聋,多兼哑症较为难愈。治哑先治聋,为治疗本症的根本方法。即取耳门、外关二穴,用毫针针耳门向下透听宫、听会,即一针透三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一30分钟,中间捻转几次,每日针刺1次,针过几次后,听力好转时,可隔日针灸1次。


1976年冬,参加下乡巡回医疗时,治一男孩,病聋哑,桉上法针灸治疗,坚持治疗了一个冬天,听力逐渐恢复,在家学发音、数数、认字,翌年入小学读书,在前排坐位,能听到老师讲课。


(9)膈俞中脘治呃逆: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血之会穴,主治噎隔返胃,饮食不下,咳逆吐血,自汗盗汗,诸血妄行。功可利关膈,和胃气,调营血,益虚损。中脘为任脉经穴,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善治胃痛腹胀,返胃吞酸,呕吐泄泻,脾胃虚弱等证。功专疏通腑气,升清降浊。二穴相配,一阴一阳,一俞一募,一利一降,主辅相合,其效益彰。


六年前治一女患,年近四十,患呃逆数月,曾服用中药数剂,未见显效,遂来针灸治疗。症见呃声频频,连续冲逆而出,胸膈满闷,饮食少进,舌白脉弦。询问病史,系因情志不和,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浊不降,上冲而发呃逆。取膈俞毫针直刺,行捻转泻法,留针10分钟,中间捻转几次,出针后拔火罐,以利关膈;继针中脘平补平泻,以通调胃腑,疏利气机,和胃降逆;后取阳陵泉一穴为佐,针用泻法,使针感传向足部,以平冲逆,疏泄肝胆之逆气,共奏降逆止呃之功。一针取效,数针而愈。


(10)中极地机治痛经甚效:中极乃任脉经穴,位于少腹,为膀胱经募穴,常用之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下,遗精阳萎等证。功可通调任冲,通经活血,行瘀止痛。摄固精关,调下焦。地机为足本阴脾经郄穴,定痛尤效。二穴相配,可收活血调经,通经止痛之效。盖痛经一证,主因气机不畅,血行受阻,瘀滞胞宫而致。


曾诊一女,因在行经期间动怒,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并胸胁胀痛。其后每于经期疼痛即发,并逐月加重。腰亦作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弦。取中极、地机行捻转泻法,留针加灸,共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瘀止痛之功。因腰痛加针肾俞一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加灸,土取中极、地机二穴,治同前法,连续针治三月,疼痛逐月减轻,而至痊愈。


二、医案选


例1:崩漏

王X,女,18岁,学生。1980年3月初诊。

患者自去年十一月行经,下血量多,色暗有块,继则色淡质稀,无臭味,但量始终未见大减,形瘦神倦,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腹不痛,惟腰痛酸楚,四肢倦怠不温,胸闷纳少,大便溏薄。曾经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青春期),虽多方服用中西药物,仍未见效果,至今经血量甚多(每日需用一包卫生纸)。现已缀学,经介绍来院针灸治疗。其面色晄白虚浮,舌质淡润,苔白。呼吸平稳,语言低怯,无异常气味。脉象细弱。脾统血,脾虚则统摄无权,清阳下陷,冲任不固,故出血量多;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运,中气不足,则不能固摄。治以脾益气,温肾固摄。


处方:脾俞、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


治疗经过:针刺得气后,均用捻转补法,各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针2次后,血量减少,如法共计5次血止,诸症悉减。尚遗有腰痛,又针肾俞、志室二穴,针行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加灸,共针3次,腰痛亦去。


【按】本证乃脾肾阳虚。取脾俞、肾俞为主,以健脾益肾;取气海以补中益气;取关元以固冲任,佐三阴交以滋肝、脾、肾三阴。加灸意在温补脾肾之阳,固摄冲任,共奏止血之效。


例2:音哑

谭XX,女,21岁,工人。1980年9月21日初诊。

该患者一年前因与同志口角暴怒之后,突然声音嘶哑,经治好转,但未痊愈。半月前复因动怒而音哑,伴胸闷胁胀,故来院诊治,以急性喉炎收五官科住院。经检査咽粘膜及后壁轻度充血,声带前联合处水肿,闭合不全,并见喉内粘膜轻度水肿,经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静点与口服二周,症状未见改善,特邀针灸科会诊。诊见神情抑郁,面颊红润,舌红燥,呼吸平稳,语言声嘶无音。脉弦而数。辨证为暴喑,系因暴怒伤肝,肝气郁滞,郁久化火,兼之肝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郁热上壅而致。治以疏肝降火,滋肾利咽。


