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问题│孩子为什么总是鹦鹉学舌?

 含德厚比赤子 2017-01-16

 案例

越越  37个月,通过测评,我们发现孩子的各项能力为视觉1岁多,听语6岁,运动2岁不到。


家长

孩子3岁前不会说话,后来进行了“语言训练”,现在能背古诗和儿歌、能机械性的说出自己叫什么、报出家里的地址,

但不能进行正常交流,大多数时候都是鹦鹉学舌,或者自言自语、胡乱说,这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改善呢?


孙湧

“星宝上学”上海静安中心主任

11年特教经验


孩子能“开口仿说”和有“语言表达”

是不同的两件事情


语言能力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

孩子能“听多长”才能“说多长”

 听是说的基本,听语的刺激足够多,孩子才能说得长,词汇量才能丰富。

孩子说话发音要清楚,气息要足够,要从大运动入手

发音器(包括嘴唇、舌头、牙齿、脸部肌肉、气息等)是小肌肉的协调,粗大运动能协调,身体主干力量充足,小肌肉群才能灵活协调运用;同时,通过跑跳、旋转、俯冲、摆荡也增强说话的欲望和说话所需要的“气”。

语言的理解来自视觉功能

物体的辨识、分类、比对、整合等通过视知觉功能实现,视觉是理解的基础。

语言的条理和顺序有关

顺序感的建立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体会的,这也必须依靠视觉功能的提升

生活经验与感受

儿童的语言发展不仅要依靠动作功能、听语功能和视觉功能三方面紧密结合,同时生活经验和体会也是语言丰富和灵活运用的必要条件。


星宝的语言特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自闭倾向儿童往往是因为无语言或明显语言发育迟缓而被发现,老师和家长往往会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单纯的语言训练上,如句子、儿歌和古诗的背诵以及语法句型的运用,但会忽略形成语言的真正原因。

而语言表达则需要儿童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条理。

视觉功能和听语功能在儿童大脑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相克”现象

 如果长期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语言刺激而没有及时提升视觉动手能力,就会造成孩子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但理解力不足、语言条理不佳,自闭儿往往就会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了。


 本案例分析 

越越的运动能力和视觉能力均在1-2岁,但是听语能力却有6岁。当然就会出现爱说,但说不好、鹦鹉学舌的现象。

针对越越目前的情况,我们加强了运动和视觉两大方面的训练。同时要求家中配合暂时减少语听的刺激,包括背诵古诗儿歌、讲故事等 经过4个月的训练之后,越越学会了前翻、拍球,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了。而妈妈也反应现在讲话,“鸡同鸭讲”的现象改善不少,鹦鹉学舌也有好转。


  总  结  

当孩子会仿说较长语句之后,还要进行视觉功能的训练。

只有当孩子的视觉功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时,我们才会回到语用部分的训练,如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句型练习等。



《常见问题系列》的链接
1、星宝偏食如何破

2、训练过程中,如何教孩子认知

3、年后不想上学,怎么办?

4、孩子训练多久,可以上普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