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名家:董其昌【明代】

 率我真 2017-01-18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官吏、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州(今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两人成为挚友。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林和靖诗意图  绢本设色 庚申(1620年)作  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题:庚申七夕之朝舟济黄能浦题。董玄宰。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溪流将山水林木断为三重,远山脚下置茅舍数间,以点明“结庐”的画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遥峰泼翠图  立轴
               题识: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创作,因而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遥峰泼翠图》,整个画面不过是干远景而已,笔墨也很简单,但神韵、骨力俱足。画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脚,缀以数块荒石。坡脚上有三株老树,交错而立。中间一株是夹叶树,稍事勾勒,却枝叶备见;旁边两株的树叶,则充分发挥泼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盘曲,右以横点示傲岸,浓淡相间,一派生机。画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远山横贯,仅见轮廓隐人天际,山体却茫茫然,仿佛烟岚萦绕,雄浑无比。作者再用浓墨在一片淡远的景色中,染出几处高低错落的树叶,远近有致,层次丰富,烟云流动,充塞渚岸。左侧绘有小坡,坡上以横墨抹出数株直树。中间汪洋大水,不施笔墨,而万顷湖面浩瀚无涯之气势跃然纸上。此图长225厘米,宽75厘米,如此大幅立轴,只寥寥地布置些近树远山,就把握住整个画面峰遥、水阔、树翠的神情。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运用“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的结果。全幅似疏似漏,但没有照应不到的地方,用笔爽利遒劲,又含蓄灵秀,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如不是熟练地掌握“空处有画”的本领,就不会有这样高明的布局。有人认为这是董其昌从“宽能走马、密不通风”的书体结构中触悟而得。整幅立轴不设色,但面貌清丽,有咫尺千里之势,给人以远深宁静的感觉。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夏木垂阴图                            赤日清凉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岚容川色图  纸本墨笔纵13.9厘米横5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倡南北宗说,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随着宗派观念的深入,形成一种形式主义,陈陈相因,给清代三百年画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墨特色,笔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东佘山居图    (313.6万元,2008年4月中国嘉德
    此卷为董其昌画赠好友陈继儒者,计四字四画。据陈继儒跋,知道写的是眉公东畲山幽居景色,就象唐卢鸿《草堂图》一样,不过更写意化而已。眉公是董氏一生推重的同乡知己,二人交往数十年,亲密无间,终身如一。而董氏赠陈的画作也特多,其传世名画《婉娈草堂图》就是为眉公而作的。卷上董、陈二公俱未署年款,故难断其确切的创作岁月。观其画笔,极苍楚瘦硬,书亦倾斜欹侧,率性而为,已是其较晚笔了。董氏书画,每在生拙任情之中出规矩于方圆,而一种秀逸的书卷气,直可越“明四家”而上直入元人之室,对此,他一直很自负,观者也不难从此四帧去领略体味的。卷后有清初僧人性派的长题。性派曾在顺治十一年东渡日本弘扬佛学近四十年,此卷为其在日本时所见所题。可见,眉公而后,此卷已流逸东瀛了。又据卷末张度跋,及卷首费念慈签题,知它在清末为江建霞从日本购得。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疏林远岫图  立轴 水墨绢本 壬辰(1592年)作       宿雨初霁  镜片水墨纸本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燕吴八景图  绢本设色 丙申(1596年)作  上海博物院藏
    董其昌从登进士第到退休的四十余年间,多次在北京居官,他的一些作品也完成于北京。传世作品中的《燕吴八景图》册即在北京任官时所作,作于董其昌登进士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出任皇长子讲官期间,是董其昌的仿古之作。其中有他推崇的“南宗”一系的画法,如仿米家山水与仿高克恭画法的,但也有仿南朝梁人张僧繇画风的,虽为想像,也可窥见他的探索之意。另外还有仿唐代金碧山水及南宋刘松年画法的,可见他并非是一位僵硬的门户之见者。八景中的四景《西山暮霭》、《西山秋色》、《西山雪霁》和《西湖莲社》,即描绘北京城郊景色,以宋人画法表现自己的观察感受,尚非仅仅追求笔墨之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葑泾访古图  纸本水墨 1602年作  纵80厘米横29.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盘古图卷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西岩晓汲图  绢本设色丁未(1607年)作
    题识:以水笔蘸墨成画,亦泼墨之小变。丁未秋七夕前二日,玄宰画题。钤印:董其昌(朱文)、画禅(白文)。

