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把家庭变成学校

 昵称32963897 2017-01-19
华晋2017-01-19阅读原文

关注青少年成长,关注华晋

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不少孩子表达过这样的一些感受:

放学回家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作业写完了没?赶紧写作业去!

也或者作业完成后,家长又开始布置各种课外任务,让孩子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甚至有少数孩子除了上学之外,一直处于各种补课、作业之下忙碌的状态,在家甚至连休息半小时的时间都很难得。

在这样的情景下,家长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已经将家庭变成了另一个学校,甚至比学校更加忙碌,学校里还有各种副科,还有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间,而家里有的就只有学习、作业。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体会过这种感觉没有,如果家庭变成如学校一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真的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时,我们可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对家没有感情,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为什么不少孩子对待他人比对待家里人要更好,甚至有些孩子会冒出离家出走的念头了,……

相当数量的家长将孩子考上好大学作为教育成功的目标,而我认为这是对教育的曲解。爱默生就曾说过两件事让他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教育如果单纯以学知识和提高学历为目标的话,则最终就可能培养了以才做恶和欺世盗名的流氓,这种情况下,被教育者也是受害者。

什么家庭会变成这样,我们应该将家庭变成什么样的场所呢?

浮躁和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处于这样社会下的我们难免受其影响,有时我们没有分清楚边界,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就将这样的浮躁和焦虑毫无处理的转移到了孩子那里,孩子成了我们浮躁和焦虑传导链中的下一环节,除了免疫能力弱之外,在家长的强势和权力之下,孩子是没有说不的权利的。

当孩子无法直接反对高压的家长时,他就会用另一些形式来反抗,甚至用心理疾病来表达抗争。

比如他们会避免与家长深入交流,因为所说的话都会被家长用来引导他们到学习或家长认为的目标上去;

他们会变得听话、或者很逆反、或者对一切都无所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将自己保护起来;

是否被很好的积极关注。他们也可能会渴望被关注,或者避免被关注。因为他们的内心其实是缺少被关注的,但是某些方面却又是被过度关注的,因此孩子很可能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只能通过自己本能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这里会另起一篇文章深入探讨);

他们还可能会寻求建立家庭之外的另外的一些关系作为他最在意的“核心关系”。家长可能会很难理解这一点,怎么孩子对“外人”那么重视,而对于家长却那么无视!

至于说心理异常,则是另外的一些副产品了。焦虑、强迫、抑郁、甚至“空心人”等都往往与家庭教育错位有关。

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定位和实施?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分工。我曾经这样定位过家校关系:家庭是基础,重于学校,但是学校可以帮助指导家庭,毕竟老师是专业从事教育,有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并且拥有话语权,而大多数家长也需要得到指导。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在家庭中完成,而学校负责配合,双方联手一起实施教育。

这样的定位之下,家庭是需要承担起教育的主导权的,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不断学习,不断的与专业的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不断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

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之下,才有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同时因为夫妻关系的能量场大于亲子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能量场,所以所有关系中夫妻关系最重要。

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是弱小的,是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支持的,而家庭支持系统是所有支持系统的核心,也是最可控的。在这支持系统中接纳是首要的,在家庭中,孩子可以充分的分享自己的成长与收获;家更是一个休整的场所,重新积聚能量的地方,他们可以宣泄自己受到的委屈、吐槽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甚至他们无路可退时可以退缩到这里,而我们家长需要接纳他们的这些感受,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感受或判断强加在他们身上。

这里说一个事例。厌学,是为数不少孩子都遇到过的困扰,当状况出现时,其实最困扰的是孩子,他不愿意去学校这件事,已经非常困扰他了,而处理不当的家长不是去体会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觉得不去上学这件事非常困扰家长,所以家长的目标成了将孩子搞定去学校,而不是去体会和接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更不去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如何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岂不知,不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去帮他处理被困扰的心态、不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单纯的把孩子重新赶回到学校,只会让他的心理问题扩大,甚至变得难以解决。

好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对于我们每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思维习惯的形成与家长自身的思维习惯,对待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些言传身教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单纯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

比如批判思维。当孩子抱怨一些人或事,尤其是一些权威者时,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要……,那就容易造成一种困扰,孩子的想法对他而言是最真实的,哪怕它确实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的是接纳并试着理解他们这些想法,让孩子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至于说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则不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其他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样处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孩子敢于去怀疑或质疑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敢于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更加容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容易造成负面情绪的积压。

爱并爱到孩子。前面提到,孩子在家庭中没能得到良好的积极关注时,往往会在外寻求一定的核心关系来取代家庭关系,这是我们没能爱到孩子的一个体现。爱孩子不是我们说说,或者通过我们单方面的付出就可以达到的,我们要考虑我们给出的爱,孩子是否需要,他们是否感受到,并且能够接受下来,这才可能会爱到了孩子。

在这里,努力的去理解孩子,通过行动而非说教,试着帮助孩子而不是改变孩子等方法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爱到孩子这样目标的有效手段。爱到孩子时,双方都会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即家长和孩子对于对方都很重视,也会习惯性有需求,有依赖。

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有些家长的口头禅是:你只管学习,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在这样的方式下,有些孩子就变得没有兴趣做家务,也没有了生活自理能力。当孩子离生活越来越远时,他对于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理解会越来越虚,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容易脱节。

当然,家庭教育能带做的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它所涉及到的面太宽了,有相当多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和重视。同样,学校教育也非常的重要,但如何协调家校关系,本质上也取决于家长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处理。

庭不应该变成体制外的又一体制,我们要将这里变成属于孩子自己的自留地,让家成为孩子最值得依赖,最为放松的场所。家要成为培养有信仰有追求而又善于求知好学的人最初开始的地方。

(这篇文章受朋友吴金文启发,在这里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