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以来,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青龙镇正是顺应了海上贸易的时代潮流而繁盛起来。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2010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遗址进行了3次发掘及多次调查与勘探,逐步揭开这个已湮没的繁华贸易港口的神秘面纱。 近年青龙镇遗址在40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全面的分类、统计工作还在进行中,本文选取了1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瓷器做了初步的统计,以起管窥之用。 从出土瓷器产地与窑口来看,出土最多的是福建瓷器,占比63%;其次是浙江,占比21%;江西占5%,湖南占1%;未定窑口占10%,主要是一些韩瓶,产地难以确定。 从上至下: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唐代邢窑白釉玉璧底碗、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北宋越窑青釉刻划花碗 来自福建的瓷器,以闽江流域的产品为大宗,其中以闽清窑、珠光青瓷、建窑、东张窑、浦口窑、遇林亭窑、怀安窑等窑口为主。青龙镇出土的福建瓷器,多来自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的窑口,通过水路运输,较为便利。尤其是两宋之际,福建窑口的产品数量非常多,占到出土品的一半左右,是目前发现福建瓷器在外地出土最多的港口之一。这表明在该时期,青龙镇是闽瓷北运,行销高丽、日本等地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增加了传统贸易航线的认识。 韩国泰安马岛出水的福建瓷器 青龙镇出土的浙江瓷器中,唐代以德清窑、越窑为主,宋代则为越窑与龙泉窑。在2012年度通波塘西岸的Gf发掘区发现了大量唐代德清窑产品,是目前浙江以外发现最大的地区。 德清窑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窑址沿东苕溪两岸分布,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德清窑是中国陶瓷业的起源地之一,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南朝时以烧造黑釉器而闻名,达到瓷业发展的高峰。唐代仿烧越窑器,质量较粗。青龙镇遗址发现大量唐代德清窑瓷器,主要器形有碗、罐、盆等,大部分都没有使用痕迹,为窑址以外最大量的发现。德清窑产品沿东苕溪顺流而下到太湖,然后沿太湖到吴淞江,沿吴淞江顺流到青龙镇,小部分供本地消费,大部分再转运到其他地方,是一条最便捷的通道。目前在海外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瓷器,即是东晋的德清窑的黑釉瓷器,其运输线路也可能是通过吴淞江运到海外的。 长沙窑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瓷窑。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产品以青釉为主,盛行釉下彩绘,主要有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彩、褐绿彩。其釉下彩绘工艺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出土于东南亚、日本、朝鲜半岛、西亚等广阔的地域。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长沙窑瓷器,大部分器形与纹饰在窑址都能找到相同的产品。其中的一件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瓣纹碗,敞口,圆唇,弧腹,圈足。碗身施青黄釉,有细微的开片,外底露胎。碗内施褐彩和绿彩,构成花卉图案。其中褐彩为氧化铁彩,绿彩的呈色剂是氧化铜。这种构图具有鲜明的域外色彩,在长沙窑窑址有少量出土,但主要销往海外市场。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中,有不少类似纹饰的碗。 印尼“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碗 综上可见,青龙镇出土的瓷器基本都是南方瓷器,唐代以浙江、湖南产品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浙江、江西产品为主。青龙镇作为一个港口重镇,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地理位置独特。又因其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产品运到青龙镇后,除了本地少量的消费,大部分都转口外运。作为外销的福建瓷器,主要仿烧浙江与江西产品,总体质量略差,但因交通便利,性价比高,除了本地有少量的消费,大部分销往海外市场。目前在青龙镇以北的沿海及内陆的广大区域,除了少量福建产的黑釉盏外,很少有发现福建产其他种类的瓷器。因此,福建瓷器到了青龙镇以后,基本都是转口销往海外的。根据当时的航路推测,主要是销往东北亚的高丽与日本,与文献可以相印证。销往东南亚的福建瓷器,可从福州港直接装船,没有必要绕道北方,这也可以从近年来东亚水下考古发现的沉船得到证实。 青龙镇出土了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碎瓷片更是数十万片,器物组合与日本福冈博多遗址多有相似。因此,探讨两地的贸易线路与文化交流,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瓷器反映了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证明青龙镇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作者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文章来源:文汇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