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的第2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章放在首篇《学而》的第2章,可见这一章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一章,就在讲我们《易经》开篇乾坤卦之后的第3卦“屯卦”(屯见而不失其居)和第4卦“蒙卦”(蒙以养正)的核心精神。人生要抓住什么根本才能按天地人三才大道去行走而不会犯上作乱,误入歧途。答案就在“孝”跟“弟”两个字。孝弟2字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 然而这章句话是被误会很多的。现在市场上、网络上,有非常多攻击孔子儒家思想的,都会拿这一句话来作为攻击材料。因为这一句话,有出现反对“犯上、作乱”的词语。有人就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民主、没有法制的“愚民”政策,是一种“专制”的“官本位”思想。学习儒家思想的人都是腐儒,犬儒等。其实,这是对圣人的一个误会。我们等一下再详细解说。 开篇说“有子曰”,我们知道有子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弟子,叫“若”,也叫“有若”。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非常想念孔子,因为有若不仅长相很像孔子,而且他的学问也很像孔子,所以大家有一段时间就推举他作为老师,以师礼来对待他。当然,经典无量义,“有子”,我们联想引申开来,就是说“有孩子以后,我们该如何教育”。 教育的重心就是这个“教”字。大家看一下这个“教”字是“孝”,加“攵”字(一说文)。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就是在这一个“孝”字,《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教育是以“孝”为核心,以“攵”为手段,”“文”为表现。韩愈在《师说》里面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老师呢?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讲“孝”这个文字。 那么什么是“孝”?什么是“弟”呢?这个很重要。“大道至简”。所有文化都是在讲“孝”“弟”这两个字而已。“孝弟”2字相当于“道德”或“中庸”两字。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所以,这边“孝”就是“道”的意思,就是佛教里面说的发大“愿”。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发大愿,是万行之因,能长慈悲,不断佛种、成道利生。” 什么是“孝”呢?我们现在查一下字典,有三个解释:第一个,善于侍奉父母;第二个,继承老一辈优良传统;第三个,叫做敦伦顺道。有一本书叫做《三字经》,里面有一句经典讲古代的教育,“《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教育小孩的第一本经典,应该是《孝经》。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这句话是《孝经》里面的一句话。那么什么是“孝”呢?“孝”呢,有比较广泛的意思,我们目前一般指侍奉父母,其实这是“孝”里面的一个“小孝”的一个表现。“小孝”侍奉父母。“中孝”,是孝天下人。“大孝”是孝天下众生。还有一种“至孝”,就叫做“孝道”。这一点,在《孝经》里面有深入地论述。包括侍奉父母这种“小孝”,又分小孝、中孝、大孝。小孝,是孝父母的身;中孝,是孝父母的心;大孝,是孝父母的灵。这个,我们在《孝经》的讲座视频,有做深入的分享。可见我们理解“孝”,是“礼敬诸佛”的意思。“礼敬诸佛”这个“佛”,是天下众生本具如来佛性,大家都是“佛”,也就是对一切都要“孝”。要“赞叹如来”,“广修供养”,所有天下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孩子,都是我们的父母,天下万花筒本源是一,这个才是“大孝”。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对“弟”的理解,大家目前普遍认为是“弟弟敬爱哥哥,顺从长上”,这自然是其中的一层意思。但是在古代这个“弟”,不仅仅是指“弟弟”,也不仅仅是“对兄长好”。它更主要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顺”的意思。其实“弟”,你看它古代甲骨文怎么写呢? 前面我们讲“孝”,是做人有博大的爱心。但是有大的爱心,还要有做事的方法。所以,这个“弟”,其实是在讲“方便”“善巧”,就是在讲“善巧方便”。我们学习的根本,第一个做人要有大爱心,做事要能够随顺众生,有善巧方便,这个才是“弟”的核心和根本。现在我们知道“孝”其实是在讲“道”,“弟”其实是在讲“德”。“孝”就是讲我们内心发的一种大愿,要能够利益天下众生。在具体的行持,在我们的言行方面呢,要能够懂得善巧方便,懂得“化众生”的这种“菩萨行”。所以,用《大学》章句“孝”也就是“明明德”,“弟”就是“亲民”。