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材晋用”令人悲

 圆角望 2017-01-19

◎ 丁守卫

在湖南省境内的岳麓山东麓,有一座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据考证为世界最早采用导师制传道授业的高等学府,它就是位居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今天,几乎和书院一样出名的是书院大门上的一副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据说,其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所出,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两句话分别出自《左传》和《论语》。其大概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天下的英才大多出在楚国,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集聚的地方。

的确,只要稍微熟悉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自古楚地多才俊,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古往今来,曾经涌现过许多风流人物,英雄豪杰。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颇有些反讽意义的是,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楚材晋用”,意思是说,楚国的人才虽多,但大多流失到了晋国,为晋国所用,就像当今世界许多不发达国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最后大多如过江之鲫纷纷去了欧美发达国家。有才而不能自用,就像肥水流到了外人的田里,让人委实感到有许多的遗憾。

“楚材晋用”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晋国作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处于霸业辉煌的时期。特别是晋文公,对内改革吏治,奖励垦殖,整修兵制;对外尊奉周王,平定周室内乱,树立大国形象;特别是其惟才是举、任人以能的用人政策,给各种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极大地吸引了各国尤其是南方楚国的人才。而与此同时,可谓泾渭分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老牌大国的南方楚国,虽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由于楚国统治者长期耽于淫乐,“惑于郑声”,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任人唯奸,许多正直贤能的人不仅得不到重用,如屈原等有时反而遭受迫害,所以,“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由此导致了“楚才晋用”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是通过楚国大夫伍举与蔡国大夫声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揭示出楚才晋用这种现象的。说的是伍举和声子两家原本是世交,伍举的父亲楚国的伍参和声子的父亲蔡国太师子朝以前就是好朋友,伍举和声子更是总角之交。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王子牟当申邑长官后获罪逃亡。当时就有人造谣说:“申公的逃跑,是他女婿伍举通的风,报的信。”谣言一传出来,伍举不免有些害怕,就先逃到郑国,准备再逃到晋国。声子当时正好要出使到晋国去,他没想到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到了伍举。他乡遇故知,两人都很高兴,于是“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所谓“班”乃是“铺设”的意思,“荆”则是一种柔软的荆条,即仓促之间,把柔软的荆条铺在地上坐下,边吃边聊。因为这次谈话涉及到楚国人才为晋所用的事情,所以后人又把“楚材晋用”称为“班荆道故”。

为了能让自己的好朋友伍举昭雪,重回楚国,声子从晋国回到蔡国之后,又急忙赶到了楚国。获悉声子刚刚去过晋国,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同声子交谈时,便问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比谁更贤明些?”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但是它的大夫却很贤明,都是做卿的人才。就好像杞木、梓木、皮革一样,虽然原本出产于楚国,但却都流失到了晋国。虽然楚国有人才,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子木说:“难道晋国没有同族和姻亲当大夫吗?”声子回答说:“有当然有,可是不多,更多的是使用你们楚国的人才。”

楚国的人才怎么都喜欢跑到晋国去呢?身为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很是有些纳闷,就问声子其中原委。声子见子木问得诚恳,就直言不讳地说:“楚国内政腐败,不善用人,再加上‘今楚多淫刑’,所以,人才都跑到晋国去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声子就具体列举了几个“楚材晋用”的事例。声子说了这么几个“楚才”,即析公、雍子、子灵、贲皇,因为种种原因,这四个人最后都含悲饮恨地离开楚国,投奔了晋国,受到晋国重用,关键时刻为晋国献计,打败了楚国。

原来,楚庄王虽说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佼佼者,但在他即位之初,却很昏庸,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日夜为乐”,由此造成了一场大的国内动乱,以至楚庄王这样一位后来的春秋霸主,刚刚上台就当了一回人质。析公当时是楚庄王手下的一位大臣,很有才干,得不到重用不说,有人因为嫉妒,在楚庄王面前诬告他,楚庄王不辨是非,反而要治他的罪,析公很害怕,便仓皇出奔到晋国。

