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看见丹麦我看见了什么

 圆角望 2017-01-19

◎ 子梵梅

下飞机直接坐火车到达哥本哈根,一出站拉着行李箱站在街边就动弹不得了,因为被眼前一幕惊呆了——我觉得我站在一个以欧洲建筑为背景的巨大真人秀T型台旁,自行车上高挑的卷发男和金发女,接连扑面而来,不断呼啸而过,那酷帅劲和国际范,直接把自己活生生变成一个比陈奂生还low的国产大妈。

1

本以为自行车王国也就自行车多,没料到当欧洲人种和自行车合为一体时,如此颠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的画面,其人种的美感优势立现。中国人肤黄个子小,加上不注重仪态,我们把自行车骑成佝偻的、有气无力的、无望的样子。他们呢?如果车把是高的,他们的身姿就是昂扬挺拔的,如果车把是平的,他们则把身子平趴车上,斜背着个时尚的大挎包,那种派头和潇洒,没有现场亲见,无法真正领略。活力和健美还体现在车速,疏少缓慢的汽车和拥有专用自行车道,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风驰电掣。当自行车骑出速度,坐上面的人又是金发碧眼,那不间断流动的时尚和优雅,把我迷醉在傍晚的夕光中。哪怕自行车前面装了个大车斗,车斗里载着个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也能把车骑出翩翩的风度。

让我掉眼球的是,自行车竟然大多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永久牌款式,甚至前面装有一个喇叭形车灯或者黑色的菜篮子,都是咱们以前用过现在送进博物馆的,可是在万里之外的北欧,他们却依然盛行。

把婴儿车斗安在自行车前面,多么人性化的设计,孩子就在眼前,避免出现意外,还可以边骑车边逗着孩子和孩子交流。颇为奇观的是,骑着带车斗的自行车的大多是男人。在丹麦,男人带孩子是普遍现象,有人说丹麦是个女权意识觉醒的国家,其实准确说丹麦是个男女平等的国家,女性和男性各半从事领导职务,尤其在艺术界,女馆长、女艺术家众多,她们干练、理性、有才华,受到男性的尊重和赏爱。

还有几个细节看出女性在丹麦的自信,比如文身。

2

女人文身习以为常,除了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体现,文身很重要的目的是装饰,就像女人买了一件比较性感的衣服而已。艾丽西亚是个内向得有些胆怯的女孩,衣着朴素,性情温和,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小腿文了一只蝴蝶。

除了文身,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女人吹口哨,这太有意思了。同样是这个叫艾丽西亚的腼腆女孩,那天她的父亲刚走到楼下,她从厨房探头下去看见了父亲,突然吹出一声嘹亮的口哨用以和楼下的父亲打招呼,这让我十分惊讶。那声口哨吹得地道动听,在我想来,吹口哨是男生的专项技能。

有一天我们在超市遇到一个很久没见面的邻居,是个长得有些臃肿的女人,我们礼貌地站着说了一会儿话就各买各的,谁知刚一转身,身后传来一串嘹亮的口哨声,原来是她吹出来的,要知道她可是一个衣着老旧的中年居家妇女。后来我们去了著名的锡克堡美术馆,馆长叫伊本,她带我们参观时,在一个空隙时间,我竟然也听到她吹起了口哨。

女人抽烟在丹麦也许该占一半的比例吧。她们站在寒冷的街边,一手端咖啡一手夹着烟。或者孩子在屋里玩,丈夫和妻子一起到露天阳台坐着抽烟聊天。

由于女性与男性的平等竞争和她们的出色表现,据说中国妇联两年前还到丹麦进行访问学习,至于成效如何,我们自有体会。

3

吃也很有故事。

丹麦人很少在外面请客,因为太昂贵,几乎请不起。要是像我们呼朋唤友十来个人去饭馆撮一顿,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要了命,哪怕吃的是一顿简餐,十个人不花个三五千是拿不下的。你想想,每次上超市花三五百买回菜,第二天还得再上超市,真是钱比纸薄啊。所以中国人到丹麦旅游,最强烈的难受是,怎么一大沓钱一下就没了!因为一朵西兰花15元,一瓶可乐19元,坐一次公交车5元起,打个出租车两公里120元,即便自己印钱都来不及印出来。当然,他们的工薪是我们的5-10倍,水涨船高没得说。

