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宝 | 读了那么多书,为啥考试还是不会写作文?

 长沙7喜 2017-01-19

       期末考试刚结束,朋友诉苦:“基础题和阅读题基本没有扣分,但唯独作文扣的分最多;平时让她读书也不少,为什么考试写出来的作文就那么差?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一样的疑问。


       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一切人文学科的根本,故古文谓学习为“读书”。但很大一部分同学,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难道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


       对于家长的疑问,我想问,您的孩子真的会读书吗?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那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如此好,写出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四大名著”。很多家长孩子到了六年级,至初中后,还是让孩子看一些儿童版的四大名著,这真真是在毁灭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给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书中有很多封建糟泊。


       家长的初衷无疑是善良的,第一,“四大名著”其实本身就是白话文了,其实,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这就像游泳一样,婴儿是天生就会游泳的,但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水,长大后这种本领就丧失了,还要专门再去学习游泳才能恢复这个技能。


       第二,知识更新迭代迅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读的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字,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


浅和深,都要吸收一些,要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

 

 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


  读书,仔细地咀嚼,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就沟通了。




       口头语言和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一样,需语言环境中学习吸收。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但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你会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重要原因。


  作文中常常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也淡如白水,味同嚼蜡。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

       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孩子被赞扬(但这个赞扬不是泛泛,不要说“你写的真好”等等,要具体的夸奖,比如说“儿子,你这段比喻的修辞写的真生动,读你笔下的小猫,妈妈感觉都亲眼看见它了”),他自己能继续做到“破”和“吸”,对文字,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