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语文的某些分合趋势

 稷下阿蒙 2017-01-17

 

光明网曾有博友撰文,洋洋洒洒,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不过,该文前半部分倒是列举了不少例证,说明汉语迄今已分期分批地从很多其他语言中吸收了好些东西。可以补充一点:固有的吸收来的已很难完全界定,更不要说其比例了。

据报道,持类似立场的还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该局拟出台规矩,限制建筑物使用英文标识,邀请网民通过email(直接使用了英文)反馈对此举的意见。同时引起媒体关注的消息还有,我们有近200座大中城市正在奔向国际化目标。

博友一定注意到,这三件事里面多少有点喜剧性,值得本山大叔等大师来发展和再现。本文作者无意挑战风车,无意语不惊人死不休,但确实想到了与此主题有关的一些因素或情况,现罗列于下,谨(仅)供参考,欢迎批驳其中的错误观点。

        1、(作为符号的能指的)声音形象与视觉形象

先从符号的角度来看。符号与信息关系密切。信息有视觉的、听觉的等具象信息,还有间接通过具象信息传递的抽象信息,基本对应地,符号也有很多种,符号作为载体所承载的信息也不单纯地只是视觉的,或只是听觉的。

可能由于西方文字基本是表音的,基本不作为表意符号,所以语言-符号学家索绪尔认为,在符号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即能指所指中,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声音形象所表达的概念(参见索绪尔原著,及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乌蒙博托.艾柯《符号学理论》等)。

但使用中文的人容易注意到,表意文字也符合能指的功能特征,那么能指就不仅包括声音形象,至少还可以包括视觉形象。根据另一博文,作为符号,即使西方文字也不纯粹是声音形象。

        2、(作为符号所指的实质的)客观事物同一性的作用

引用一两个哲学术语。从前面还可以看出,既然客观存在的空间(和音频)形态是客观的,即不因观照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变化,那么他们选用相同或相似的符号来指代同一事物(的形态),就很自然、很正常、可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可预期了。客观事物的同一性决定了,不同符号系统即使有过并继续有分化,也一定同时存在共性,同时还会继续反复呈现分化或趋同的趋势。

        3、语言种类减少的趋势

作为一类重要的符号系统,自地理大发现时期以来,世界上语言的种类在加速减少,即趋同远远比分化来得强势,目前还完全看不到这个趋势发生逆转的趋势。人们都知道通天塔的传说,看来古老的通天塔的蓝图也许会像哈利法塔一样变成现实。换言之,不论是其他国家有人抵御汉语的威胁,还是某些法国、中国爱国者捍卫法语、汉语的纯洁性,其环境形势都在变得更加不利。水至清而无鱼,而且世界上的海洋互不阻隔。

【据东欧学者1970年代前后统计,世界上有5-6千种语言,其中仅巴布亚-新几内亚或伊里安岛一地就有上千种,尼日利亚约250种,我国50余种,但其中大部分在快速趋于消亡,其中包括我国的满语,而仅仅一个世纪前,满族还统治着中国,由此可见,有些方面的历史发展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还无法确定哪种语言会是最后的胜出者,而无论是哪种,看来都不可能保持它今天的纯洁性,因为使用它的人群里增加了原来不使用它的人群,不能想象让他们完全不带来原来所使用的语言里的因素,不在后来使用的语言里留一点痕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大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参见网友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博文)。

似乎,伴随移民和民族融合,有一个多语或双语并存、竞争、混掺的过渡期,其实可以说,最终形成的将不是现存的任何一种语言,而可能有当今某些皮金语或克里奥尔语的特征,这两种混掺型的语言在很多多语言的、或官方语言与本国实用语言不一致的国家(主要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小岛国、西非等地)广泛使用,在语言环境比较单纯的国家不容易意识到这一现象。汉语、英语等迄今对其他语言的吸收,可以看做这个已经开始的过渡过程的组成部分。

        4、部分文字、符号的通用

文字方面更明显,由于其简洁性,阿拉伯数字及数学等科学的符号已经被世界各语言的文字共同接纳。汉字已经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其影响也已经波及世界其他地区,如,电视画面上多次赫然出现过各大洲办起孔子学院的报道,还有不少外国人的纹身选用了汉字。可以设想,一些简洁、形象的汉字最容易符合一定的准则,成为未来更广为认可、更通用的符号集合里的一部分。这里同样有动态性,以及与其他来源的符号的并存性、过渡期。前几天的另一博文《文字表音、表形与表意的程度》也是这方面的证据。

        5、词汇的互借

关于汉语自其他语言借词,参见网友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博文,以及其他材料。至于英语从其他语言借词、日语从汉语和英语等借词,等等,均可从网上找到大量材料,为确保本文内容的特色,兹不赘述。

        7、语法框架、逻辑体系、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通性

恐怕哪种语言都有主谓宾定状语等要素,就是语序有主谓宾或主宾谓等分别也不要紧,即使有粘着语、屈折语等区别也不影响。

再往深一点看,就是在逻辑上,都有是、非、或、与、概念、划分、特称、全称、判断、推理、演绎、归纳等要素。

修辞方面,不同语言之间的某些差别更难消弭,例如汉语的歇后语往往难以在翻译中体现其韵味,英语中的绕口令翻译成汉语也不再拗口了。但大部分修辞格仍然相通:各种语言里都可以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拈连、押头韵或尾韵等。

综合上述并联系前两篇相关文字,在文字、语音、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几大类语言要素上,既然存在如此之多的共性,怎么能相信单个语言的所谓纯洁性能够受到富有成效的捍卫呢?那不就像在今日华人的血液里完全排除五胡的基因一样困难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