    题柳宗元七言诗《渔翁》一首:渔翁夜向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人)心云相逐。董玄宰。钤印:太史氏、董其昌。

    题跋:士抑兄时以不多得余画为恨。此图为儿子和所藏,陆君策殊演赏鉴,欲夺。余谓当衮多益寡,且使士抑得以夸君策。君策自工画,又无事,此布教也。辛亥(1611年)春正二日董玄宰。

    画面左虚右实,半壁以S形构图画危崖巨耸,给人以新奇感。崖下近树数株,湖水寂静无波,芦荻中点缀小舟,崖上松柏丛丛。此图以石青、石绿敷染勾画,芦荻、渔舟用细笔勾出,树叶用没骨法,浓淡融合,富于变化。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突出了奇峰。作品墨色苍润,静穆清幽,为董氏中期的得意之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  手卷 水墨绢本丁未(1607年)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湖光潋滟  手卷 水墨绢本 1610年作
    款识:(一)昨年在石湖写此图,今携至西湖展观,逎绝似两峰六桥景界。惟是积雨连旬,烟霏不开,与李营丘画法无当。须米家父子可为传神也。董玄宰。钤印:少宗伯章(朱文)。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董其昌。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掠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报。林间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庚戌二月晦,书于湖上清止轩,董其昌。钤印:少宗伯章(朱文)、董其昌印(白文)、知制诰日讲官(白文)。
    此幅绘江南水乡风光,画面平坡野岭,湖光山色,云雾飘渺。作者用中峰细笔勾出山石轮廓和脉络,或以卧笔长皴皴出山峦的凹凸明暗,用留白烘托法写之。全幅墨色温润沉稳,干湿兼用,但干而不枯,湿而浑厚。画树不求精工,但十分注重树木参差错落,杈丫曲直的姿态之美,构图平远开阔,具有溪山无尽的悠远之趣。后面附跋为董氏成熟期所书,任意自然,生秀雅淡,笔意多变,墨色浓淡相杂,行气渐疏,不愧书史上一代宗师的成熟的书法面貌的体现。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苕溪春晓图  立轴水墨绢本辛亥(1611年)作        未城霞暖  立轴绢本 辛亥(1611年)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仿倪高士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611年作               仿北苑山水  立轴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清溪闲钓  立轴辛亥(1611年)作  (138万元,2012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万里湖波一叶舟,萧萧芦苇飒惊秋。幽人自得新诗句,闲看飞凫共白鸥。辛亥九月,董玄宰画并题。钤印:董其昌印、画禅

    边跋:董思翁每自题仿唐人杨升有峒关蒲雪图,与此并为大青绿。其敷色浓丽雅静,极为难能,盖沈、文所不逮。此图作于辛亥,时思翁年五十有七,至其暮年,渐不能为此矣。己未(1979年)春初在广州,思政同志出示,因题数语于后。谢稚柳。钤印:谢稚、稚柳

    此图写茅舍临溪,隔岸烟树迷蒙,青山如簇,一高士驾舟垂钓于柳荫之下。画笔松灵文秀,青绿设色,明丽而有逸韵。画法画境皆师宋人赵令穰。令穰画董其昌曾藏其《江乡消夏图》一卷,自云“日阅数过,觉有所会”,并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七月过钱塘时出卷临写,可见其于赵氏画研习之深。他作《清溪闲钓》,正是被排挤出京,闲居江南,深究画理禅学之时,仕途虽然失意,而画道却日进一日。因为闲适,过去的所见所学自然而然地会流露于笔底,出现与习见者不同风调的画作并不奇怪。董其昌画中极少有人物,唯四十二岁所作《燕吴八景》册中偶见之。又据《爱日吟庐书画录》载万历三十九年辛亥二月,董氏曾作《江渚垂纶图》,观其画题,与《清溪闲钓》同样有一垂钓的高士。二图作于同一年,决非偶然巧合,应该是官场失意的董其昌心境的写照。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岩居图  长卷 纸本墨笔 1613年作  纵33厘米横135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题识:癸丑春二月,为汪履康写岩居图。董玄宰。钤印:董其昌(朱文)、太史氏(白文)。

