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百了无恨 2017-01-22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的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

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也为数不少。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中国历代以端午节为主题名画有:《御龙图》《龙舟夺标图》《金明争标图》《龙舟竞渡图》《龙舟夺标》《天中佳景》《龙舟竞渡图》《端阳即景图》《屈原像》《观競渡》《悬艾人》《端午图》《端午即景图》《端午图》《端阳景图》《端午钟馗图》《午瑞图》《五月竞舟》《端午图》《端午即景》《端午》《五日吉祥》《端午美味图》《端午习俗》《屈原》《火肉粽子》《端午佳果》《端阳景物图》《端午即景》等。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楚国《御龙图》

屈原《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过洞庭湖的描写:“驾飞龙兮北征,过吾道兮洞庭”。学者们认为“飞龙”就是指龙舟。想必楚国当地江湖上本已有龙舟。

楚国《御龙图》——龙舟雏型的帛画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楚国《御龙图》——龙舟雏型的帛画。在西周的史书《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成书于战国时代)中对周天子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表示当时已有“龙舟”,按时代来推算,早于屈原之死。后来楚人划龙舟寻救屈原,后代就以划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

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了一幅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推测是春秋战国中期的画。画中有个头戴高冠,身穿罩袍的男子,腰佩长剑,手执缰绳,正在驾驭一条龙。他的表情宁定,姿态英挺优雅。

男子所驾驭的这条龙,龙头和龙尾分别往上高高拱起,身躯呈现水平状,整体形成舟形,宛然可见“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场景一般。这一古雅酣醇之感溢满画面的墓葬画,也表现了驭龙升天的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唐代诗人崔护、文学家柳宗元的绘画作品

唐代,崔护,字殷功,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唐代,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合称“韩柳”,与刘禹锡合称“刘柳”。

唐代诗人崔护、文学家柳宗元《龙舟夺标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唐·崔护 程宗元 《龙舟夺标图》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的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

北宋,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金明争标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北宋·张择端《金明争标图》此图描绘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军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书“琼林苑”三字。

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俯瞰楼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维游其间。书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元代著名的画家王振鹏的绘画作品

王振鹏,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孤云处士",并官至漕运千户。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江山胜览图卷》、《阿房宫图》、《金明池图》。

元代著名的画家王振鹏《龙舟竞渡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元·王振鹏《龙舟竞渡图》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许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队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元代著名长青绿山水画家吴廷晖的绘画作品

吴廷晖,生卒不详,元代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赵孟頫同里,擅长青绿山水和花鸟画。从他的创作往往不署自己的名款,仅钤盖个人印章来看,可能是一个画工而非文士,因为这种落款方式是元至明初画工的习惯。据吴升《大观录》记载:胡廷晖曾被赵孟頫请到家中为其补全李昭道《摘瓜图》,后来他凭记忆默写了一幅,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使赵孟頫大为惊讶

元代著名长青绿山水画家吴廷晖《龙舟夺标》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元·吴廷晖 《龙舟夺标》是其创作的绢本设色山水中国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渡,这幅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女侍环侍著一名贵人,前後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画法近似王振鹏,但较为柔细。

元代佚名《天中佳景》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元人佚名《天中佳景》108.2×63.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天中”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别称,题名“天中佳景”是为端午的应景画。这幅传为元人《天中佳景》的帛画的构图很像“瓶插”花卉画的构图方式。瓶中插着蜀葵、石榴花和水蜡烛,朵朵盛开,石榴梢系着精致的香囊,表现端午风俗民情。

盘中摆着各种应景果子,端午节素食的主角——粽子也藏身其中。我们看到它很像刚包好,尚待蒸熟,草绿色的色泽和真品粽子相当接近。加上粽子特有的棱角、绑粽白绳的干爽,能让观者一下就联想起粽子和它的美味。盘内除了摆设粽子,还有荔枝、石榴等,下置菖蒲、樱桃、桑椹、艾草,均为当令花果时物。《燕京岁时记》记载端午习俗:“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

再看花瓶,精致纯熟的工笔法不但使瓶身产生立体而浑圆的感觉。质感、量感、立体感,这种被称为绘画基本功的东西,学西画的人很重视,而在这幅国画中显现出的功力,也是不遑多让的。

