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课程资源

 教育观察 2017-01-17

 











计划学时


1学时


教学章节


 第六章  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一、课程资源的特点


课程资源既不同于一般社会资源,也不是现实的课程成分或运作条件,而是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动态性和多质性的特点。课程实施者只有把握其特点,才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多样性


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2、潜在性


课程资源是一种“自然”因素,各种资源在未被课程实施主体开发之前,并没有显示出其教育功用,只有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


3、动态性


与自然资源相比,课程资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本身的客观属性来分类界定的,而课程资源则不同。课程资源作为社会资源,需经主体的意义筛选,不仅涉及资源的客观性层面,而且还包含着主体的主观意向性层面,表现出多个方面的动态特性。


4、多质性


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统计的资源。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以用于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二、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


由于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动态性、多质性等特点,根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可把其存在形态主要分为四种:


1、待创生的课程资源


所谓“待创生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在现实中还没有,在未来意义上的(而)须经主体赋值的课程资源,即“可能”的课程资源。


2、潜在的课程资源


“潜在”,是指课程资源的课程功能处于潜在状态,而不是资源本身处于潜在状态。这类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和有形与无形的社会资源中,不具有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赋值、命定,即赋予并提升其课程潜能,才可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经开发利用,便可转化为现实的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3、现实存在但未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这是指社会资源中已经具有课程潜能的那部分资源。它是课程资源的直接的存在形态,如文化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英雄纪念馆、民族文化传统等。这类资源易于开发,也是当前开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资源。只要在课程实施中合理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就会很快转化为课程组成部分和课程实施条件,发挥其课程价值。由于目前人们狭窄的课程意识和薄弱的课程开发能力,现实中这类资源也大量被忽视和闲置。


4、已开发待利用的课程资源


“已开发待利用的课程资源”指的是社会资源已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但还需要课程实施才能得到利用并发挥作用。这类课程资源价值的发挥必须通过课程实施、通过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才能体现。当前由于教学方式和设备条件等的限制,很多课程形态未能进入课程实施阶段,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象带、光盘和课件等,大多尚处于闲置状态。对这类课程资源,需要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课程资源加以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且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动态性和多质性的特征。因此,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对课程资源进分类。


1、根据资源所处的空间分


根据资源的空间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校内人力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2、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


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3、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分


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4、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分


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三类。


5、根据资源与学习者的关系分


根据资源与学习者的关系,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五类。首先,按课程资源是否专门为学习者而设计,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两类:一是专门设计的资源,指为课程实施专门设计的、以社会资源为内容或条件的学习资源,即从无到有创造的资源,如主题活动设计的系列学习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等,包括相关文字材料、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活动场景和机会等多种形式。二是非专门设计的资源,指本来并非为课程实施直接设计而存在的、且具有一定课程价值的相关资源,自然界、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具有多种特性和功能的社会资源都可看成是这类资源。


其次,按课程资源距离学习者的远近程度,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的课程资源,泛指各种直接为学习者服务的课程资料和相关配套资料,不仅包括教材、练习册,还包括相关媒体和书籍等。二是教学环境内的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涉及到的主要社会环境资源,其功能是呈现教学信息和提供活动空间,如课程实施所涉及到的课程、教具、传统游戏等。三是教育环境内的课程资源,指具有教育意义的广泛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支持系统,如乡村图书室、学习中心、电影院等,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氛围等因素。


6、根据管理层级分


按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分,课程可被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


7、根据资源的属性分


根据资源的属性,课程资源可被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8、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分


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被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共享性原则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所了解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形的资源共享固然重要,无形的资源如经验、智慧如果能够共享,则更具有价值。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已经使更多课程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共享成为可能,这也为课程资源的共享原则提供了来自技术层面的支撑。


2、经济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盲目引进硬件设备,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


3、实效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


4、因地制宜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由于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多质性特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广泛的选择路径和与灵活性;同时,课程资源的潜在性和动态性特征,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实施者的能动作用。这里主要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只有把教师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通过教师发挥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作用重大,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同时,由于新课该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前教师常常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作业的环节,作业是巩固与强化教材内容的主要形式,现在的作业则可以让学生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知识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对学校中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课程等等的利用。这些机构与资源对许多学校来说虽然早已存在,但没有把它们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来认识,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


4、社会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层面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社会上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阔的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社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上述资源中有不少也含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素,如社区内可开发的人力资源又包括:社区的管理者、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以及具有各种专业特点或专长的居民等等。就我国目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而言,上述课程资源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和利用,其功能与价值远未被发挥出来。面对社会层面存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以及各层次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者都要有意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为课程资源库存容量的增加添砖加瓦。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形成课程开发意识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形成课程开发意识,善于发挥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广大教师要摒弃传统狭隘的课程观,实现从传统的课程观到现代的课程资源观的转变:由过去的校内课程扩展到校外;由过去的的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由过去的理性课程到感性课程;由过去的文字课程到物质课程。


2、正确理解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之间的内在关系


正如课程资源的类型的相对性一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也是相对的。同一类型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途径来开发与利用,不同的模式可以达到对同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于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应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加以引导与利用的。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与责任,把不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充分理解不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3、确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筛选原则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具有极大地丰富性。但相对某一具体教育目标,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具有同等的实现目标的效力,只有最具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的资源才最具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有一个筛选的机制和过程。


4、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保障制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与学校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传统的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指标。这样,如果评价制度跟不上,就会影响学校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为此,应当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制度。


第三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库


资源调查就是对学校已有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进行整体盘点的过程。通过调查,使学校领导、教师了解,“我们拥有哪些资源”,以及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还需要哪些资源”。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当然对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学校进行资源调查,就是要解决普遍反映的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课程资源的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考察以及相关文献分析等。课程资源的调查要充分考虑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多渠道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


二、资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资源分析指的是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将学校所处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的危机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的过程。在资源分析过程中,有一些主要的概念需要事先说明。这样有利于大家在统一语言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否则,没有事先说明,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混乱。


1)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


2)教学资源  校内教学设备、基础设施、校园的历史文化变迁以及管理制度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列入教学资源的范畴。


3)人力资源  这里既包括了校内的人力资源,如教师、教职员工、行政人员、学生等,也包括了校外的人力资源,如家长、专业人士、特殊行业人士等。


4)社区资源  概括来说,社区资源在这里主要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场地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


5)优势  学校(组织)本身擅长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特性与条件,可以是物质条件如地理环境,也可以是管理制度、服务品质等。


6)劣势  与优势相反,劣势指的是学校(组织)不足的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7)机遇  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产品和服务、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以及学校内部的政策、规划、制度、各种措施等带给学校发展的机会。


8)潜在危机  机遇中提到各个层面中包含的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即是潜在的危机。


9)应对策略  根据对优势、劣势、机遇、潜在危机进行分析后,制定出的相应措施。


三、资源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资源规划指的是在资源调查、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校内外各种资源有选择地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与管理范围内,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当前,资源规划工作要特别强调:


1)保障制度


资源规划要形成行动方案,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很可能只是一纸空文。通常,一个学校进行资源规划,势必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职能进行必要的重组和认定,同时也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体制上发生改变,否则,资源规划只能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学校如果成立了资源管理中心,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职能界定清楚;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资源管理中心就会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2)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


实践证明,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资源规划方案,毕竟旁观者清。学校通常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不能进行整体、宏观、准确的把握。从长远来看,学校应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