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从模仿到创作 ——漫谈我的诗歌写作

 瀞舒凝兰 2017-01-19

各位家人、各位朋友:


晚上好!
今天再次与大家相约“声之魅文艺百花园”,祝大家开心快乐,每天都有收获。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从模仿到创作,和朋友们谈谈我诗歌写作成长的过程,希望能对大家诗歌创作有所帮助。在学习开始前,先和大家互动一下,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这个词汇我们在上学期间几乎天天要用到,应该是很熟悉的,哪位朋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呢?
(听取互动时的语音)
我对学习是这样认识的:学与习是我们接受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本领技能的两个阶段。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家长对我们这样说:你看人家谁谁,好好向人家学学!要我们学的人,是我们的榜样,所谓“学”其实就是“模仿”;“习”呢?繁体的“習”,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从金文结构看这个字,其实它更接近象形,是小鸟展翅的样子,“习”本义就是小鸟展翅反复练习飞翔的样子。综合起来,我给学习的定义就是:从模仿到创作的一个过程。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与思要相互结合。模仿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有升华、有创造才真正地进入了学习。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也是在强调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这不是说模仿不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教我们入门的基础。凡学习,皆从模仿开始,不自觉地慢慢进入到创造阶段。孩子咿呀学语是这样,成人学习技术也是这样。换一个角度说,学侧重于观察,习侧重于领悟。书法从临摹开始,绘画从画静物发端,都是在强调模仿。
喜欢写作的人有三样不能少:适合自己的书籍、情投意合的朋友、充实丰富的生活。前面我们说,学习起源于模仿,要模仿就得找个范本,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学习者。
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写作并不好,考高中时,语文仅考了78分,将够及格。那时候生活困难,对于农村孩子,能读到的书也非常有限,我记得整个初中阶段,读过的课外书就有那么几本,一本《少年文艺》、一本《儿童文学》,还有一本是不知从哪里借来的《白话聊斋》,再有一本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选》。家里有一本《三国志》,因为看不懂,也就全然没有兴趣去读。
上了高中,可读的书多起来,因为离学校不远的火车站旁边有一个报刊亭,是它开阔了我的眼界。喜欢诗歌是从两本书开始的,一本是《现代新诗一百首》,另一本是语言学家王力的《诗词格律》,这两本书开启了我的诗歌写作之门,我从这两本诗中找到了模仿对象。
《现代新诗一百首》里的诗歌,至今我有许多还能背出,如《纸船》《死水》《再别康桥》《我是一条小河》《老马》《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匆匆》,也因此了解了冰心、闻一多、冯至、臧克家、田间、朱自清等作家。一边读着现代诗诗歌,也就产生了写的欲望,但这所谓的写,现在看来,是纯属模仿的。下面将我写作的第一首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春的讯息
 
原创  方天
 
漫步在小河堤
耳边荡起清脆的柳笛
哦,那边
一群孩子吹响了春的前奏曲
 
走下小河堤
踏着软绵绵的土地
呵,酣眠的大地
已被春的脚步惊起
河畔,春姑娘尽情地挥动画笔
一抹鹅黄,一笔淡绿
 
循着淙淙水声走去
船姑正用甜甜的歌声
回答着小河的问题
鱼儿抱着浪花游戏
白云蓝天都掉到镜子里
北迁的雁群又横上个“一”
阳关明媚和煦
抚摸着刚刚苏醒的大地
 
我尽情地吸着那清香的空气
呆呆的凝望天际
任春风撩起那美好的思绪
呵,春
染尽了大地
正将美好的未来孕育
 
草于86年3月17日,定于87年9月18日,北河中学
 
现在读这首当时看来是诗的东西,感觉有些索然无味。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并不严整的押韵,当时勉强可称做诗。好在在顺序安排与情感表达上在当时看略有可取之处,便在整理的时候把它留下来了。最初写东西,总是脱不了模仿的底子的。再看另外一首诗,也是这样:
 
