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重心移动

 tjboyue 2017-01-16

我在失望中得遇陈一鸣先生,请教下势行功而不伤膝盖的方法,他告诉我本门太极拳行功走架的真谛:千万别在膝盖上使劲,腿要放松,要借身体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裆护肫,转腰沉胯,重心就能轻松移动了。



 I 张方


重心移动,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关键。我个人的修炼体会是:太极拳架的练习能否成形,除了身法八要必须练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移动的方法。由于没掌握重心移动的要领,很多习练者出现了膝关节肿痛、挺胯、撅臀、猫腰、伸颈等弊病,因此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应注重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 

前腿弓、后腿蹬的误区

国家规定套路对于虚步变弓步的技术要求是:前腿弓和后腿蹬要同步进行,前后上下要协调一致。这种练法和技术内涵本身并没有毛病,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不失为一简捷有效的方法。但按经典太极拳论的要求来看,则无论是弓还是蹬.都是后天主动做作的动作和局部用力,而非内家拳的自然之道。

练传统太极拳中得真传者并不多,郝为真先生的入室弟子阎志高先师在沈阳授徒十年。教了几百名学生,得真传者廖廖无几;陈明洁是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但陈先生的弟子也并非人人得其精髓。我初学武式太极拳时,师门的前辈也要求我行功走架时后腿要蹬上劲,蹬来蹬去把膝盖蹬伤了,后到兴城温泉理疗才有所好转。我在失望中得遇陈一鸣先生,请教下势行功而不伤膝盖的方法,他告诉我本门太极拳行功走架的真谛:千万别在膝盖上使劲,腿要放松,要借身体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裆护肫,转腰沉胯,重心就能轻松移动了。我按此方法一试果然见效。于是奇怪: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知道的人不多?陈先生说:过去老拳家教徒弟时,你不问他他不说,像这种外表不明显的毛病,他看见了也不会给你挑明。你没有练到那儿,说了也没用。

看来传统武术的教授方法确实需要改革。 

传统派的正宗练法 

传统派中有一些是与陈明洁先生嫡传方法类似的正宗练法,如杨式太极拳,《太极拳理传真》一书的作者张义敬求教于杨澄甫的嫡传弟子李雅轩先生:“‘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习法。”

当代武式太极拳的著名学者吴文翰先生关于太极拳虚实转换的方法是(以右实左虚为例):“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左足尖离地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缓缓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屈,上体随腰胯微左旋,尾闾前送成左弓步。”吴先生师承的练法是源于传统武式太极拳的“转换在腰隙间”的法则,但吴先生的阐述更为具体化。以两腰眼作为转换的关窍虽是武禹襄的首创,但已得到各派太极拳的认同,如笔者所习的杨禹庭一系的北派吴式太极拳也主张“命意源头在腰隙”,并且总结出一些很好的练法。

武式太极拳家阎志高先师早年练过太极提纵术,他将师承的郝为真宗师的练法与呼吸和意念相结合,重心移动时:吸气用意念将后腿的实足提起,呼气用意念将前腿的虚足落实。久而久之,不仅重心转换轻灵自如,倘若青少年能刻苦用功则有望练得身轻如燕,长年坚持这种练法不仅吐纳之功有成,而且敛气入骨亦有可能。另外,阎志高先师早年练过形意拳,而陈明洁先生八岁时即随戴魁先师修习心意六合拳,于是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三节”理论融入了武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之中,使重心移动与脚下三节劲的相结合成为本门行功走架的一种特色。 


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练法

初学太极拳者对体内的感应迟钝,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命意源头在腰隙”而抽叠两个腰眼进行虚实转换,要想以短时间进入太极境界,必须掌握具体有效的正确方法。唐豪和顾留馨合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有关于重心移动的“由内及外”的练法,虽然这二位学者目前在太极拳界颇有争议,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仍不失大家水准。现摘录如下(以左虚右实为例):“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门穴则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逐渐坐实左腿,再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成左实右虚之势。”初学太极拳者按此方法练习时,应多注意松肩松胯,别让内劲滞住。常见一些行功走架者身体某一部分出现凹凸颤动、手臂抖动的现象,这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重心移动方法,由脚下产生的重心反作用力未能贯通周身造成的。

掌握了形体上的重心移动方法,领悟了“转换在腰隙间”的内功机理后,可以再修炼意念控制重心的方法。北派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庭先生的弟子王辉璞先生传授我拳架之初,教我如何运用意念移动重心:双脚等肩平站,设定各承重量为50斤,属双重状态,然后形体微动或不动,将其中的一脚所承重量一两一斤地减少并移到另一脚上,使之一两一斤地增加,双脚左右轮流增减,重心沉稳均衡地转换。如此这般长久修炼,可达到不显外形而重心潜换的境界。另外,行功走架时还可以将重心的移动和内力的引领相结合形成意念导引,这是北派吴式太极拳独特的内功修炼法门。重心移动的外形动作愈小,太极拳的功夫就愈高。据说杨少侯的小架拳法行功时由于重心潜换而令人虚实难辨。其弟子吴图南大师留有电影纪录片,其中走小架太极的一个段落,真让人叹为观止。

当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修炼达到化境时,修炼者只要“满身轻利顶头悬”,不用力、不用意,形体就会自觉地行功走架。而不知道是“我打太极拳,还是太极拳打我”。此时不需再注意重心的虚实转换了,行功走架非虚非实、亦实亦虚,只有神气二字。 

原文刊载于《武魂 · 太极》2016年6月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