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艺花蹊】 诗的密度(下)

 WENxinHANmo 2017-01-18

诗艺花蹊


诗的密度,是指诗词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句字精炼浓缩,所含的诗意丰富饱和,从而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矛盾逆折,诗句警策


○当句逆折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这首诗歌咏了秦州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历来被称为“警绝”。城在万山石谷间,所以城里无风,天上的云却在奔涌;天还没有全黑,月亮已照临关上。通过这种“加一倍写法”,更显示出山的多、谷的深,城虽高迥,却少见夕阳。借着矛盾的语法,这一联使苍莽荒凉的乱山孤城景象跃现出来。



○层层转折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闺怨诗,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二句写她登楼赏春;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教夫婿觅封侯”。从无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顷刻间的感情波澜,使怨之深、愁之重裸露无余。



五、浓缩字面,诗意倍增


○增加内容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澎湃难平的激情,深刻地表现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在江山画面之外,更写出立体空间的中星月争辉的景象,意象更加密集丰富。



○浓缩句子


杜牧《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此诗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与杜甫的“千崖秋气高”之句相比,用意接近。但杜甫却浓缩为一句,思力更加沉厚,前人称为“缩银法”。



六、手法翻叠,复迭新意


○一句中翻叠


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写诗人与情人惜别在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用翻笔并列“多情”、“无情”两个相反的词汇在一句中,这是诗人对自身观照后捕捉的传神表情,句子灵妙内涵繁复,十分深刻感人。


○下句翻叠上句


杨万里《泊平江百花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诗中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突出对苏州风物的熟悉,发出了身如孤舟,漂泊无定的感慨。“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这令人感怆的深情苦语,动人处就在由孤舟翻叠到自身上来的比喻中。



○上半首翻叠下半首


王微《纪梦》


孤枕寒生好梦频,几番疑见忽疑真。

情知好梦都无用,犹愿为君梦里人。


前两句说觉得好梦也我用,下半首却翻叠上半首,明知梦再好也没用,但还是愿做你的梦中人,梦中看见虽不如真的看见,但总比连梦也没有要好。诗句清婉娟妙,痴心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