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中医十大经典著作

 弘朔居 2017-01-21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疗法不仅蕴含而且传承了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更是以生态平衡的理念来看待生命,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进退等,从而使医疗与养生进入到生命科学的智慧思维之中。而传统中医中的经典著作,可谓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一一为大家介绍一下传统中医中的十大经典著作。

  

       
 

这十部传统中医的经典著作分别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其中,前六部又可以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其中:《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

 

  《素问》与《灵枢》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十大经典”或“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一定的概述。

一、二百年来,中国传统中医学一直落在近代科学的视野之外。而今天,在科学发展行将进入生命世纪的今天,这批宝藏以及它的命运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倾心关注。

 

《伤寒论》、《金匮要略》

  《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视为医门之圣书。《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

 

  《中藏经》

  《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是一本脏腑辨证专书。作者不仅对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辨证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而且全书均体现了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思想。《中藏经》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的划分上,其以脏腑分证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该书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脏腑辨证首论阴阳;虚实寒热,脏腑有别;外感内伤,辨从脏腑;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中藏经》上、下两卷共载医论49篇,上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痈疽、水肿、诸淋等内容,下卷列诸病治方60首。

 

  《脉经》

  《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 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瘧、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方法。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历史上对《黄帝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最早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内经》版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亦为医门重典。三十卷,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撰。此书自南宋以后便在国内佚失,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杨守敬在日本发现仁和寺旧藏古代卷子抄本(残存23卷)并影写携最。

 

  这十部传统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在原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其他重要典籍而组成。熟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在传统中医理论学习的长河中,有多少名老中医都告诫中医学习者,不可跳过中医十大经典书籍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学习中医就得从基本功学起,要打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只有将这些理论悟透,才能更好地理解与领悟古代圣贤的智慧!整理: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