在楚国没有得到重视且受到迫害的析公,一到晋国就受到了重用。晋国人把他安置在晋侯的战车的后面,让他作为主要的谋士。析公感恩戴德,一心想要报效晋国,报复楚国。在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军慑于楚军的强大声势,本来计划退兵逃走,关键时刻,析公主动向晋侯献计说:“楚军轻佻,容易被震动。如果同时敲起许多鼓,发出非常强大的声音,在夜间向楚军发动袭击,楚军一定会受惊溃败。”晋侯听从了析公的计谋,趁着夜色,擂鼓而进,楚军果然中计,吓得连夜逃走了。当时楚国的同盟国中蔡、陈、郑、申、息等弱小国家,都是楚国北上争霸的依靠力量。楚军中计败退后,晋军乘胜进攻蔡国,袭击陈国,俘虏了陈国的国君。并在桑隧这个地方击败了申国和息国的军队。由于晋军大获全胜,兵临郑国,郑人大惧,一向是楚国盟国的郑国,从此倒向了晋国一边,由是奠定了晋国在中原长达100多年的霸主地位。

声子在与楚国令尹子木交谈时,最后提到的楚国的贲皇离楚奔晋,则是由于若敖之乱。在这次若敖之乱中,被子越杀死的为贾又名伯赢,贲皇因为是其亲族而受到株连,从而从楚国逃到了晋国。晋国把苗地封给了贲皇,让他成为晋国的主要谋士。公元前575年6月,晋厉公亲自督军南下与楚国争霸,两军相遇于郑地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在鄢陵之战中,贲皇两次为晋军出谋划策,使晋军接连打败了楚、郑、陈3国联军,不但俘获了楚国公子伐,还差点抓住楚共王。鄢陵之战后,晋国再次巩固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楚国在吴国的侵扰下日渐削弱,再没有北上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了。

如果说,上述的“楚才”并不是很有名气的话,那么,后来的楚国人伍子胥、范蠡、还有李斯,哪一个可都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然而,他们也都不为自己的国家所用,最后都离开了楚国!

至今,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传说。伍子胥(?~公元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其父伍奢乃楚国大夫。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乱伦,因为贪恋美色,将原本为太子建娶的媳妇秦妇据为己有,又听信少师费无忌奸计,把伍奢叫来,授意伍奢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执意不肯,楚平王就将伍奢一家杀死,只有子胥一人孤身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逃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好不容易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

在那些日子里,伍子胥没有一天不想着回国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一再请求下,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范蠡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始终不为楚国重用。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颠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访求名士,发现范蠡是个奇才,回国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他,封为大夫。后来,范蠡与文种共同襄助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含辛茹苦,终于帮助卧薪尝胆的勾践吞灭了吴国。

与伍子胥、范蠡比较起来,战国末期,楚国人李斯所建立的功勋显然更大,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不为楚王所用;秦王嬴政慧眼识珠,委以丞相大任,终致扫荡群雄,一统九州。

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人挪活,树挪死”?当年,许许多多的“楚才”含悲忍泪,离开了楚国,最后都功成名就,有些人还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一些忍辱负重“留”了下来的忠贞爱国之士,却惨遭迫害,不得善终:屈原辅佐怀王,志洁行廉,遭谗去职,投江自杀;吴起来到楚国,变法求新,一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最后竟遭乱箭车裂。

以楚国之大,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容不了人才?如果说,历史上的楚国是一个人才发源地,但却是一个人才伤心地,人才受难地,人才流失地,许多后来彪炳史册的“楚材”离开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一去不回头地走了,走时,义无反顾,甚至怀恨在心,不是想着有一天要去报答,而是念念不忘要来报复。……可以说,一部楚国兴亡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流失史,一部人才伤心史,一部人才血泪史!

时过境迁,今天,楚材晋用早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了,但类似楚材晋用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值得人们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