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砚 的 别 名 22 例 宝泓 砚台的别名。宋 黄庭坚《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抚摩宝泓置道山,郁郁秀气似舅眉宇间。”史容 注:“宝泓谓陶泓也。”按,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携提寒泉泓”。史容 注:“退之《毛颖传》谓砚为陶泓。” 凤咮 砚石名。宋 苏轼《凤咮砚铭》序:“北苑龙焙山,如翔凤饮下之状。当其咮,有石苍黑,致如玉。熙宁中,太原王颐以为砚。余名之曰凤咮。”明 高明《琵琶记·孝妇题真》:“凤咮马肝,和那鸜鹆眼,无非奇巧。” 寒泓 指砚台。唐 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半掬春泉澄浅清,洞天彻底寒泓泓。”宋 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黑白月 圆形似月的砚池,隔分为磨墨与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明,故称。宋 苏轼《龙尾石月砚铭》:“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运墨者旁死魄。” 火捺 亦作“火捺纹”。广东端溪砚石的一种纹理,称“火捺纹”。因亦以为品种名。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端石》:“﹝端石﹞凡十余种,其火捺以紫气奔而回礴,又如血晕散开,有若云雾之气,或小而圆轮若金钱者。”清 钮琇《觚賸·石言》:“峡石矿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坟’,其石质黯黝不鲜佳者,亦有火捺纹、蕉叶白。” 即墨侯 砚的别名。唐 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诏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宋 王迈《除夜洗砚》:“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离乡侯 砚的拟人称谓。说石一旦做成砚,便具有了文具价值,必将离开石乡而远销各地。唐 冯挚《云仙杂记·砚封九锡》:“稷又为砚封九锡:拜离乡侯,使持节即墨军,事长史,兼铁面尚书。” 龙尾 砚名。亦泛指砚。宋 苏轼《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清 钱谦益《赠砚》:“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清 蒋士铨《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罗文 砚的代称。宋 苏轼《万石君罗文传》:“中书舍人罗文,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世世勿绝。”后以“罗文”为砚的代称。 墨池 洗笔砚的池子。以代砚。唐 裴说《怀素台歌》:“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迹在。”宋 曾巩《墨池记》:“﹝临川﹞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宋 范正敏《遯斋闲览·墨地皮棚》:“王僧彦父名师古,常自呼砚为墨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墨海 指大砚;大墨盆。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一》:“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 程俱《谢人惠砚》:“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清 翟灏《通俗编·器用》:“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润色先生 砚的别称。宋 陶谷《清异录·藏锋都尉》:“涛请走笔作《四友赞》,其略曰‘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石泓 砚的别称。宋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石君 砚的拟人称谓。清 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上》:“池得意疾书之时,而水丞腹坚,石君面皱,能无兴阻。” 石田 指石砚。清 钮琇《觚賸·石言》:“石户之封可守,石田之获不虚;传子孙而无累,贻朋友而欣愉。”清 方文《病中寄邓柬之》:“药裹但随庭草积,学徒应共石田荒。” 石友 指砚。宋 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 范成大《复以蟾砚归龚养正》:“梦里何人歌式微,觉来石友在书帏。”清 曹寅《竹村惠砚》:“邸舍余闲困墨逋,平生石友慰操觚。” 石虚中 砚的拟人称谓。以其中空,故称。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 辞赋》:“石虚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人也。隐遁不仕,因采访遇之端阳,拜即墨侯。” 陶泓 陶制之砚。砚中有蓄水处,故称。唐 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陶泓寡务,紬素多闲。”唐 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按,毛颖指笔,陈玄指墨,陶泓指砚,褚先生指纸,皆为拟托人名。金 庞铸《冬夜直宿省中》:“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砚池 凹形的砚。亦指砚端贮水处。唐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緑色端砚,甚有神采。”清 王端履《绝句》:“风雪连朝睡起迟,砚池冰满罢吟诗。” 砚台 磨墨的文具。唐 皮日休 张贲 等《药名联句》:“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元 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砚田 即砚台。宋 唐庚《次泊头》:“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清 戴名世《砚庄记》:“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元 王冕《庚辰元旦》:“试题春帖纪新年,霭霭青云起砚田。” 砚瓦 亦作“瓦砚”。旧常取古宫殿之瓦为砚,故名。后为砚的通称。宋 高翥《静对》:“安排瓦砚临章草,收拾瓮瓶插郑花。”宋 梅尧臣《送建州通判沈太博》:“宜饮沆瀣采木栏,更留瓦砚赠我看。”元 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 |
|
来自: WENxinHANmo > 《别名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