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经方到时方:夏季感受寒湿/暑湿的处方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7-01-20

感受寒湿/暑湿症状:恶风寒、发热、少气乏力、头昏、肢体困重疼痛、胸闷腹胀、皮肤黄、恶心纳呆、腹泻便溏、尿频热不利。舌苔厚腻,脉沉、滑

当今常用处方有:藿香正气散、参苏饮、三仁汤、甘露消毒饮、六一散

藿香正气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参苏饮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木香15 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

三仁汤

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甘露消毒饮

出自《医效秘传》托名叶天士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两,木通五两,藿香四两,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

药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六一散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由滑石、甘草组成

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因两者药量之比正好为61,故名为“六一散”。六一散治疗暑湿外感病疗效显著,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本方专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凡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泄泻等症,均可服用六一散;对于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砂淋者也有效。

经方:泽泻饮、兰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麻黄加术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散、五苓散

暑湿不论是湿热还是寒湿、或者寒热错杂,都是以湿为本,治湿之法,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金匮要略中应属于《痓湿暍病脉证治》《黄疸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范畴,有发热、欲得被覆向火、烦疼、关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身色如熏黄、但头汗出、胸满、舌上如胎、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口燥烦、头中寒湿鼻塞、胸胁支满、心下痞、眩等表现。病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治疗上提出:法当汗出而解、但当利其小便。

治疗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麻黄加术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散、五苓散等。

黄帝内经十三方中,有泽泻饮、兰草汤治疗湿病。

《素问·病能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虽古今处方不同,治法用药却一脉相承。

内经中泽泻、白术、佩兰,

金匮要略中麻、桂、朮、薏苡仁、防己、泽泻、猪苓、茵陈、半夏、生姜,

宋金清时方中藿香、二陈、茵陈、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木香、茯苓、枳壳、滑石、白蔻仁、薏苡仁、竹叶、黄芩、木通。

相比之下内经组方较为单一,仅利湿健脾;金匮要略已是津梁之作,因此解表发汗、清热利水、健脾化湿兼具;时方中以紫苏、白芷、藿香替代发汗较强之麻桂,更增加化湿、利水、运脾、理气等药物和治法,完全可以经方解时方。

通过前后对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掌握方剂的发展变化,对于临床上灵活将经方与时方融为一炉,体现明确的治疗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秦汉以来,长度和容量皆为十进位制,唯重量非十进位。唐初制造“开元通宝”,规定每枚重二铢四累,十枚重一两,后来感到十钱为一两比二十四铢为一两更便于计算,于是就改用十钱为一两。宋代又将十进位的分、厘代替了钱以下的累、黍。这样,重量单位除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也都采用了十进位制。

宋代时重制了重量 1=600,1=16,1=10=3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