中天时节,正值蚊蝇毒虫类滋生的盛夏,易有瘟疫,故而,五月五日端午节也是最讲求防疫驱毒的时节。在此画上方看到画有四道道教的灵符和一钟馗画像,表现驱毒驱鬼辟邪的意含。这种风俗据《事物记源》,起源于汉代桃印遗风,宋代人在端午时就用五彩丝帛画灵符相赠,也有放在屏风之间。

本画中最称得上神来之笔的是花瓶下方的艾草和菖蒲。艾草和菖蒲这两种草是中天时节的防疫驱毒主角,画面中,它们怡然自得地分隔瓶子和果盘,画家刻意突显了它们的角色地位。画家又把艾草柔白的背面呈现给观赏者,它背面柔白,正面纯绿,两两互衬,营造了画面局部的鲜活度。

《天中佳景》反映的是五月五日的另一种风尚——驱毒保健的卫生习尚,也是端午节的另外一层重要意含。华夏古人早就建立了端阳五月五日驱邪防疫保平安的卫生观和具体做法。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明代著名画家郑重绘画作品

郑重,字千里,号无著,歙(今安徽歙县)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好楼居,日事香茗。善写佛像,必须斋沐而后举笔。丁云鹏推为赵伯驹后身。亦画山水小景。摹仿宋、元体均精妍。万历四十年(1612)临王蒙葛仙移居图,顺治五年(1648)作《十月岭梅图》。《无声诗史、歙县志、故宫书画集、风雨楼扇粹》。

明代著名画家郑重《龙舟竞渡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明·郑重《龙舟竞渡图》此图描绘的情景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而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只龙舟、一只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面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的佳作。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绘画作品

陆治(1496—1576年),字叔平,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因居太湖之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支硎山中。文徵明弟子,诗、文、书、画都有相当造诣,擅长画山水、花鸟,为“吴门画派”后期重要画家。花鸟画兼工能写,风格清秀。山水画笔墨劲峭,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善书法,能诗文。

明代著名画家陆治《端阳即景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明·陆治《端阳即景图》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屈原像》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明代 陈洪绶《屈原像》陈洪绶以屈原的《九歌》为题材的一系列木版画中,绘画了《屈原像》。与之前彬彬有礼的形象相反,屈原的造型是以他在《涉江》里的自我描写为根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并且表现《渔父》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清朝宫廷画师徐扬绘画作品

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和同乡张宗苍献上了自己的画作,得宠,二人被任命为“充画院供奉”,当年六月徐扬领旨来到京师,从民间草根一跃吃上了皇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被钦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

清朝宫廷画师徐扬《观競渡》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徐扬《观競渡》清乾隆宫廷画师徐扬绘,端阳故事八帧之一《观競渡》,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清朝宫廷画师徐扬《悬艾人》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徐杨《悬艾人》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朝画家徐扬的《悬艾人》描绘出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把艾草和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罗聘绘画作品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清朝著名画家罗聘《端午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罗聘 《端午图》 1795年作。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着色鲜丽,艳而不俗。

色彩搭配协调,一个宝葫芦悬于藤上成为点睛之笔,而更为有趣是从葫芦上垂下一条绳子,拴着一只跃跃欲试的青蛙,使得画面生动有趣。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边寿民绘画作品

清,边寿民,1684年生,1752年逝世,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画家。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能书擅画,花卉翎羽,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间。与华喦、郑燮等交往甚契,属扬州画派。所居芦间书屋,多名流造访。人称“淮上一高士”。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清朝著名画家边寿民《端午即景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 边寿民 《端午即景图》 77×54cm 纸本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早在《帝京景物略》中,便有端午捉蟾蜍之习的记载,所以在此画中,端午杂卉与蟾蜍并列一图,便是极为应景的了。有趣的是,边寿民还自题诗曰:“最好苇间五月天,苍苍蒲柳碧波前。兴来写幅端阳景,质与当垆作酒钱”,其趣味性已然甚于应景之需。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王时敏绘画作品

王时敏(1592年—1680年),男,明末清初画家。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桢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清朝著名画家王时敏《端午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 王时敏《端午图》此图是王时敏晚年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余樨绘画作品

