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到精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黄慎及其《花卉册》

 心行一致ly 2017-01-17
画到精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黄慎及其《花卉册》

画到精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黄慎及其《花卉册》

□ 钱芳

Qian Fang

黄慎(1687~?年),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等,号瘿瓢,福建宁化人。清代画家,擅人物、花鸟,工草书,并以草书笔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虽以人物画最为擅长,但间作花卉,亦生动而有韵味,后者评为“得荒率之致”,颇可与人物媲美,或谓其花卉因没有“笔过伤韵”之病而更胜一筹。其大幅花卉多为莲荷鹭鸶、芦雁、瓶菊等,用笔纵逸;一些小品花卉则清新脱俗,颇有可观之处。吉林省博物院藏黄慎《花卉册》,为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宝古斋所购,笔墨精良,品相极佳,堪称黄慎花卉小品中的精彩之作。

黄慎《花卉册》,木制册面,计8开,分别绘有杏花、桃花、芍药、石榴、萱草、菊花、水仙、梅花8种花卉,画面上均有草书题诗与之相配。具体如下:

杏花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杏花两枝斜出画面,花下一只燕子展翅飞翔,形态生动。花枝、花朵采用没骨写意技法,枝干用笔顿挫有致,粉红花瓣点染得浓淡相宜,且用色雅致,清新宜人;燕子基本上用水墨勾写,与明艳杏花相映,整个画面充满生气。右侧下方以草书题写南宋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从流传作品来看,黄慎花鸟画中以莲花鹭鸶最多,次则芦雁、梅花、菊花、芍药、水仙等;似此杏花春燕题材的较为少见。

桃花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桃花、柳条各一枝,构图取势十分巧妙,花枝似在风中微微飘摇。用笔扎实稳重、灵动自然,画面虽简但笔法多变,勾勒点染十分用心。用色亦是深浅浓淡变化丰富,耐人寻味,非草草应付者可比也。左侧下方以草书题写“冷冷东风开燕剪,绛桃细柳雨中新”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黄慎题写桃花多用“一年一度花上市,眼底扬州十二春。冷冷东风开燕剪,碧桃细柳雨中新”一诗,此图中大概是因为受到画面限制,故取用后二句。

芍药图。纸本,水墨,以写意笔法绘芍药一枝,淡墨勾写花瓣,湿笔勾染枝叶,取风中之势,寥寥数笔,极为生动,展现出此花在风中摇曳时的动人姿态和美感。左侧以草书题写“才剪春风锦绣香,谁怜铁石是心肠。知君不爱胭脂抹,墨蘸徐妃半面妆”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菊花图

芍药图

梅花图

石榴图

芍药因其花容绰约,多被历代文人吟咏,有“花相”之誉,也是画家笔下钟爱之物。黄慎曾多次写画类似的芍药图,题写相通诗句;然观此图中之芍药,笔墨十分精到,勾写渲染处处到位,毫无笔过之病,即使在同类题材作品中亦可看做是精品之作。

石榴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石榴一枝,榴实成熟,开口如笑,紫红榴子外露;叶子由深绿而渐黄,色调十分协调自然。左侧下部以草书题写“自迸明珠打雀儿”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水仙图

石榴同样受到画家们的喜爱,作为一种植物果实,石榴不仅美味、美丽,且多子,诗人赞曰:“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石榴被赋予多子多孙、家庭昌盛之意,绝大多数画家笔下的石榴都取此吉祥含义。唯明代徐渭在其大写意石榴图中,题写“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将石榴比作明珠,借指才能学识,用以抒发胸中之郁气。“深山秋老无人摘,自迸明珠打雀儿”据考也是徐渭题石榴图之句,黄慎题写石榴图常用此句,但黄慎与徐渭之人生、性格、时代皆异,用此句题写石榴,恐怕还是吉祥美好之意较多一些。

萱草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萱草一株,布局简洁。右下方以草书题写“偶过人家闲斗草,背他先去摘宜男”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古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佩萱草则生男,故萱草又名“宜男草”。黄慎在题写萱草时多用“朝朝画阁睡犹酣,又听春光三月三。偶过邻家闲斗草,背人先去摘宜男”之句,此处则取后二句。

菊花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菊花一枝横出画面,左侧下方以草书题写北宋名臣韩琦《九日水阁》中“且看黄花晚节香”诗句,钤“黄慎”白文印一枚。

