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村,出了33名进士

 Purefact 2017-01-17

廉村

历史上,由朝廷赐名的地方不少,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津,取“天子津渡”之意,明朱棣所赐;还有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赐名……但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由朝廷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却只有一个。


       这个村子就是位于闽东白云山麓、穆水之畔的古村落——廉村。村名的由来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薛令之。


1

“开闽第一进士”


  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号明月,长溪县西乡石矶津(今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人。


廉村古民居建筑


  薛氏族谱有载,薛令之出生于世代官宦书香之家。他的六世祖薛贺是梁朝天监年间(502-519年)的光禄大夫。他的高祖薛许,曾经担任隋户曹司理,父亲薛法超也因为文章写得出众而为世所重。


  青少年时代的薛令之刻苦勤奋,聪明好学,他在离村不远的灵岩山上建起一座草堂“灵谷草堂”,埋头苦读,曾以诗作《草堂吟》明志: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


  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候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廉村古城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参加进士科考,成功登第,高中进士。这是自从隋大业二年(606年)开科取士整整100年以来,福建人第一次获得这项殊荣,史称薛令之“文章破闽天荒”“开闽第一进士”。


  薛令之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右庶子。唐开元中期,薛令之被授左补阙之职,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讲。在任期间,薛令之清廉正直,不与腐败为伍,始终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誉和操守。


  有一次群臣以诗吟咏“屈轶草”。相传屈轶草是一种能指出奸佞的草,又名“指佞草”。


  薛令之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忠诚、正直的品格,写诗云:


托荫生枫庭,曾惊破胆人。


头昂朝圣主,心正效忠臣。


节义归城下,奸雄遁海滨。


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


  后来,薛令之辞去官职。返乡时,薛令之囊无积蓄,两袖清风。回乡后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去世时,竟家徒四壁,什么财产都没有,只给子孙后代及村邻亲友留下了二十个字:“父言慈,子言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2

历史上唯一由朝廷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


  756年,唐肃宗即位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此时薛令之已经过世。唐肃宗闻之潸然泪下,为嘉奖恩师薛令之秉直清廉的风范,特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山曰“廉岭”。由此,“三廉”名标典籍,传扬天下。廉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朝廷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


  后唐年间,有陈姓人与薛姓人联姻后迁入廉村。后来,薛令之后人迁出了廉村,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外地。


  现如今,廉村村民均为陈氏后人,但谈起薛令之,他们都为有这么一位远大抱负、清正廉洁的先祖而倍感自豪。他们也以“廉”为立村之本,弘扬先祖的高风亮节。


“世德作求”照墙


  踏着明亮的鹅卵石,漫步在廉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世德作求”照墙。这面古朴悠久的照墙,数百年来一直矗立于村中支祠的正前方,成为廉村的标志性建筑。


  “世德作求”出自《诗经》:“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作求”,指匹配,配得上。廉村人把这四个字刻在照墙上就是希望子孙把崇高的道德作为世世代代的追求,传承和弘扬清风正气。


  千百年来,薛令之的事迹,带动了一批批廉村人勤奋求学、廉洁从仕。唐宋以来,廉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包括薛令之在内,廉村共出进士33名。特别是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至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的150年间,廉村共出进士17位,甚至涌现出“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俱登高第”的盛况,一时传为佳话。


廉村古建筑内的匾额


  宋朝时的廉村人陈昇,在江西吉水县县令任上,以薛令之为榜样,勤政廉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返乡后,吉水百姓制作了“吉水流芳”的牌匾,千里迢迢从吉水送到廉村。


  廉村村民也把薛令之的清廉精神以祖训族规的方式固化传承下来。打开廉村陈姓族谱,十条祖训族规分外醒目。


  俾诵读诗书,日闻正道;使尊师取友,时近正人,远佻达而去浮华,率真诚而返淳朴。


  ——摘自廉村祖训族规


  【译文】


  要让子孙经常诵读诗书文章,每日都听闻仁义道理;要使子孙尊重老师,以德交友,时时接近于正派之人,这样就能使子孙远离轻薄放荡、华而不实的不良行为,回归真率诚挚、淳厚朴实的良好品性。


  此条为“尊师取友之训”,意在告诫廉村人,要学习薛令之刻苦勤学的精神。《论语·里仁》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日闻正道”“时近正人”,也诉说着廉村人对正义、正道的尊崇。


村中古道


  薛令之的气节,更是影响廉村后人。在祖训族规的“崇尚节义”之训中,有这样一段话:


  世间节义之人,皆天地正气所钟。光祖宗,荣亲戚,莫大乎是。人不明此理,但知趋逐势利,动以富者为贤,而于节义之人不知崇尚,人心何以能厚?风俗何以能淳乎?


  对于廉村人来说,财富并不能成就自身,也不能使祖辈、亲友光荣。他们倡导的是做一个有节操、有道德的人。假如人们都趋炎附势,认为有钱人就是贤人,对于有节操和义行的人却不去崇尚,这样,人心怎么能仁厚?风俗怎么能淳朴呢?


  “山川因名人而生动,名人借山川而传扬。”漫步在廉村,除了感受世代相传的廉政文化外,这座古村落的风韵,也值得细细品味。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的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其实,廉村一带曾是闽东北的商贸中心。村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十里长街不打伞”,说的就是,古时从村旁廉溪码头延伸到潭头自然村,商铺绵延足有十里长。下雨天,商铺向外延伸的屋檐即可遮雨,行走不用打伞,可见当年热闹景象。


廉村鹅卵石石阶


  然而这些如今都随着流水而消逝,只留下级级铺排的鹅卵石石阶,缓缓地延向溪流。斑驳的印记见证了昔日“海舟鱼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的繁华。


廉村古道

廉村三月油菜花


  逝去的已经逝去,守住的是这份文化、这份沉淀、这份感动。廉村,那掩不去的光芒依然在经年遗存里熠熠闪亮,令人神往。(纪小兰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