蓝天·鸽子·我
 
明亮的太阳  粼粼的光
蔚蓝的天空  一朵轻云
飘近  飘近
依稀的鸽哨在响
那样矫健  自由  安祥
载着和平与安宁
流过我身边  向着天地交接的地方
 
凝望黛青的远山
我相想挪亚和橄榄枝
想起童年
故居的檐下  咕咕的鸽叫
蓝天下绿草坪  躺在温暖的光里
放鸽子
又是嘹亮的鸽哨
87.10.27
 
这都是读过《现代新诗一百首》后模仿着写的。下面这组《片羽集》是模仿着冰心《繁星》里的句子写的。
 
片羽集
 
蜡烛:只会用泪光消磨自己的生命
脑: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世界上最卑劣的东西
87.6.6
老师:如车轮重复着过去
但却每次都有一个新的里程
87.12.4
孩子:我童年的影子
小鸟:大自然最美的音符
87.12.6
流星:即便放出最后一点光
还是被人误解
88.1.22
夕阳:放出全部光和热
流尽最后一滴血
88.2.20
泪:  打折弱者的翅膀
开启强者的理想之光
88.5.18
秋:  收获了
不要忘记播种
88.8.12
羽毛:在孔雀的身上成为迷人的彩服
在麻雀的身上成了污浊的饰衣
88.12.14
高中时我读过的刊物有三十多种,在诗歌上于我产生影响深的刊物有三种《诗刊》《星星诗刊》《诗神》。对于《诗刊》里的诗,总是看不懂,它是国家级的刊物,当时需要仰视。有时也翻出当年订阅过的诗刊继续读,当时读不懂的,现在也依然读不懂,可能是我太缺乏悟性吧。感觉比较适合我读的是《星星诗刊》,里面的诗多数适合初学者读,这是原来的认识。
另外一本是河北的《诗神》,好像现在这刊物已经不存在了。另外在《人民文学》上也读过些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接触更多的是朦胧诗与新生代诗,在那里系统地学会了象征手法。这个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席慕蓉与汪国真。其实也就是席慕蓉的《七里香》与汪国真的《年轻的心》两本诗集产生了影响。在这一阶段感觉自己还是在模仿,但模仿的不是那么生涩了。再举几首诗:
 
镜子
 
让人相信的
不是真实的自己
往往以一种错觉
掩饰真实的内容
总也照不见
人的心灵
90.1.6
 
微笑
 
一回眸
在你的眼角
注满一湖秋水
秋波荡漾的涟漪
让我回味了很久
90.1.9
 
回答
 
风在空中游弋
寻找丢失的魂灵
人重回梦境
寻找丧尽的真诚
 
造谣者如上帝创造低贱的下等人
随意捏一把泥土抛向天空
许多圣徒呈领圣命
许多荒诞开始流行
 
我来到这个世界
为迎接许多新鲜的幻梦
没想到在梦失落的彼岸
丢掉了带来的真诚
 
我不相信蓝天能够被云破坏
我不愿意给那些人准备罪证
我不希望心灵在旷野上久久徘徊
我不预备早早的踏上归程
 
如果风注定要诋毁一切
就让不幸与希望一起诞生
如果雨能够涤尽蒙尘
我相信雨后一定上美丽的晴空
 
醒醒吧
——沉寂的心灵
有人在呼唤
我听到了隐隐传来的回声
 
90.12.17
 
 
 
只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
泪水已注满双眼
就这么彼此无奈的凝视
把深情埋在心间
远山空旷而恬淡
流云寂寞而庄严
我多么想让时光把你我
融入这庄严而肃穆的山川
时光却只留给我
无奈与感叹
哦  亲爱的朋友
不要流泪
想我的时候你会看见
在异域的土地上
升起一抹熟识的炊烟
1992.5.6
 