    董其昌此图以水墨作平远之景。画法近似倪云林面貌,山石树木皴法,侧笔为主,又自出己意。近处山坡一隅,树木杈枒。中部山峦起伏,草木葱茏,山脚下散布四五茅庐,有小桥临水,向前是一片空蒙的水面。此图先用淡墨勾稿,再以渐深的墨色反复勾摹,山石、树木无一处不精心为之。墨色富于变化,层次丰富,是董其昌的精心之作。卷首右上有陈继儒题记,钤白文“继儒”印。此图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清内府印记。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奇峰白云  立轴设色纸本                               云山图  立轴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云山烟雨  镜心 1615年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蜀中山水  手卷 水墨绢本
    款识:明皇遣吴道子画蜀中山川。归对大同,索其画无有,曰,在臣绶中请疋素写之,半日都毕。明皇幸蜀,质之图与山水无异。石磴盘纡山木稠,林泉如此足清幽,若为飞跃千峰上,卜筑诛茆家上头。其昌画并题。印鉴:董其昌印(白文)、知制诰日讲官(白文)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高逸图  纸本水墨 丁巳(1617年)作  纵89.4厘米横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巳三月。董其昌。

    此图为1617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达了董其昌一贯的风格和情趣。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树过于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观此图之树,确实起到了点醒画面的作用。近景之树,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都使冷寂空阔的景色趋于活跃,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长卷  纸本墨笔  纵23.3cm横20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滞归期。玄宰。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

鉴藏印钤“石渠宝笈”、“乾清宫鑑藏宝”、“乾隆鑑赏”、“三希堂精鉴玺”等。

画卷中山峦起伏,河湖穿插,屋舍散布其间。董其昌作画往往着力于笔墨技巧的全面展示,而于位置经营等方面并不经意,此卷亦然。在这幅作品中,有多种笔墨技法交互使用的痕迹,远山平缓用披麻皴法,依稀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笔意。近景的房舍溪桥以及点苔等用笔钝拙,又似沈周。画面整体墨色浑厚苍润,层次丰富。

画面所题诗句节录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一诗,但最后一句略作改动,原句为“谈笑无还期”。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青弁图  纸本水墨 丁巳(1617年)作  纵225厘米横66.88厘米  (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相當推崇王蒙,他也收藏有王蒙創作的《青卞隱居圖》,在1617年,董其昌再度行經青卞山時,他想起王蒙的創作,卻也覺得《青卞隱居圖》沒有把青卞山的神秘感完全表現出來,因此他便畫了此圖。此图师董源画法,部分采用传统的笔墨结构,但此画面平面感强,山石屈曲的结构和笔致墨法本身所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一种新奇感。作为作者胸臆外化形式的笔墨,具有了更独立的审美价值。属董氏传世名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一梧轩图  立轴纸本 1618年作  (287.5万元,2012年6月北京匡时
    款识:王叔明倪元镇皆有一梧轩图,略仿关同笔意为此。戊午七月,玄宰。印鉴:董其昌印
    画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写实的高峰,也是在这个时候,酝酿出了不以形似的文人画。苏轼、文同、李公麟等人所开辟的新风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主流。及至元代,“元四家”在民间兴起,他们的画风在明中期以后成为画坛的主导,而董其昌的出现,恰是达到了一座文人画的高峰。董其昌的南宗说皆是文人为主:“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所以在这幅画中他仿的是王蒙、倪瓒都曾画过的《一梧轩图》,此画描绘一梧轩及其周围的景色。画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树叶勾染精细,枝叶穿插自然得体。勃勃而有生机。院落之中杂树盛开,草堂四周湖石环绕,皴法细密,苍劲润泽。水上波纹点点,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现技法上多皴擦,墨色清淡。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卞文瑜绘《一梧轩图》,构图有相识之处,但没有董其昌的用笔那么凝练,董氏的朴拙在此一览无余。画上董其昌自己说是“仿关仝笔”,但其实就是他自家笔法。以渴笔钩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到位,而线条流走轻快,疏密得宜。远处山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显得意境朴厚深邃。以笔墨而言,这张画正是董其昌南宗论的最佳注脚。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黄子久笔意  手卷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1621年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潇湘图  立轴水墨纸本 辛酉(1621年)作            云山雨意图  立轴 绢本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仿北苑云山  立轴 水墨纸本 癸亥(1623年)作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仿黄鹤山樵  立轴 纸本设色 癸亥(1623年)作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图  册页 纸本水墨设色  纵26厘米横24—1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山水》册共七页,现选刊其中两页。之一,仿黄子久巨轴山水笔意,画层峦巨石,苍松杂树。之二,仿北苑笔意,画巨璋悬崖,杂树屋舍。两幅山石画法皆长披麻皴,树木或横笔或竖笔点苔,各得其韵。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秋崖翠壑  立轴设色绢本                     女萝绣石图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图
    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清代影响极大。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写实,而追求笔墨趣味。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色,但柔媚有余而魄力不足。此《设色山水图》描绘山间的苍翠景色。高山奇峰,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石上杂树成行,层林迭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茂叶。远处山上有拦腰白云,飘忽似山中岚气。丘壑高耸,体貌崇峻,一派秀丽景象。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书锦堂图  绢本设色
    此画是董其昌山水画中比较写实的一幅,画面设色古雅沉秀,山势绵延起伏,山石树木华滋秀丽,层次井然,虚实相映成趣,是董氏的经典之作。本幅有画家的自题诗,画上钤有“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皇帝的收藏玉玺。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潇湘白云图  长卷 纸本水墨

