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肝理气止胃痛,慢性胃炎病因多

 昵称35877444 2017-01-18

小偏方

绿萼梅、绿茶各6克。

将以上两味药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每日代茶饮用。具有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的功效。

此方适用于慢性胃炎以胃部胀痛为主要症状,甚至胀痛连及胁肋,喜欢长叹气,遇到烦恼郁怒的事情,胀痛加重的人群。

记得几年前,笔者所住的大院要拆迁,各家都在研究拆迁政策,尤其是人口多的家庭,还涉及如何给众子女分房的问题。有 个邻居家有6个子女,因为分房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老两口也被气得捂着胃找到笔者,说胃痛。经过简单的询问和诊察,笔者判断 他们是由于情绪刺激加重了慢性胃炎的症状,于是赶紧找了一些绿萼梅和绿茶,用沸水冲泡,给老两口喝了,过了一会儿,他们 的胃痛减轻了。

这个茶方中的绿萼梅是以花入药,具有疏肝理气解郁作用,适用于肝气郁滞、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胃纳不佳等症。此外,笔者又劝解了二位老人一番,让他们不要跟子女们生气了,保重自己的身体要紧。

上面的事例是典型的由于情志刺激引发肝气犯胃而加重慢性胃炎的情况。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严重的会出现萎缩性胃炎,往往伴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自纤维胃镜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具体又可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中国超过80%的人都患有胃炎,但大部分症状不明显,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慢性胃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习惯于从症状给疾病命名,所以慢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吞酸”、“嘈 杂”、“纳呆”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种类很多,上面提到的病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肝气犯胃型。这种胃炎多因情志刺激,导致胃气运行不畅,长期情志不舒畅,饮食没有节度,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脘失和,时间长了导致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从病名来看,慢性胃炎是慢性疾病的一种,那么也需要慢慢地调养,尤其是饮食调养。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食疗方,有慢性胃炎的读者朋友可以肉己做一下。

用于慢性胃炎的其它偏方

1.石斛粥

[组成]石斛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石斛加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去渣留汁,加入粳米再加适量 水同煮粥,粥成加冰糖适量即可。

[功效]滋阴养胃。常服能治胃虚隐痛。

[按]石斛性微寒,味甘微咸,功能养胃生津,滋阴除热。粳米性平味甘, 功能益气和胃。

2.鸡内金饼

[组成]鸡内金10克,红参30克,白冬10克,干姜1克,面粉500克, 白糖300克,酵母适量。

[做法]将鸡内金、红枣、白术、干姜同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将药汁倒入面粉,加白糖、酵母,揉成面团,待发酵后,做 成饼。将饼置于蒸笼上,武火蒸15分钟后即成。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益胃。

3.曲末粥

[组成]神曲10-15克,粳米30-60克。

[做法]先将神曲捣碎,加水2000毫升取汁,煎至1000毫升取汁, 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积难消、嗳腐吞酸、脘闷腹胀等症。

4.甘松粥

[组成]甘松5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煎甘松取汁,另将粳米煮成稀粥后,加入甘松汁,稍煮 一二沸即可,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

[功效]适用于气闷胸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胃寒呃逆、呕吐等症。

注意

慢性胃炎饮食调养五宜:

宜慢: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宜节:饮食应有节律,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

宜洁: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

宜细: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

慢性胃炎的家庭按摩法

1.摩额法。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用两手拇指掌面置于额正中,自内向外反 复轻快摩动约2分钟。然后两手掌根相对,分別置于眉梢与外眼角之 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太阳穴和额部,反复运摩约2分钟。

2.提拿法。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两手栂指和其余四指置于病人腹下部,对应钳形用力,一拿一放,要求连贯柔和,劲力适度,一般以拿 提时病人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服的强度为宜,反复提拿5-7次。

3.按穴法。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用栂指或中指掌面用力,紧贴皮肤,按压中脘、气海、天枢以及足三里穴。每天按压约半分钟,要逐渐用力,以病人略感酸胀、沉麻为宜。

4.捏脊法。

病人取俯卧位,裸露脊背,放松肌肉。其家属两手自然屈曲成虚拳状,拇指伸张在拳眼上,食指和中指横抵在病人尾骨上,双手交替沿督脉循行线向病人颈部方向推进,随推随捏,推至第7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遍。在推捏中,每推捏三下就向后上方提一下,若听到“得啦”的清脆响声,证明提捏得法。该法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