请客提前一个月就发出邀请,定下哪天哪时。然后这一个月静悄悄,你不会再收到他们的任何提醒,你以为他们是不是爽约了也不通知一声。非也,他们每天都记着这件事,甚至每天都在张罗着。只是他们认为这是约定,时间一到你自己得到场,这叫互相守约。

关于守约,这是丹麦人超强计划性的一部分。很多丹麦人都有一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那是一本备忘录,从一年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事先做好规划和安排,并严格按照上面的计划行事,有的甚至是跨年计划。我曾经怀疑如此久长的计划真的能一一践行吗?等时间过了回头去检验,发现他们果然信守诺约,如期履行。这事放在中国,朝令夕改是常事,早晨的凤梨到了晚上可能变成山楂,各种变卦各种放鸽子。丹麦人常常为中国人的不守信和中途计划改变或流产深表无奈和生气。

4

回到请客的话题。去到主人家,见长长的桌席已经铺开,精美的桌布和高脚杯,闪亮的刀叉和洁白的大盘小碟,鲜花和葡萄酒,一场盛宴的序幕就要拉开了,我们都翘首以待。然后在饥肠辘辘的等待中,主人端上来一大盆色彩缤纷的蔬菜水果沙拉和一大盘不加糖的黑面包,以及各色芝士奶酪和果酱。我们以为是餐前甜品呢,结果等半天,没了,这就是准备了一个月的宴席!仪式和气氛都非常隆重,欧洲人也吃得很快活,你是中国人你自己噤声,要大鱼大肉回国吃去。

吃的过程你也了解下。身为主人是不会招呼你吃的,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可能在客人还没坐定的时候,已经自己吃开了。你吃多吃少随你意,要是你客气地说,谢谢,我不太饿。那么好了,你活该饿。他们不会揣摩你的心意,他们会说,哦,好的,然后把属于你的那份给吃掉。所以除非你真的饱了,不然的话,你要懂得抢吃,没有谁会谦让,都把面前的食物吃个精光(他们的光盘技术十分了得,几乎都可以直接收碗柜里不用洗,这不是他们吝啬,而是他们在使用物品上的节制品德),谁饱了谁没吃饱,没人懂你的客套。此为自由和尊重的一种方式,尊重你的饱,信任你的饱,要是再叫你吃,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谈到用餐,顺便说下他们的家庭饮食习惯。丹麦很多家庭不会同时围在饭桌前用餐,一家人在不同的时间,各坐一处,你吃你的,我吃我的, 这也跟他们不需要总是举筷夹菜有关。把食物分拨到各自的盘子里,成了一堆,这些就是你的了,所以你可以坐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独自食用。此事没有对错之分,传统习惯不同而已。至于亲情,我们围拢成一桌子吃饭,一定就亲密无间同心同德了吗?

5

不过北欧人相对中国人来说,亲情确实比较淡薄。因为社会福利高,老有所依,父母不仰仗子女,不存在赡养的后顾之忧。父母会在子女18岁以后尽量让他们独立,包括住宿,宁愿自家房子租给别人住,也要子女到外面自己租房住。有人说,那还不如把租金给父母,住在自己家方便。这话不对,双方都觉得这样不方便,还是租给外人好管理。如果成年子女某天想要住父母家,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当然,一般都会愉快地同意,只不过还是需要预先有个招呼,以示尊重。然后一旦孩子留宿,跟父母就有说不完的话,这恐怕是与中国孩子最大的差异,也是最令我感慨的现象。

由于不存在赡养问题,子女早早独立出去,老人到年老时都进养老院,子女如果想伺候老人,还得向政府申请,因为政府需要核查该子女有没有能力照顾老人,一旦核实可行,政府将每月付给子女工资。这事听起来有些过于理性,在伦理上也显得不够温情。所以,丹麦人的晚年其实是孤独的,亲属一个都不在身旁,陪伴自己终老的,是养老院的服务人员。