    《潇湘白云图》卷纵29.3厘米横340.8厘米,是董其昌七十三岁所作。图仿米芾笔意,以墨韵幽雅,意境深邃取胜。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流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测的云烟雨,使得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直观表现的色彩。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山溪秋暮  立轴 水墨绢本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秋林逸舍  水墨绢本  (537.6万元,2007年12月中贸圣佳秋拍)
    款识:诗在大痴画前,画在大痴诗外。恰要二百馀年,翻身出世作怪。沈启南曾有此图,余素不为巨幅,乘兴写此并书六言绝。董玄宰。钤印:宗伯学士(白文)、董氏玄宰(白文)

    董其昌的山水画,古雅秀逸,颇具笔墨意趣,以平淡天真取胜。从传世作品看,董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为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比较常见,占董氏山水画的绝大部分;另一种是青绿设色画,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注重师法古人,但不为陈法所拘,在对笔墨的认识上,有独特的见解和造诣。在墨的运用上,能干湿并用,干而不枯,湿而浑厚。在树、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讲究姿态组合的形式美,不强调写实,而强调韵致和欣赏性。

    《秋林逸舍图》与他的大多数山水画作品相似,这是一幅借用古人图式来叙述的作品,借先贤的笔墨来表达他理想中的山水境界。这件高头大轴描写重巘叠嶂,秋水云林,画面典雅秀润,精力弥满。中国山水画中的“模拟”,早在董氏之前早已流行,但是是董其昌,把这种“模拟”的方式推到了一个极致,这种方法对他以后的山水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著名的是清初四王,从理论到实践全盘接受董氏所确立的艺术体系。据董氏的款识,这件《秋林逸舍图》是对沈周某件作品的摸拟,不过董其昌的作品和沈周并无近似之处,就其特征而言,这种摸拟带有明显的“写意”意味;从绘画技巧和精神来说,反倒和董氏平生倾倒的董源的山水体貌接近,在笔墨之间流露出十分浓厚的“士气”和“古意”。
    董其昌推崇“平淡天真”的山水画境界。元四家继承了这种意境,后来成为评价文人画创作的重要标准之一。董氏的山水画意境不同于董源,也有别于元人。但是他在山水画“有我之境”的追求上与元代山水颇多相通之处,即“形似与写实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直观的意兴心绪”;但具体而论,董氏的“有我之境”又与元画的“有我之境”不尽相同,如果说元画的“有我之境”表现的是“我”超脱尘世、萧索孤寂的心绪;董氏的“有我之境”表现的则是“我”富有“情”、“趣”的精神世界。画上的题识当是他对于创造山水画意境缔的表白,连同这件作品示人的流畅轻快、悠悠自适的境界。应该说,这幅《秋林寒舍》所呈现的趣味与整个明代欢快明朗、活泼世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只是作为士大夫代表的董其昌把它变得更加雅致、空明。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楚江云树  立轴 水墨绢本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溪山清樾图  立轴辛未(1631年)作  (604.8万元,2010年6月)

