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创作 来源于什么,您真正了解吗?

 攸州刀郎 2017-01-21



       进入书法艺术之门之前,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针对临摹到创作这个过程,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对于经典传统作品的模仿与习作无疑是进入书法之门的捷径。因为那些经过历史无数次筛选而传下来的作品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书法的核心要素。只有对其反复临习,才可能对书法艺术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深入其间,达到与古人心有灵犀。


       

       但是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后期的创作,临摹能力再强,与原贴再接近,若不能进行创作,一切似乎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初学者而言又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很常见,很多人已经有了相当的临摹能力,一旦进行创作便六神无主,无从下笔,或是行笔与所学碑帖的意趣大相径庭。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临帖十几年而面对宣纸无所适从的学书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不是他们下的功夫不够,而是学习方法出了偏差。他们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局部的技巧练习上,相信“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导致的结果只是有限的技巧练习而缺少对所学碑帖的整体理解和艺术把握,虽能写得一手“好”字,却只是单纯的机械式书写,而与书法无关。

       正确的方法应把学习的过程分为形临、意临、创作三个部分,是解决临摹到创作的最好途径。临习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靠近原贴,从基本的用笔特点到结构方法尽量把握到原贴的规律和特点,做到烂熟于心,对于行、草书则更进一步,要求习书者树立整体观念,从节奏的韵律的角度,去理解章法,强调字的空间分割和上下联系。而这正是大家容易忽视但却对创作至为关键的地方,因为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从每一个具体局部笔画开始的,很难注意到整体的观念,但作为艺术的书法这一点又是很难把握的。把握到了整体的观念再进行意临和创作也就不会感到太茫然了。


       

       意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临摹到创作的过渡,它是在能准确临摹的前提下有选择、有取舍的临摹,因为有了碑帖做基础不至于心中无数,而在原作的基础上稍微取舍与夸张又不至于失去了自由挥洒的乐趣,所以对于已有的一定基础又想尝试创作乐趣的人来说意临是很有必要的步骤。

       通过扎实的形临到意临再自然过渡到创作,这样的学习步骤学书者更容易接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楷书的单字相对容易把握,但却难于整体的完整和协调。

       而具体的创作必须是下意识的,毫无束缚的前提下,作者的感情才能得以真实而充分的流露。初学创作往往要反复写上许多遍,写到自认为没毛病。真正的毛病这时是无法看到的,其实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做作、太模仿了,艺术美的要求是自然和生动。有人评价颜真卿的字有“正不及草,草不如稿”之说,享有“天下第二行书”美誉的《祭侄稿》正是一件草稿作品。

       以技法见长的字相对好学,以感情见长的字难学。自古以来,学习欧、颜、柳、赵者众多,而近张旭、怀素者又能有几人,前者能加功力,而后者只能意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