有一个例子是我亲眼所见。我的朋友哈尼,老母亲89岁,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老母亲很早就进养老院,兄弟姐妹好几年都不会去见一回,所有事情全部养老院包了,母亲也从未要求孩子来看望。哈尼跟我说,他的母亲第几次住院出院他都不记得,也不知道何时住院何时出院,今年底又住院了,这次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哈尼用淡淡的口吻说,也许这几天就会死了。三个兄弟姐妹皆点头表示同意,听见哈尼很满足地说:“活到这个岁数已经很好了,实在太老了。”此后几天,兄弟姐妹各自乐活,照样谈笑风生,似乎世间并无一个叫“母亲”的人存在。一周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他母亲情况怎么样?哈尼淡漠地说:“她又再次活过来,回到养老院。”话中无悲喜,好像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此事让在座的我心胆皆寒。

我去过哥本哈根的养老院,那简直是花园别墅,里面各种高级配置和先进护理设备让人叹为观止。尽管如此,我只要听到“养老院”一词,就会孤独地想流泪。有时候会用代入法想问题,比如,这是他们的养老观,不涉及道德问题,大家都这样,以后年轻的子女老了,他们应该都提前知道他们将不再有儿女的关照探望和陪伴,所以也许他们并不觉得孤独?问了几个在北欧生活的中国人,他们都说,还是会很孤独的。

6

当然,丹麦老人会在自己实在无法自理的情况下才进养老院,而“自己无法自理”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遥远的事。刚到丹麦的第一周,一直觉得丹麦没有老人,满大街都是年轻人,最多中年大叔,这让我感到相当的奇怪。有一天回家看到一个留长发的小年轻趴在地上修暖气,我们互相“嗨”一声招呼之后,我去忙我的,等暖气修好了那人站起身转过头,发现他是个老人,一问,65岁。那天在美术馆看展,从窗内望向外面,一个时尚的年轻人敏捷地越过绿篱,大步向我走来,实在挡不住那股帅气的震撼,我举起了相机对着他,他到我跟前见我拍他,笑了笑说“嗨”,天啊,他大概有70岁。而那些在自行车上飞驰的衣着绅士身材修长的人,其实不少人年龄都上60了。开着车熟练地磨着方向盘的人,一打照面,全是头发胡须一把白的老爷老奶,这就是他们从小到老全民健身的成果。

大部分人不想开车,连公交车都空着三分之二座位,为什么?全都骑车跑步去了。他们跑步的姿势也极美,是那种专业运动员的姿态,看他们跑步和骑车是一种享受。他们压根没有年龄的概念,没听过任何人说自己老了。在寒冷的湖边跑步的人,很多也是60岁到80岁我们称之为“老者”的人。

一方面他们有三分之二的人终身保持好身材好身体,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群里,则有很多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这是一个对甜食和盐分毫不节制的国度,极甜的、极咸的、极甜与极咸夹杂在一起同时放进嘴里的,都是他们的美味。比如一片薄薄的面包,上面必须铺(垒)面包厚度的2倍那么高的极甜果酱,与其说吃面包,不如说吃果酱,桌上有7、8罐各种果酱等着你往面包上使劲地盖。想吃咸的,上面铺三片厚厚的腌制咸鱼,咸鱼上面铺三片厚厚的咸腊肠,咸腊肠上面再铺一层厚厚的又酸又咸的甘蓝菜心,如此还不够,还要在最上面撒上椒盐类的香料才罢休。我合计了一下,一块面包上的咸品,足够让南方的我配一天三餐的稀饭。这也是中风高发的国家。他们知道如此重口味饮食会导致得病的可能,但他们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不享受的生活没意思。就像即便很多人得皮肤癌,他们照样抓紧一切时机躺在太阳底下曝晒,不舍得浪费宝贵的阳光。