    题识:溪山清樾图。辛未二月写,董玄宰。印鉴:宗伯之章、董氏玄宰

    题跋:北苑有此图藏王元美先生家,玄宰临之笔端,真有霹雳斗也。陈继儒得观因题。钤印:眉公、继儒

    董其昌,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是华亭派代表人物,擅长于画山水,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以书法艺术融入绘画技法之中,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清秦祖永《桐阴论画》日:“董香光其昌画法,全以北苑为宗,故落笔便有潇洒出尘之概,风神超逸,骨格秀灵,纯乎韵胜。真抉董米之精,淋漓浓淡,妙合化工,自是古今独步。”

    此帧层次丰富,分为三景。近景设大小数坡,坡上几棵大树错列穿插,一个小亭半掩于树后,颇具生机。中景峭岩壁立,一瀑布倾泻而下,直到流入平静的小溪之中,下之丛树中,屋宇数栋,掩映其中,真可谓依山傍水。远景为崇岭巨嶂,连绵远岫。画中笔墨苍劲洁凈,皴擦融合水墨渲染,更觉浑厚苍润。此图能寓险峻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滋润静穆之气毕现。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关山雪霁图  长卷  纸本墨笔 乙亥(1635年)作  纵13cm横1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夏五。玄宰。钤印:董□□(印文不辨)。

    据作者自识可知,这是观五代著名山水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后的临古之作。乙亥”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董其昌时年81岁。其实这幅临作并非雪景,只是采用关仝的画法而成。此作以平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山峦林壑,绵延无际。右方重峦叠嶂,气势沉雄。中间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丛林、流泉、山径,错落有致,杂而不乱;大江曲折跌宕其间,虽有干岩万壑,亦无窒碍不通的感觉。左方云烟弥漫,浸淫树石,路遥山重,隐人微茫,深远莫测,意味不尽。图中以渴笔钩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准确、灵活,而线条流走轻快,疏密得宜。山冈陵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技巧纯熟,无懈可击。意境朴厚深邃,很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全图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卷尾数行行楷跋文,书体娟秀刚劲,爽朗潇洒,自具风格。作品笔墨苍浑深厚,又有饶富疏秀之致,兼具绚烂与平淡的旨趣,这便是董其昌欲触关仝绘画之机,遂为拟之的画意,其实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具体表现,因而他才自诩这幅佳作为“永日无俗子面目”。

 

[转载]明代董其昌作品欣赏
 行书《论画》手卷水墨绫本

    释文:论画。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之取势为主。吾有元人临米、高两家画,先得其意。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或曰『然则画家不有直树乎?』曰:树虽直而生枝发节处不都直也。董北苑树作劲挺之状特树身耳。李营丘则千屈万曲,无复直笔矣。枯树最不可少,时于茂林中间见,乃奇树。惟松柏槐柳,要郁森,其余只在树头与四面参差,一出一入,一肥一瘦处着点缀。古人以木炭画圈,随圈而点之,正为此也。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为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为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也。董其昌书。钤印:宗伯学士、董玄宰、玄赏斋

    此论画数则,皆见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写流走娟美,然拙重健拔,颇得颜鲁公《争座》,《祭侄》神韵,有力透纸背之妙。观其书法及用印,应是晚年之作,一气贯之,逸情飞动,不脱不粘,不生不熟,若巧若拙,若流若涩,雅极。卷前有高克恭款绢本山水《云山图》一帧,款署“至正丙子秋八月望前二日,房山道人高克恭仿米南宫笔法。”并有杨维祯、郭翼款题诗两首。此卷前段高克恭系伪作,而后段董其昌行书《画论》则极精彩,的是董的真迹无疑,且并非为题高卷而书,乃两卷合裱,前后并无联系。盖董氏此卷,不只画论见之于他的集子,常被后学者视为箴言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