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寒流更让人感觉寒颤的事情!

 长沙7喜 2017-01-16

前阵子,参加了某地组织的与教师培养、遴选有关的考试试卷的评阅。一天评阅下来,经手批阅了几百份卷子,肩颈都有些僵硬,眼睛也涩得不行(其间点了两次眼药水),身体确实有点疲劳。但是,真正让我难过的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内心的难堪和悲哀!这种难堪和悲哀随着阅卷量的增多而不断放大、放大,聚集成巨大的无法化解的团,如同这个季节最常见的雾霾。最后,当我完成批阅与其他老师一同走出阅卷教室的时候,我不由地打了一个寒战——


这是一种从里到外都让人寒冷的感觉!


几百份卷子,很大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每天正在不同的学校里为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上课,最直接地(面对面地、手把手地)培育着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灵。可以说,我们的孩子们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的”,与这些老师自己“是什么样的”密切相关。

这些老师的试卷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是什么样的”,但是,总是能体现一部分吧?这几百号老师的状况也不能代表全国老师的状况,但是,总是能体现一部分吧?从社会调查的角度说,由此看出的情况可以说是随机抽样吧。

这“一部分的一部分”(随机抽样)是什么情况呢?除了极少部分让人略感安慰的亮点,整体而言,是让我尴尬、难堪、悲哀、痛苦的情况!


1、丑陋的字迹

相当多的试卷卷面字迹丑陋(请原谅我找不出其它更合适的字眼),有许多简直就无法辨认。我当时就在想,这样的字迹怎么能上黑板呢?这些老师自己的小学教育是怎样完成的呢?我不知道考“教师资格证”要不要考书写?书写不过关,怎么能当教师?教师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能不能先从最基本的规范书写开始?都说字如其人,字迹丑陋的人,我很难想象他在讲台上能表现出美好的仪态和美好的心灵。

2、丑陋的语言(文字)

相当多的错字、别字,相当多的语法、修辞错误,让我彻底怀疑答卷者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我自己带过几十名研究生,深知文字功夫不过关是培养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为研究生改论文的文字、语法、修辞,是导师们普遍感觉头疼而无奈的事情。我现在手上还带着两名国内的教育硕士生、一名国外的博士生,如何让他们的论文看起来像一个论文(而不是中学生作文),就是我不大敢去想的问题。

3、丑陋的内容(观点及其表达)

我参与批阅的部分,是综合论述题。几百份试卷里面,因有一定创新思想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区区几份!最有想法的那一份,也是字迹最工整、语言最流畅的一份(我当然给了最高的分数)。除此之外,大部分答卷内容机械、刻板、毫无新意。我感觉,这是一批只会记忆那些僵硬的教育学教条而不会融会贯通、更不会自由发挥的人。透过这些机械堆砌的文字,我似乎能够看到那些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思想自由的阳光沐浴而习惯于人云亦云的佝偻的灵魂。看看卷面上这些丑陋的内容,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我实在不解:他们以往究竟接受了怎样强有力的规训以至于能把他们的大脑弄成现在这个样子?设想一下:把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放到他们手里,我们能够期待什么样的结果?等待孩子们的,会是什么呢?我实在不敢想。

4、贫瘠的阅读和同样贫瘠的思想感情

   这是从卷面看出来的。不少答题者,连最基本的教育著作都没有读过,他们把《爱弥尔》的作者说成是杜威,而把《民本主义与教育》的作者安到了柏拉图身上!在论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答题者使用了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来帮助他们进行论证——一个都没有啊!这也是我对中国教师队伍和培养师资的高等教育极其忧虑的地方。近些年,研究生面试出现的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就是导师们发现被试者读书极少极少,连世界著名的教育经典都没有看过。偶尔发现有一两个爱读书的学生,导师们的眼睛里恨不得都能窜出火星子来!不用说,这个问题肯定出在“唯应试为教育”的大学前教育上。求学的人不喜欢读书,做教育的人不喜欢读书,那他们干什么来了?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这是最要命的事啊!


“丑陋”的意思,就是不美丽;不仅不美丽,而且离美丽差得很远。都说教师是天使,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谁忍心用“丑陋”这样的字眼来评论老师?老师不“美丽”,这个世界让我们情何以堪呀?问题是:我看见了什么?我应该相信什么?

阅卷之后,我一直不开心,感觉胸口发闷。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急功近利的道路上一路飞奔,孩子们的负担一直不见减轻,乍看起来,我们做教育的人似乎一直在忙,“做了很多”,贡献很大。

但是,我们究竟做了什么?我们所做的“那么多事情”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教育?

有多少对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说实话,我非常厌倦社会上有关“教育创新”、“与时俱进”的各种此起彼伏、花样翻新的喧嚣和标榜,我只是希望教育安分一点、安静一点,“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我希望教育本本分分从帮助孩子们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字、学会每一个正确的语法、喜欢上读书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开始(现在,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可能要从研究生教育开始!),鼓励孩子们“做自己”,用原本就鲜活的灵性去拥抱世界,去面对人生旅途上的无限可能性,而不要那么快、那么早用“速冻”的办法把他们塑造成某种僵硬的、丑陋的器具。

一二十年前,参加今天考试的老师们都曾经是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他们今天表现出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老师的教育。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他们的老师都教了他们什么?是怎样教的?为什么会教成这个样子?”我的同事安慰我说,我只判了一部分考生的卷子,不代表考生整体情况;可能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我尽管接受这样的解释,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我的担心:这些人恰好是现在或毕业后要去当老师的人,他们的问题,会一而十、十而百地影响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就像他们自己当初也是被别人教育出来的那样。

还有的同事这样劝我:“你可能参加阅卷太少了,看多了就慢慢习惯了。”我承认我阅卷比较少,但是,即使我看得很多,即使我天天都在看,我也不愿意“慢慢习惯”。

也许,眼前的丑陋,正是与教育有关的多数人“慢慢习惯”的结果?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