7

丹麦人没有手机。不,我的意思是他们的手机仅仅用来打电话,或者上社交平台简短必要的信息沟通,在所有的场合,火车站、公交车上、公园广场,你很难看见有人手持手机,除非他正好要打电话。在欧洲国家,使用微信者很少,除非他的交际圈里有中国人。

在街上看不到有人拍照,哪怕用手机,如若你在街上看到有人拍照,那一定是中国人,至少是亚洲人。所以我每次拿出手机来,都有点偷偷摸摸,有点尴尬羞愧。中国人埋首于手机屏幕前已经好几年,到了没什么可以过没手机不能活的地步,有人甚至认为,手机成了中国人身上的某一器官。

丹麦人不玩手机,打起电话可是个个话痨。从路上偶遇站在寒风中耐力十足地劲聊,到煲电话粥,一个电话不打它半个钟头以上是不会放下,有时候真替接电话那一方不耐烦。直到我发现大家都这样面线话扯不完,才明白接电话的人也挺享受煲粥,所谓两张嘴巴砸吧响,因为只要一方缺乏耐心不互动,电话粥就煲不下去。

除了打电话那过剩的耐性外,在做事风格上,丹麦人同样具有永不穷尽的耐心,从而带来了生活节奏的缓慢和效率的低下。一件事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他们可以耗费一个上午,一天能完成的,他们可以花上三天,因为中途得停下来喝咖啡,吃甜品,拥抱,谈笑……然后竟然说,明天再干吧。这过程实在让人醉。

不是说他们很有计划性吗?没错,他们已经把完成工作的期限预算在“不务正业”之内了,所以才那么优哉游哉。所以他们的工作是在享受,我们的工作是在拼命。跟他们合作干活不受累,因为不赶活儿,没有人会强求你,没有人会催促你,从未听过任何人说“快点”这个词,其结果是:效率特别低,效果特别好。

不过,确实,为什么非得那么快把活儿干完?干完活儿不是也没什么事吗?或者急着干完活儿,是为了抓紧时间再干另一件活儿?为什么一生要这样过?话说他们干活虽然有条不紊慢慢来,却绝不怠工,所以每件事最终都会妥妥的。

在酒吧咖啡吧,同样不见手机,桌上也见不到,都在轻声聊天。带孩子的妈妈如果想喝咖啡,会毫不犹豫把婴儿放在婴儿车里,直接扔街牙路边,自己进咖啡屋享受。只要不怕孩子受寒,没有谁会抱走她的孩子。大人孩子都特别经冷,气温15度我穿两件秋衣还瑟瑟,当爹妈的推着婴儿车,车里的幼儿都穿单件小薄衣,还露着小肚皮,看得我心疼。可是夏天15-20度是他们一年中最享受的气温,有阳光的天气就更疯狂了,我还是长裙长袖凉意丝丝入扣,他们却纱笼小背心超短裙,也许寒冷阴郁的季节太漫长,春心早已蠢蠢欲动,恨不得什么都不穿只穿太阳这件衣裳。

以前听在丹麦待过几年的朋友说,丹麦太糟糕了,几乎没有白天,于是烙印很深,总以为丹麦整天暗无天日。经过一夏一冬,觉得上天是公平的。夏天晚上8点天还亮得不好意思做饭,更不好意思吃饭,只好出门散步;冬天早上8点天还暗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好吃了早餐去门看日出。两个季节相加相抵,谁也不辜负谁。

这是一个早早走向文明正道的国家,有些东西与我们的识见存在差异性,我们总会拿一只叫“文化差异”的替罪羊来宽谅自己的惰性和劣性,这条推卸自省必要性的简便归因,让我们自我蒙蔽了双眼。在日常的事理中,我希望从我所看到的,能反观到自己,照见美妙和不妙两面。

作者简介

● 子梵梅

诗人、作家。著有诗集《黑喜鹊》等四本,诗文图集《一个人的草木诗经》及随笔集《秘密的瓶子开着花》《看见与被看见》等。现旅居丹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