菊花在中国古代一向名重,傲霜之花,晚节有香,是文人们赋予菊花的高尚品格。韩琦的“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正是道出了文人们对菊花那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感慨和赞叹。

桃花图

水仙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水仙二株,一株花开。左侧下方以草书题写“湘夫人正苍梧去”诗句,钤“黄慎”白文印、“恭寿”朱文印各一枚。

苍梧,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之南。传说舜帝为湘君,帝妃为湘夫人,其爱情故事流传千古。诗人画家曾以水仙比拟湘夫人,徐渭题水仙诗云:“杜若青青江水连,鹧鸪拍拍下江烟。湘夫人正苍梧去,莫遣一声啼竹边。”此图乃黄慎取其诗中一句为题。

梅花图。纸本,设色,以写意笔法绘梅花,取老枝一段,开梅花数朵而已。左侧下方以草书题写“几时修得至梅花”诗句,并署款“瘿瓢”,钤“黄慎”白文印、“恭寿”白文印各一枚。

梅花与菊花都不是最美的花,但因在某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象征性,被古人赋予了太多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追求,所以这两种花都是画家笔下最常见的。黄慎此册则以梅花作为最后一幅。“几时修得至梅花”是宋末元初爱国诗人谢枋得《武夷山中》一诗的最后一句,作于南宋亡后,是一首遗民诗,表达了作者坚贞不屈的气节。

综观此册,笔者初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杏花图

1.寄物抒情,咏物言志。此《花卉册》中描绘了八种花果(杏、桃、芍药、石榴、萱草、菊、水仙、梅),这些花果大多都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人类品格或吉祥含义,如同最典型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一样,古人在自然界生长的花草树木中寄托了情感,并有固定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画家通过简练的笔墨提炼出花卉的精髓,以所题诗句表达心意和祝福,借物而抒情,咏物以言志,正是黄慎《花卉册》的精神之所在。

2.笔法洗炼,构图别致。黄慎在扬州八怪中是以擅长人物著名的,其人物画流传也较多见,然人物画画得过多、过熟,不免有流于“俗”之一字者,就是后人所评价的“笔过伤韵”。花卉则不然,尤其是小品花卉册,多是精彩用心之作。清人张士保曾评价:“瘿瓢作人物山水皆精熟,所谓笔墨狼藉见功夫是也,然未免落野狐禅,其花卉则直入青藤白阳之室。…”观此《花卉册》,笔墨极为洗练,笔中则变化丰富,用笔顿挫提转,纵横泼辣处却能收放自如,确实带有青藤白阳的几分神韵。加之黄慎善人物画,有扎实的造型功底,所作花卉虽以追求神似为要旨,但造型生动准确,可谓形神兼备。

8幅花卉小品在构图上亦有可圈点之处。黄慎习草书,不仅以草书笔法入画,且能在画面布局中借鉴结字章法,观此册中8幅作品,在构图取势上看似随意,实则相互提点照应,在注重每件作品构图的同时尚能顾全大局,显示出画家出色的布局能力。

萱草图

3.展现个性,画中精品。扬州八怪在艺术上人人皆有个性,黄慎的绘画更是个性强烈。黄慎出身穷苦人家,早年丧父,既无祖上之根基可以依靠,又无现世之资金可供深造,只能从小“划灰学字”,完全凭借自学之路从民间画工跻身文人艺术家之列,这要求他不仅有超出常人的天赋,还要付出超出常人的艰苦努力。值得一提的是,黄慎一生似乎从未想过要通过读书而入仕途,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绘画上,经过多年的揣摩思变,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以书法入画的大写意风格。后人描述他的画“忽而疏,忽而密”,“忽而枯,忽而生”,“取怪偏疑实则正,目之为怪大不敬”,齐白石亦曾将黄慎与徐渭和石涛并列而提,称赞其绘画中写神、写意的境界。观本文所介绍的这件《花卉册》,画家的个性展现得十分明显,虽是小品,但以书法入画的用笔方式处处可见,写神、写意、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黄慎曾言其画分三等,一等多题跋,二等署年月,三等只署“瘿瓢”,而此册中每一幅都有典型的黄氏草书题写诗句,故此可视作黄慎花鸟画中之精品。

郑板桥评黄慎画云:“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当是对黄慎艺术的恰当评价了。

(责任编辑:郭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