以上这几首诗,依然有模仿的痕迹,但开始融入自己的思索、思想、情感。它是生活中真实情境的再现。同时在诗的形式上,也开始注意诗歌的音韵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用起来比较自然了。特别是《回答》与《别》这两首诗,注意到了自然的押韵,在情感的表达上,开始注重真实的抒情,诗的厚重感也开始增加。
以上侧重从“适合自己的书籍”这一方面来讲。下面再谈谈朋友对我们写作的影响,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成为你真正朋友的人,也一定可以做你的老师。生活中我们经历交往的许多人,对自己来说是老师也是朋友,是朋友也是老师,往往亦师亦友。
诗歌爱好的这三十年,有过几位朋友不得不提,他们是我文学之路上的灯塔。开启我文学之门的第一位老师是郭建军老师,小学里他第一次带们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他的范文我至今还记得。对我产生影响的第二个人是谢文秀老师,初中读过的仅有的几本课外书中,一本《少年文艺》、一本《儿童文学》便是她送给我的。另外的两位中学语文老师梁顺和他的夫人黄满芹,在我高中时曾经给过我多次指导。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高中时的杜润田校长,他没有真正任过我们语文课,他的课是每周六下午的义务讲解,他有很深的古文造诣,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说到朋友,为什么要提到这几位老师呢,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就是朋友,值得让人从心底去尊敬。
在朋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三个人,高中同学胡学兰、杨立武,还有后来从网络上认识的一位朋友。对文学的喜欢,会拉近我们的情感。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和朋友在一起交流,往往会激发我们的灵感,相同的阅读兴趣,会对彼此产生激励,相同的经历,会在彼此心理上产生共鸣。在几位朋友的交往中,相互鼓励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我积累的2600多首诗中,有近半数是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灵感完成的。
今天卓然姐姐为我们搭建的“声之魅文艺百花园”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在我们这个群里,有许多朋友的作品值得大家学习。与朋友交往最重要的是有个平和的心态,不要惧怕后来者居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习惯于做学生。长江后浪催前浪,当朋友超越我们,我们有的不应该是嫉妒,应该是学习与祝福。无论我们师承何人,我们都要懂得对朋友,对老师的尊重,人最怕的是骄傲。傲气当头,是朋友交往中的大忌。
在文学上与朋友交往,相互之间免不了借鉴,我们要客观的看这个问题。把朋友的作品窃为己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当然要反对。但换个角度想,当我们的作品有人剽窃,也说明我们从某种角度上得到了认可,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从模仿开始,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我们更提倡相互交流探讨。
百花齐放是件好事,百家争鸣也是件好事,但争鸣不是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诋毁他人。争鸣的目的还是广交文友,相互借鉴。谁在平时有什么感想了,感觉有价值,可以出个同题,这样可以更便捷的交互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以上略就谈了交友方面的一些事情。下面简要的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获得充实丰富的生活。
说到底,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写作的源泉。诗的深度与广度与我们的生活阅历与生活圈子有关。没有真正见到山的人,对于山的感受,想象再丰富,也难免流于空泛。只有真正见到山了,见到不同形貌的山了,我们对山的理解才会深刻而富有韵味。对于生活也是这样。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道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强说愁便是假的生活感悟,初学写作时常会不自觉的出现这样的错误。生活得久了,真实体悟多了,也就没有闲情去假抒情了。
常言说,悲愤出诗人,生活在顺逆中的人,写诗似乎要难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写诗呢?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便会成文成诗。这倒不是说要我们放弃好好的生活,而是提示我们关注生活。诗人与常人在生活中没有什么不同,但诗人要有灵敏的触角,有昆虫一样的复眼,能将生活放大,然后复原。
一个小的触点,放在常人眼里,转瞬就什么也没有了,但诗人将其敏锐地捕捉到了,在慢慢地品味,细细的咀嚼中,诗人发现了生活的情趣与理趣,将稍纵即逝的灵感化成了情境,化成了思想。这便是诗。生活中处处是诗,就看谁能捕捉到它。我的写作理念,不刻意把诗歌拉长,保持灵感的原样,生活的原样,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耐人寻味。
今天讲得有点哆嗦,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最后还想就前厅面的问题补充一下。在写作中交到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对我们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做一件事的耐力很有限,若朋友间相互鼓励,加上自己的坚持,要做得事才能更长久。最后祝大家愉快。我中期与近期的作品没有举例,下来我选几首发到群里,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期交流的内容是诗品与人品。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各位大家的陪伴。祝大家周末愉快。


