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认识中风的“外风理论”与续命类方

 昵称39901423 2017-01-22

带你认识中风的“外风理论”与续命类方

摘要:在临床上看到我的导师陈根成教授常于中风初起时使用小续命汤及其类方,所治疗的患者若能微微汗出,神昏、失语、偏瘫往往恢复较快,并且很少出现高热、咳促等症状。

在盲目跟风西医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当代,不禁诧异续命汤的疗效之好,诧异“外风理论”的独特。


一、“外风理论”的由来

中风的“外风理论”早在《内经》已有立论,《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随后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亦提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更是详细地根据中风病情的轻重程度与风中于人体部位分出中风的类型,《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腧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

《诸病源候论·贼风偏枯候》认为:“贼风偏枯,是体偏受风,风客于半身也。人有劳伤血气,半身偏虚者,风乘虚入客,为偏风也。其风邪入深,真气去,邪气独留,则为偏枯。此由血气衰损,为风所客,令血气不相周荣于肌肉,故令偏枯也。”

《太平圣惠方》认为中风是由“脏腑久虚,气血衰弱,腠理开泄,阴阳不和,真气散失,荣卫虚竭,邪气毒风,从外而入,伤于经络”所致。

带你认识中风的“外风理论”与续命类方

可以看出,这些奠定中医界根基的医家所说的“风邪”主要指的是广义的“外风”。

而近代研究不断发现外环境可促使中风的发生,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气候突变,特别在在低温低湿下,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寒潮来临时可增加大鼠发生脑卒中的几率。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国内通过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感染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发现外感疾病是促进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

另外众多医家在临床上运用祛风药物(如麻黄、桂枝、细辛等)和祛风方剂(如续命汤及其类方)已经显示出据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临床和实践基础。

二、“外风”的“侵袭”机制:缓慢积累、由量变质、风中部位不定

1 风邪伤人的过程不是骤然的,而是缓慢积累的

《千金方》描述了风邪伤人导致中风的过程:“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并指出“夫诸急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

说明中风不是风中人体后骤然发病的,而是由于人体虚弱后,不能抗御风邪和内生之邪,疾病初生,人不知道或不理会,于是疾病不知不觉在人体中慢慢进行量的积累,故而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会出现如眩晕、麻木等中风先兆,这些历代医家都有记述,若再遇到其他因素的诱发则容易发为中风。

2 风邪伤人后,风邪的性质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千金方》进一步指出“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

也就是说当风邪在人体内不得散发就出现会产生性状的变化,或变为湿或变为寒,或伤脏则生痰或滞脉则生瘀,由于风邪的积聚与变性,当外在因素的诱发或内生之邪的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突然间出现疾病的暴发,而中风就是其中之一。

3 风邪所中的部位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病症,最终导致中风成为一个综合征

《内经》认为“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也就是说中风不仅仅是肢体的偏废,更是由于内伤脏腑,必定同时出现不同脏腑的病症,故而张仲景也由于风中的部位与层度不同分出了“中经络”“中脏腑”。

孙思邈对中风后脏腑的损伤描述地更为详细,并指出“肺中风”“肝中风”等诸多病症,并在《千金方》提出“凡风多从背五脏腧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

三、风邪必“趁虚而入”

1“命门之原气虚损”是中风的内因

《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这里提出了如中风这样的急重症骤然发病的最基本病因就是原气的虚损。

赵献可更是在《医贯》对中风与原气虚损的关系做了生动的论述:“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干也。人之气血,荣养乎四肢也,犹木之浆水,灌溉乎枝叶也。木有枝叶,必有根本,人之气血,岂无根本乎?人有半身不遂,而迁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之枝干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壮,忽然倒地而即毙者,如木之根本已绝,其枝叶虽滋荣,犹枯杨生华,何可久也?忽遇大风而摧折矣。观此则根本之论明矣。”

虽然在表面上人体处于一种正常态,但是其实内在的原气已然虚损,《八难》提出命门为“守邪之神”,“守邪”即命门原气可看守即感邪气,使伏邪不能内发,而当原气虚弱,又遇外邪,则人体的平衡态将被打破,伏邪伺机而起,内外合邪而导致了中风的发生。

2、“风邪入中”是中风的外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风者,百病之始也”,这里的“风”是一个广义的代表着“善行、数变”的概念,包括了在外界气候的变化,也包括内环境突然变化的病症,故而《千金方》曰“夫诸急病多是风”。

外环境的变化可以可能会使人体产生中风的危险因素,而由外风入中之后,久久不散而变化成各种痰饮瘀湿毒等所导致的内环境失调,更是诱发中风的危险原因。当原气耗损,无力守住伏邪,外因通过内因,则导致了中风的发生。

四、理解续命汤及其类方的关键是“扶元祛风”

带你认识中风的“外风理论”与续命类方

孙思邈在《千金方》认为“诸急卒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予续命汤,依俞穴灸之”,中风皆用续命汤及其类方,认为“(小续命汤)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细观小续命汤,其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开腠理祛风邪,方中有人参、附子即后世之“参附汤”,具有扶元补阳之功。

而方中防风、防己、川芎除我们熟悉的功效外,根据《神农本草经》皆有祛风的作用,防风主“风行周身”、防己主“风寒、诸痫”、川芎主“中风入脑”,又风易郁久化热,方中黄芩即可“治诸热”又可反佐方中温热之药,全方突出了“扶元祛风”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为大象医友会原创文章,作者/叶应阳。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带你认识中风的“外风理论”与续命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