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结 | 中国医学史上的部分重要著作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5-15 发布于甘肃

参考书目: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医学史》

1.《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非一人一时所著,分为《素问》《灵枢》(又称《针经》)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 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最早的目录学专著,记载了医经七家。)

  •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 内容: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生理、病理、诊断、防治。

  • 对中医学的意义:构建理论框架+奠定发展基础。

2.《黄帝八十一难经》:又名《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为理论性著作。

  • 作者:扁鹊(秦越人)

  • 以问答方式阐述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尤其在藏象、脉学、针灸方面对《黄帝内经》作了补充。

  • 内容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

  • 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分寸口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共九候,称为三部九候诊脉法。

  • 提出右肾为命门。

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 作者:张机(张仲景)“医圣”;(整理:王叔和)

  • 其中《伤寒论》22篇,113首方,以外感病为主《金匮要略》25篇,262首方,以内伤杂病为主。

  • 以六经(辨证)论伤寒,以脏腑(辨证)论杂病。

  • 《伤寒论》由王叔和整理。共10卷,22篇,包括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六经病脉证及治疗等。

  • 结合理论与实践,创立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学发展奠定基础。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作者:托名神农

  • 收录药物365种,总结了汉代及以前的药物学理论知识。

  • 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命以应天,多为补药,无毒,久服不伤人;中药养性以应人;下药治病以应地,有毒,不可久服)、寒凉温热四性(按功效)、酸苦甘辛咸五味。

  • 阐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药物“七情和合”(即七种配伍情况,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 为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确立。四部书合称中医四大经典。该时期的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为一体。

中医三世(三大流派):

创始人
创始著作
内容
传承人
传承著作
黄帝

黄帝

针灸

针灸
华佗
中藏经
神农

神农

本草

药物
伊尹汤液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素女

素女

脉诀

脉学
秦越人
难经

5.《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 作者:王叔和(晋代)

  • 明确了寸关尺三部脉位,确立“寸口脉诊法”(独取寸口)。

  • 提出脏腑分部理论(寸关尺对应的脏腑)。

  • 归纳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 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奠定脉学理论基础。

6.《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 作者:皇甫谧(晋代)

  • 综合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 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共349个:双穴300+单穴49个)

  • 提出分部位→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分部划线布穴)。

  • 总结了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

  • 总结临床经验,按病论穴。

7.《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

  • 作者:巢元方(隋)

  • 分述1739种病证的临床症状,论述疾病病因病机(esp. 病源)。

  • 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和病证理论。

8.《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作者:孙思邈(唐代)

  • 载方6500+

  • 重视妇儿病

  • 收录《伤寒论》至《千金翼方》末(认为伤寒本证有三,分别用桂枝、麻黄、青龙治疗,开创了以方类证/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提出“三纲思想”,为后世“三纲鼎立”学说奠定基础。)

  • 载药800+。提出“道地药材”的概念。

  • 综合治疗,针药并用,作彩色明堂图,发现阿是穴。

  • 重视养生。

9.《小儿药证直诀》

  • 作者:钱乙(北宋)

  • 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开创并完善了小儿脏腑辨证理论及治疗。

  • 为中医儿科奠基著作。

1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作者:陈言(宋代)

  • 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1.《温疫论》

  • 作者:吴又可/吴有性(明代)

  • 提出温疫病的病因是“戾气”,非一般的六淫病邪,多“从口鼻而入”。

12.《温热论》

  • 作者:叶天士/叶桂(明代)

  • 阐述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13.《湿热条辨》

  • 作者:薛生白/薛雪(明代)

  • 内容:湿热病(温病的一类)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

14.《温病条辨》

  • 作者:吴鞠通/吴瑭(明代)

  • 创立温热病三焦辨证理论;上焦→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15.《医林改错》

  • 作者:王清任(清代)

  • 改正古籍中解剖方面的错误,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 发展了瘀血理论。

16.《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书(足臂略早)

  • 出土于马王堆汉墓

    17.《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 出土于马王堆汉墓

    18.《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 出土于马王堆汉墓

      19.《治百病方》:又名《武威汉代医简》。

      • 出土于武威汉墓

      20.《脉书》《引书》

      • 出土于江陵张家山汉墓

      21.《素问训解》:最早注释《素问》的著作。

      • 作者:全元起(齐梁时期)

      22.《黄帝内经太素》:又名《太素》,是第一本全文分类注解《黄帝内经》的书(包括《素问》《灵枢》)。

      • 作者:杨上善(隋唐)

      • 首创分类统繤和注释法,分《黄帝内经》原文为19大类。

      • 共30卷,南宋时散佚,现存26本。

      • 详于训诂,即解释详细。

      23.《次注黄帝素问》

      作者:王冰/王太仆(中唐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