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广袤区域的游牧民族,采取一种简洁明快、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用青铜浇铸出各种动物形饰并制作成动物纹饰牌。他们以飞禽、走兽、家畜等种类繁多的动物纹样为题材,装饰刀、剑等武器的柄端,或制作出随身携带和使用的精美透雕饰牌。这些饰牌大多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追求神似而又不拘泥于动物本身,显示出了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这种显示北方游牧文化的精美独特饰牌在我国北部长城地带多有发现,其中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有较多的出土,其中不乏精品。如虎噬鹿金扣饰,生动而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界动物咬斗场景。其中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样是欧亚草原的特色纹样,约于战国中期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成为当地流行的动物纹样。虎噬鹿造型的牌饰在北方地区战国晚期的遗存中有较多的发现,尤其以甘肃和宁夏地区为多。这种类型的早期神兽纹样出土于黑海北岸库班河流域,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前4世纪早期,属斯基泰人所有。中国北方地区的这种神兽纹样应是对欧亚草原上流行的这类神兽纹样的吸收与借鉴,经研究表明,这类动物纹金腰饰牌铸造成型,与草原上流行的捶揲成型工艺不同,应当是以秦国工匠为代表的中原工匠吸收借鉴草原文化因素的新创作。这类长方形腰牌饰出现于战国晚期,当时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佩戴者多是草原上层人士。同时,有些青铜牌饰,在兽头颈部、尾端饰有勾喙猛禽头纹样,是欧亚草原流行的纹样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工匠融合借鉴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