各位家人、各位朋友:


晚上好!
今天再次与大家相约“声之魅文艺百花园”,祝大家开心快乐,每天都有收获。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从模仿到创作,和朋友们谈谈我诗歌写作成长的过程,希望能对大家诗歌创作有所帮助。在学习开始前,先和大家互动一下,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这个词汇我们在上学期间几乎天天要用到,应该是很熟悉的,哪位朋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呢?
(听取互动时的语音)
我对学习是这样认识的:学与习是我们接受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本领技能的两个阶段。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家长对我们这样说:你看人家谁谁,好好向人家学学!要我们学的人,是我们的榜样,所谓“学”其实就是“模仿”;“习”呢?繁体的“習”,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从金文结构看这个字,其实它更接近象形,是小鸟展翅的样子,“习”本义就是小鸟展翅反复练习飞翔的样子。综合起来,我给学习的定义就是:从模仿到创作的一个过程。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与思要相互结合。模仿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有升华、有创造才真正地进入了学习。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也是在强调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这不是说模仿不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教我们入门的基础。凡学习,皆从模仿开始,不自觉地慢慢进入到创造阶段。孩子咿呀学语是这样,成人学习技术也是这样。换一个角度说,学侧重于观察,习侧重于领悟。书法从临摹开始,绘画从画静物发端,都是在强调模仿。
喜欢写作的人有三样不能少:适合自己的书籍、情投意合的朋友、充实丰富的生活。前面我们说,学习起源于模仿,要模仿就得找个范本,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学习者。
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写作并不好,考高中时,语文仅考了78分,将够及格。那时候生活困难,对于农村孩子,能读到的书也非常有限,我记得整个初中阶段,读过的课外书就有那么几本,一本《少年文艺》、一本《儿童文学》,还有一本是不知从哪里借来的《白话聊斋》,再有一本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选》。家里有一本《三国志》,因为看不懂,也就全然没有兴趣去读。
上了高中,可读的书多起来,因为离学校不远的火车站旁边有一个报刊亭,是它开阔了我的眼界。喜欢诗歌是从两本书开始的,一本是《现代新诗一百首》,另一本是语言学家王力的《诗词格律》,这两本书开启了我的诗歌写作之门,我从这两本诗中找到了模仿对象。
《现代新诗一百首》里的诗歌,至今我有许多还能背出,如《纸船》《死水》《再别康桥》《我是一条小河》《老马》《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匆匆》,也因此了解了冰心、闻一多、冯至、臧克家、田间、朱自清等作家。一边读着现代诗诗歌,也就产生了写的欲望,但这所谓的写,现在看来,是纯属模仿的。下面将我写作的第一首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春的讯息
 
原创  方天
 
漫步在小河堤
耳边荡起清脆的柳笛
哦,那边
一群孩子吹响了春的前奏曲
 
走下小河堤
踏着软绵绵的土地
呵,酣眠的大地
已被春的脚步惊起
河畔,春姑娘尽情地挥动画笔
一抹鹅黄,一笔淡绿
 
循着淙淙水声走去
船姑正用甜甜的歌声
回答着小河的问题
鱼儿抱着浪花游戏
白云蓝天都掉到镜子里
北迁的雁群又横上个“一”
阳关明媚和煦
抚摸着刚刚苏醒的大地
 
我尽情地吸着那清香的空气
呆呆的凝望天际
任春风撩起那美好的思绪
呵,春
染尽了大地
正将美好的未来孕育
 
草于86年3月17日,定于87年9月18日,北河中学
 
现在读这首当时看来是诗的东西,感觉有些索然无味。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并不严整的押韵,当时勉强可称做诗。好在在顺序安排与情感表达上在当时看略有可取之处,便在整理的时候把它留下来了。最初写东西,总是脱不了模仿的底子的。再看另外一首诗,也是这样:
 
