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设计思考

 美文云中飞 2017-01-19


Literature Spot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色教学板块,贯穿模块1至模块8各册教材,取材于英美文学经典,提供作者、作品的背景介绍并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必修5模块的Literature Spot板块取材于英国骑士诗歌名篇“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讲述了亚瑟王的侄儿高文爵士勇敢应对绿衣骑士的挑战,展现了骑士精神中的“诚信”与“荣誉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下是三位教师基于本课设计的教学案例。三节课话题相同,但课型定位、设计思路呈现了各自的特点,对教师利用教材开展文学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5模块

Literature Spot——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第一节课

专题型探究性学习课,分课前准备性阅读(如阅读语篇,观赏和语篇相关的影片),课中处理文本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课后延伸探究(如布置任务,请学生课后搜集关于中国武侠侠士和西方骑士的相关材料)。课上每个学生有一份学案。教学分三大环节:Brainstorming环节,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请学生头脑风暴,并写出可形容骑士的词汇或表达,选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内容;Analysing环节,教师引导各小组阅读语篇,用词语概括两个骑士的品格,并说明其理由,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辩;Producing环节,教师引发学生思考Sir Gawain返回亚瑟王宫廷后的心境,并组织读后续写活动。


第二节课

文学阅读活动课。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先细读课文,课堂采用RISE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导入、阅读、探究、分享、表达五个环节:其中,Read to understand环节引导学生读后找出Time-line和Story-line;Inquire in Sir Gawain环节,指导学生根据文本解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Share opinions环节,要求学生思考问题Is Sir Gawain a worthy knight or not? Why or why not?并发表个人看法;Write to express环节,用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在课堂写相关报告。文学阅读活动课不在课上阅读课文,而是探究作品内容;不传授语言知识,而要用语言做事;不训练阅读技能,而是要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兴趣。


第三节课

文学阅读欣赏课,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一是Reading and listening环节,个体听、读故事前三段后预测后面的内容,然后默读其余部分并完成9个句子排序,根据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人物关系;二是Exploring and appreciating环节,教师呈现3个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读课文相关部分,深层理解和发现故事内涵;三是Sharing and expressing环节,根据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for Gawain to wear the belt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Give your reasons.,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在班级内分享各组观点。文学阅读欣赏课近似于常态阅读课,课堂上学生现场细读课文、探究思考、个体表达、群体分享,这种课动静结合、输入输出一气呵成。


以上阅读教学设计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欣赏性、思辨性和拓展性等教育教学功能,对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课堂结构和操作要领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意义。三节课各具特色、令人回味:第一节探究性学习课,学生广泛接触骑士的故事,深入思考骑士精神的内涵,并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把文学与文化相结合,提高了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第二节阅读活动课突出活化文学知识、活络语言思维,让学生动身、动情、动脑,诱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旨在产生可持续阅读的动力源;第三节阅读欣赏课,训练学生持续默读能力,细读理解课文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并在深层思考和探究中感受文本的词美、声美、意美、形美,并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

文学阅读教学需要把握导读、默读、解读三个环节导读环节是蓄力,教师布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目标,提示阅读方法,介绍作品背景,明确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默读环节是发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进行持续默读,通过个体独立阅读理解文本,捕捉作品的人物、事件、情节等线索。解读环节是给力,解读作品必须考虑文本边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解读的途径是对话,如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之间对话、学生与自身对话;对话是一种思维运动,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文本意图、建构文本意义,提升阅读理解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文学阅读的对话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对话中教师断不可先入为主,或越俎代庖,如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学生,让他们顺着规定的路线行走。这种做法无异于用教师头脑替代学生头脑,不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失去了教学动态生成的时机。教师应当善于启发,提出原始问题或探究性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对话过程中进行追问、考问,引出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倾听、交流、分享和论争,体现文学阅读“学思结合”的应有之义。


感谢石狮市第一中学黄瑞贤、厦门外国语学校龚虹玲、泉州五中郭贝三位老师提供课例。


作者:黄远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