余樨(xī)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南洲,江苏常熟人。余省弟,约于乾隆四年进宫中作画供奉内廷。工花鸟,擅院体画,别出新意。

清朝著名画家余樨《端阳景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37.3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蜻蜓、蟾蜍和青蛙等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构图简洁、疏密相宜,用笔工整,严而不板,秀润中略得野趣。花的娇态,叶的反正,蜻蜓的飞翔,青蛙的游姿,描绘的都很细致,具有质感和动势,其写实功力,较为深厚。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杰出画家黄慎绘画作品

黄慎(1687年6月14日—1772年),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家贫,遂学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和丰富,它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 、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这在古代的画家当中是十分难得的。康熙间至扬州卖画,人争客之。是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与郑燮友善。擅草书,后以狂草笔法作画。亦能诗。有《蛟湖诗钞》。

清朝杰出画家黄慎《端午钟馗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 黄慎《端午钟馗图》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挂钟馗像,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郎世宁绘画作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聚瑞图》《仙萼长春图册》《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等。

清朝画家郎世宁 《午瑞图》 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郎世宁 《午瑞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清代宫廷画家所绘《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宫廷画家《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设色,纵187厘米,横10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为清代宫廷画家所绘,由12张图组成,分别描绘雍正皇帝在一年十二个月份中的生活休闲场面。对于画面中的场景,美术史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图中场景有学者认为是画家虚拟的场景,也有的认为是借鉴了圆明园的场景。

此图描绘的是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幅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任伯年绘画作品

任伯年(1840—1896)我国清末著名画家,名颐,真名任工,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后到上海,三十年中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花鸟画,是晚清“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任伯年自幼聪慧,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在太平天国的军中“掌大旗”,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家乡,后至上海随任熊、任熏学画。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

任伯年为人率真,不修边幅,学画时近30岁,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导致年仅56岁就过早去世。任伯年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徐悲鸿说他是“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英国《画家》杂志认为:“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十九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代表作有《三友图》、《酸寒尉象》、《献瑞图》、《锺馗》、《承天夜游图》、《野塘雨后》等。 

清朝著名画家任伯年《端午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清·任伯年 《端午图》任伯年的《端午图》素朴清雅,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绘画作品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他的画早年受陈老莲影响,晚年,画家多作花鸟画。

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端午即景》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程十发《端午即景》程十发,中国海派书画画匠,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端午》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齐白石《端午》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作于1953年,是齐白石的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寥寥几笔将端午的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

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五日吉祥》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齐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端午节时令画。“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端午美味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齐白石 《端午美味图》 1953年作。此幅端午图作于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绘画作品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大风堂派”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之一,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其中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端午习俗》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张大千 《端午习俗》 1979年作。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绘画作品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屈原》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近代 傅抱石《屈原》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尽管每件作品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全都以屈原的《渔父》为刻划基础。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绘画作品

丰子恺(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1975年9月15日逝世,享年77岁。

近代著名画家丰子恺《火肉粽子》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丰子恺 《火肉粽子》丰子恺画端午:粽子、老虎头、 打蚊烟丰子恺 买粽子。

丰子恺“小杨柳屋”的小客厅里,常常排满那小眼睛似的漫画稿,微风穿过时,几乎可以听出飒飒的声音。每当看到佳作,丰子恺的好友朱自清便要求他再画一幅送他。

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绘画作品

吴昌硕(1844-1927),"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端午佳果》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吴昌硕 《端午佳果》

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端阳景物图》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吴昌硕《端阳景物图》吴昌硕是传统文人,诗文功底深厚,诗书画印皆有独特独到之处,他多次用精妙的笔墨描绘端午风情,精美典雅,苍润大气,朴厚古茂,彰显着端午节庆的隆重与美好。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近代著名画家唐云绘画作品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东原、药尘、药城、药翁、老药、玄丁、大石、大石居士、大石翁,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西泠印社理事。为海上花鸟画“四大名旦”之一。

近代著名画家唐云《端午即景》赏析

吃着粽子赏古画——中国历代传世古画中的端午节绘画赏析

近代 唐云 《端午即景》“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端午前后,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为数不少。

品赏这些名画,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沁入心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