蓝天·鸽子·我
 
明亮的太阳  粼粼的光
蔚蓝的天空  一朵轻云
飘近  飘近
依稀的鸽哨在响
那样矫健  自由  安祥
载着和平与安宁
流过我身边  向着天地交接的地方
 
凝望黛青的远山
我相想挪亚和橄榄枝
想起童年
故居的檐下  咕咕的鸽叫
蓝天下绿草坪  躺在温暖的光里
放鸽子
又是嘹亮的鸽哨
87.10.27
 
这都是读过《现代新诗一百首》后模仿着写的。下面这组《片羽集》是模仿着冰心《繁星》里的句子写的。
 
片羽集
 
蜡烛:只会用泪光消磨自己的生命
脑: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世界上最卑劣的东西
87.6.6
老师:如车轮重复着过去
但却每次都有一个新的里程
87.12.4
孩子:我童年的影子
小鸟:大自然最美的音符
87.12.6
流星:即便放出最后一点光
还是被人误解
88.1.22
夕阳:放出全部光和热
流尽最后一滴血
88.2.20
泪:  打折弱者的翅膀
开启强者的理想之光
88.5.18
秋:  收获了
不要忘记播种
88.8.12
羽毛:在孔雀的身上成为迷人的彩服
在麻雀的身上成了污浊的饰衣
88.12.14
高中时我读过的刊物有三十多种,在诗歌上于我产生影响深的刊物有三种《诗刊》《星星诗刊》《诗神》。对于《诗刊》里的诗,总是看不懂,它是国家级的刊物,当时需要仰视。有时也翻出当年订阅过的诗刊继续读,当时读不懂的,现在也依然读不懂,可能是我太缺乏悟性吧。感觉比较适合我读的是《星星诗刊》,里面的诗多数适合初学者读,这是原来的认识。
另外一本是河北的《诗神》,好像现在这刊物已经不存在了。另外在《人民文学》上也读过些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接触更多的是朦胧诗与新生代诗,在那里系统地学会了象征手法。这个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席慕蓉与汪国真。其实也就是席慕蓉的《七里香》与汪国真的《年轻的心》两本诗集产生了影响。在这一阶段感觉自己还是在模仿,但模仿的不是那么生涩了。再举几首诗:
 
镜子
 
让人相信的
不是真实的自己
往往以一种错觉
掩饰真实的内容
总也照不见
人的心灵
90.1.6
 
微笑
 
一回眸
在你的眼角
注满一湖秋水
秋波荡漾的涟漪
让我回味了很久
90.1.9
 
回答
 
风在空中游弋
寻找丢失的魂灵
人重回梦境
寻找丧尽的真诚
 
造谣者如上帝创造低贱的下等人
随意捏一把泥土抛向天空
许多圣徒呈领圣命
许多荒诞开始流行
 
我来到这个世界
为迎接许多新鲜的幻梦
没想到在梦失落的彼岸
丢掉了带来的真诚
 
我不相信蓝天能够被云破坏
我不愿意给那些人准备罪证
我不希望心灵在旷野上久久徘徊
我不预备早早的踏上归程
 
如果风注定要诋毁一切
就让不幸与希望一起诞生
如果雨能够涤尽蒙尘
我相信雨后一定上美丽的晴空
 
醒醒吧
——沉寂的心灵
有人在呼唤
我听到了隐隐传来的回声
 
90.12.17
 
 
 
只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
泪水已注满双眼
就这么彼此无奈的凝视
把深情埋在心间
远山空旷而恬淡
流云寂寞而庄严
我多么想让时光把你我
融入这庄严而肃穆的山川
时光却只留给我
无奈与感叹
哦  亲爱的朋友
不要流泪
想我的时候你会看见
在异域的土地上
升起一抹熟识的炊烟
1992.5.6
 