处方:肝俞、合谷、太冲捻转泻法,单刺。照海捻转补法,单刺。鱼标、少商、耳尖点刺出血。


治疗经过:一诊取效,能发出声音;三诊而愈、,语音如常。


【按】取肝俞为君,以平肝疏郁,佐照海滋水以制火炎;开四关合谷太冲,以利气机之升降,点刺鱼际、少商出血,以兼清肺火与上焦之热;刺双耳尖出血,以清刮咽喉而收动。


例3:梅核气

曹XX,女,32岁,会计员,1986年6月29日切诊。

二月前因与爱人口角,生气后却感咽中不适,如物梗阻,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曾于某医院胸透,未发现异常。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肝气郁结,胸膈不利。治以疏肝解郁,通利气机。


处方:肝俞、内关、天突、中脘、千金、阳陵泉。


治疗经过:肝俞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后出针拔罐。内关、天突,中脘平补平泻;千金、阳陵泉泻法,留针20分钟。


【按】病在肝郁治取肝俞为主,以疏调振奋肝经之经气;继针内关开胸脯之郁结;再针天突降逆气,以利咽喉;取中脘调中气,升清降浊,以气机;千金为调气之要穴,穴名千金者,系因此穴为治气病之效穴,千金难得;后针阳陵泉以疏肝降逆气,一诊取效,三诊告愈。


例4:右足踝关节挫伤

张XX,女,27岁,工人,1980年1月10日初诊。

六年前右足踝关节挫伤,当时疼痛,以后,无明显症状,遇阴雨天或遇寒冷时右踝关节不适。近一年来发现患肢足趾抽搐引右下肢拘急疼痛,每当足趾抽搐时腓肠肌亦痉挛,并逐渐加重,入冬后症状尤甚,轻时可跛行,重时不能行动。曾遍求名医高诊,经服中西药物,未见效果,只好扶拐行走。其右足趾挛缩畸形,足趾向足心屈曲呈弓形足,右下肢小腿较健侧细1.5cm。本证系因挫伤后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受阻经筋失养而致。治以通经活络。


处方:

①右合阳、筑宾、绝骨、太冲。

②右阳陵泉、飞扬、昆仑、复溜。

③右承山、跗阳、中都、行间。


治疗经过:以上三组腧穴每日转换针一组,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加灸。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足趾抽搐略可缓解,出针后复如故。遂釆用维丰素B12(500微克)1支,用蒸馏水稀释为3毫升,取上述穴位每日一组,每穴注0.5〜1.0ml,几日后症状逐渐好转,连续治疗20天,足趾可伸直,未发抽搐,腓肠肌及下肢痉挛、疼痛悉去。继续巩固治疗10次后,能上班工作,亦无不良反应。一年后随访已痊愈。


【按】治以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穴为主者,因足心与腓肠肌为该二经所过之处,是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旨;辅以肝胆二经之穴者,乃因肝主筋,筋会阳陵之理;主辅相合,共奏舒筋缓急,通经活络之效。


例5:双下肢瘫痪

王XX,男,22岁,工人,1980年12月初诊。

患者四个月前于工作中突然感觉腹痛,继而出现双下肢瘫软无力,当即送往某医院,诊断为“脊髓出血症”,经住院洽疗四个月后,双下肢仍不能站立,并时发痉挛,小便不能自禁,大便亦不通利,多方治疗,效果不显,经介绍特来针灸科住院治疗。其面色萎黄,表情痛苦,双下肢瘫痪,时发痉挛,尚留置导尿,语言清晰,声音低萎。脉象沉缓。辨证为经络阻滞,筋脉失荣。治以通经活络,舒筋活血。


处方:用维生素B1(100mg)、B12(500微克)各1支穴位注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秩边、殷门、合阳、承山、飞扬、阳关、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绝骨、三阴交等穴轮流注射,一次取2〜3穴,每穴注0.5〜1.0ml,2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一周。


治疗经过:穴位注射一周后,痉挛见缓解,自己能扶栏杆站立,逐渐可迈步,小便能自禁,二疗程结束即能扶拐行走,共住院三个月。出院后又继续治疗,半年后能骑自行车,历时一年痊愈如常人,已于1985年完婚。(姜颖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