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人:“茶圣”陆羽历时26年创作《茶经》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7-01-17

  

  导读:“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说到茶,就不能不说“茶圣”陆羽。陆羽倾其一生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对茶的分类、采摘、制作、器具以及历史等进行了统筹的阐述,对后世茶文化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探访之路”的第三站,采访团一行来到浙江湖州,品读《茶经》,探访遗迹,缅怀“茶圣”陆羽。

  探访陆羽第二故乡——浙江湖州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在湖州市吴兴区宣传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采访团一行来到妙西镇境内的妙峰山上,据说这里就是当年陆羽从事茶道研究、写著《茶经》的场所。

  沿盘山小路拾阶而上,一路竹林茂密,幽深静谧,半山腰处修建有平台,陆羽墓就坐落在一层平台上,圆形墓冢古朴庄重,墓顶上长满灌木,墓前石碑上刻有“大唐太子文学陆羽之墓”。墓后依山势砌成拱形墓圈,上嵌37块黑色大理石,刻有《茶经》全文。

  “可以说湖州是陆羽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金土介绍说,陆羽本是湖北天门山人,但长期在湖州境内著书立说,且病逝于湖州,因此湖州又被称为“中华茶文化发祥地”和“《茶经》诞生地”。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修建了陆羽墓。

  与陆羽墓遥相呼应的是“皎然塔”,塔身正面书“大唐妙喜寺皎然上人之灵塔”,塔身侧面镶嵌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孟郊的《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等诗碑。

  据周金土介绍,释皎然是陆羽的至交好友,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在文学、佛学、茶学上造诣深厚,著有《茶诀》一书。“茶道”一词最早就是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提出来的。

  沿陆羽墓右侧山坡拾阶而上,可以见到一座正方形亭子,这就是著名的“三癸亭”。“三癸亭”是著名书法家、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为陆羽修建的,因陆羽命名、释皎然赋诗、颜真卿题匾而称“三绝”。静坐亭中,登临远眺,风景绝佳。山风吹来,竹木摇曳,嘈嘈切切,仿佛在反复吟诵当年山亭初成、文士唱和的欢愉。

  缅怀“茶圣”陆羽:历时26年创作《茶经》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因所著《茶经》被后世尊为“茶圣”。

  据文史记载,陆羽3岁时成为弃婴,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智积禅师因用《周易》占卜得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其取名“陆羽”。

  受智积禅师好茶的影响,陆羽自幼便习得煮茶之术,21岁时开始遍游江南茶区,足迹遍布巴蜀荆楚、吴越山川……每到一处,他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等,详细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并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带回家,这为他后来的《茶经》创作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为躲避战乱隐居湖州并结识了同样好茶的僧人释皎然。两人性情相投,结为忘年交。公元760年,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茶经》一书。该书曾三易其稿,初稿完成后,又经10多年继续搜集补充资料,于公元775年增修订稿,5年后才出版问世,前后共历时26年。《茶经》甫一问世,就广为流传、备受推崇,北宋官员、诗人陈师道评价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茶经》问世后,朝廷封陆羽为“太子文学”,但他无心仕途,依然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在陆羽《茶经》的推动下,社会各个阶层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读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篇幅并不长,全书共7000多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上卷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分别介绍了茶的起源、制茶的工具、制茶的方法;中卷为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分别介绍了茶的煮法、茶的饮法、茶的历史故事、茶的产地等。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当时最完备的茶书。

  关于茶的起源,《茶经》阐述了我国南方是茶的发源地,有“高达数十尺、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并考证了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名称,追溯了我国茶的历史源流。

  关于茶的种植、生产方面,《茶经》中列举了南方出产茶叶的8个道43个州郡,在讲到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5个道时还列举出了产茶的州名、县名和具体地名,并把茶叶品质分为上、中、下、又下4个等级。

  在茶的采摘、制作上,《茶经》讲述了成品茶的8种外形特点和茶叶品质的关系,描述了唐代茶的采摘、制造和储藏所需的16种工具的样式、规格、材料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对采茶、制茶过程中的采、蒸、捣、拍、焙、穿、封7道工序作了简要介绍。

  在饮茶方面,《茶经》着重论述了炙茶、用薪、用水、烹煮和酌茶等工艺,其中对用水的论述尤为精辟。

  茶史方面,《茶经》介绍了饮茶起源于神农氏、西周有茶的记载、到唐代盛行的发展历史,讲述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等品类,以及从制茶到饮茶过程中应注意的9个较难掌握的环节,还详细介绍了煮茶、饮茶所用的24种器具形状、规格、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主张把《茶经》中的内容绘制成画,悬挂于座前,指导茶叶制作和品饮。

  《茶经》问世后,官方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一再刊行,至宋代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并先后著录于《新唐书》《通志》《宋史》等书。15世纪时,《茶经》流传到国外,截至目前已被译成日、韩、英、法、俄、德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可以说,《茶经》的问世,不仅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也对世界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探访第一个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

  “除了陆羽的《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贡茶的贡茶院,就设在长兴县境内的顾渚山上。”从妙峰山出来,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金土介绍说,位于湖州长兴的顾渚山海拔355米,东临太湖,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极适茶叶生长,在唐宋时期因产贡茶紫笋茶和金沙泉而闻名于世。陆羽与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都曾在此置茶园,从事茶事研究。

  对此《茶经》中有记载:“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据湖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紫笋茶是湖州名茶,由陆羽向朝廷推荐,从唐肃宗年间起被定为贡茶。公元770年,湖州刺史便在顾渚山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贡茶的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监制紫笋茶。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顾渚山上复建的大唐贡茶院,周围群山错落,风景别致,贡茶院中建有一座“陆羽阁”,详细介绍了陆羽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茶经》的故事,来往游客徜徉于茂林竹海之中,品味着茶香茶韵,都会忍不住升起对陆羽的缅怀之情。

  到了宋代,朝廷在建州北苑设置贡茶院监制贡茶,茶叶生产中心南移,但依然保留官焙顾渚贡茶院。如今,顾渚山一带还有大量唐宋时期为督造或纪念贡茶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见证了顾渚山紫笋茶的辉煌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