以上这几首诗,依然有模仿的痕迹,但开始融入自己的思索、思想、情感。它是生活中真实情境的再现。同时在诗的形式上,也开始注意诗歌的音韵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用起来比较自然了。特别是《回答》与《别》这两首诗,注意到了自然的押韵,在情感的表达上,开始注重真实的抒情,诗的厚重感也开始增加。
以上侧重从“适合自己的书籍”这一方面来讲。下面再谈谈朋友对我们写作的影响,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成为你真正朋友的人,也一定可以做你的老师。生活中我们经历交往的许多人,对自己来说是老师也是朋友,是朋友也是老师,往往亦师亦友。
诗歌爱好的这三十年,有过几位朋友不得不提,他们是我文学之路上的灯塔。开启我文学之门的第一位老师是郭建军老师,小学里他第一次带们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他的范文我至今还记得。对我产生影响的第二个人是谢文秀老师,初中读过的仅有的几本课外书中,一本《少年文艺》、一本《儿童文学》便是她送给我的。另外的两位中学语文老师梁顺和他的夫人黄满芹,在我高中时曾经给过我多次指导。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高中时的杜润田校长,他没有真正任过我们语文课,他的课是每周六下午的义务讲解,他有很深的古文造诣,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说到朋友,为什么要提到这几位老师呢,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就是朋友,值得让人从心底去尊敬。
在朋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三个人,高中同学胡学兰、杨立武,还有后来从网络上认识的一位朋友。对文学的喜欢,会拉近我们的情感。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和朋友在一起交流,往往会激发我们的灵感,相同的阅读兴趣,会对彼此产生激励,相同的经历,会在彼此心理上产生共鸣。在几位朋友的交往中,相互鼓励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我积累的2600多首诗中,有近半数是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灵感完成的。
今天卓然姐姐为我们搭建的“声之魅文艺百花园”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在我们这个群里,有许多朋友的作品值得大家学习。与朋友交往最重要的是有个平和的心态,不要惧怕后来者居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习惯于做学生。长江后浪催前浪,当朋友超越我们,我们有的不应该是嫉妒,应该是学习与祝福。无论我们师承何人,我们都要懂得对朋友,对老师的尊重,人最怕的是骄傲。傲气当头,是朋友交往中的大忌。
在文学上与朋友交往,相互之间免不了借鉴,我们要客观的看这个问题。把朋友的作品窃为己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当然要反对。但换个角度想,当我们的作品有人剽窃,也说明我们从某种角度上得到了认可,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从模仿开始,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我们更提倡相互交流探讨。
百花齐放是件好事,百家争鸣也是件好事,但争鸣不是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诋毁他人。争鸣的目的还是广交文友,相互借鉴。谁在平时有什么感想了,感觉有价值,可以出个同题,这样可以更便捷的交互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以上略就谈了交友方面的一些事情。下面简要的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获得充实丰富的生活。
说到底,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写作的源泉。诗的深度与广度与我们的生活阅历与生活圈子有关。没有真正见到山的人,对于山的感受,想象再丰富,也难免流于空泛。只有真正见到山了,见到不同形貌的山了,我们对山的理解才会深刻而富有韵味。对于生活也是这样。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道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强说愁便是假的生活感悟,初学写作时常会不自觉的出现这样的错误。生活得久了,真实体悟多了,也就没有闲情去假抒情了。
常言说,悲愤出诗人,生活在顺逆中的人,写诗似乎要难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写诗呢?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便会成文成诗。这倒不是说要我们放弃好好的生活,而是提示我们关注生活。诗人与常人在生活中没有什么不同,但诗人要有灵敏的触角,有昆虫一样的复眼,能将生活放大,然后复原。
一个小的触点,放在常人眼里,转瞬就什么也没有了,但诗人将其敏锐地捕捉到了,在慢慢地品味,细细的咀嚼中,诗人发现了生活的情趣与理趣,将稍纵即逝的灵感化成了情境,化成了思想。这便是诗。生活中处处是诗,就看谁能捕捉到它。我的写作理念,不刻意把诗歌拉长,保持灵感的原样,生活的原样,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耐人寻味。
今天讲得有点哆嗦,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最后还想就前厅面的问题补充一下。在写作中交到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对我们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做一件事的耐力很有限,若朋友间相互鼓励,加上自己的坚持,要做得事才能更长久。最后祝大家愉快。我中期与近期的作品没有举例,下来我选几首发到群里,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期交流的内容是诗品与人品。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各位大家的陪伴。祝大家周末愉快。





喜欢可以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