有道无德不行。如果我们讲“道”,说有大爱心,但是没有具体的怎么去操作的办法,怎么样善巧方便的话,这个“道”呢,它就会流于空虚。同样的,如果是只讲“德”,只讲善巧方便,但他没有抓住博爱的话,这个人就变得很狡猾,叫做“德必孤”或“乡愿”。在佛经里面,经常用“行愿”两个字来比喻“道德”。“愿”,就是“原来的心”,相当于“道”。“行”就是德。如果只有“愿”没有“行”,那么这个愿,这个大爱,就是虚的。如果你只有行动,你又没有这个大愿,那么你的行为必将是很孤独的。所以说“行愿”跟“德道”,“愿行”跟“道德”,其实就跟“孝弟”一样。 这章句最容易误会的就是“犯上”。什么叫做“犯上”呢?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犯上就是不能违抗领导”。如果领导,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如果是一个贪官污吏,如果是一个不照顾老百姓死活和利益的人,那这种人算不算“上”呢?从我们国学的角度来讲,这不能算“上”。比如商汤放桀,武王伐纣,这种事情能不能算“犯上”呢?易经儒释道传统文化认为这不算“犯上”。因为它不叫做“上”。《易经.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对他们要进行革命。所谓的“上”,是指一切尊贵的人、事、物。如果一个人,他不能照顾到大家的利益,没有大的这种爱心,他就不是一个尊贵的人,而是卑贱的人,所以我们要从精神的本质上去理解这个“上”,而不是从外在的形象地位上去看而已。我们查一下字典,“上”有很多意思,比如说:本也,尊也,崇也,高也,升也,进也,尚也,贤也,贵也,齿也(就是年龄比较大的),天也,帝也,质也(就是质量比较好的),前也,阳也,正也,敬也……所以这一些都是阳面的正能量的东西。如果我们去侵犯这些正能量的东西,那么我们自己就流于卑贱。所以,表面说冒犯长辈、违抗长辈,冒犯领导、违抗领导,这个是比较表面的理解。孔子对纣王、夏桀等腐朽统治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商汤放桀,武王伐纣,这根本不算“犯上”。所以统治阶级一定要能够“正”,“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孔子的思想,是站在“天火同人”“天下大同”的这一种境界。而不是说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点我们不要误会。孟子在《梁惠王》下说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下面是说“作乱”。“作乱”就是各种为非作歹,违法乱纪。比如贪污腐化、偷税漏税、打架斗殴、盗窃、坑蒙拐骗、贩毒卖毒、卖淫嫖娼,等等等等这些,都叫做“作乱”。你想想看,一个有大爱的人,他会去做这些事情吗?一个有大爱又善巧方便的人,他会去做这些事吗?当然不会。如果我们懂得“孝弟”这两个字核心的话就叫“得道”了。得什么道呢?做孩子的,得了孝道;做父母的,得了慈道;做领导的,得了君道。妇女得了妇女道。姑娘姑娘道,媳妇媳妇道,老太太就老太太道,夫妇就夫妇道,员工就员工道。我们什么路,都能够走得好。什么路都能走得好的话,这叫做“本立而道生”,世界自然就和谐,因为大家各自走自己的路。就是“地球既自转,又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那么这样大家都不会碰车。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就叫做“得道”。 下面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论语》里面经常出现“仁”,大家说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字“仁”。“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后面还有很多论述。这边先给大家一个形象的理解。这个“仁”就是相当于种子的最中心那东西,叫做“仁”。比如说“核仁”,其实就是代表本心、良心。“良心”就是“道心”。也就是这种心,它看不到,无法下定义,但是它能够照顾到自己,又能够照顾到别人,它能够生万物的。所以“仁”,叫做“仁道”,是一种博爱之心,叫做“仁”。仁=二+人,二就是天地,其实就是天地人三才,佛教叫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道教叫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都是讲的万物从哪里来的三才天地人或身心灵。 《易经》第3卦屯卦讲对人生的规划,综卦第4卦叫做蒙卦,就专门讲这一点。“蒙以养正,圣功也。”圣人的“功业”,就是教小孩子“养正”。什么叫“正”?正就是“直”。“正直”,让他有这种大的公心,大的爱心,有一种感恩的心。这样子,我们的小孩子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在这个社会一定不会违法乱纪,也就不会侵害到别人的利益,最终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父母亲在家里也就比较能放心。现在这个社会比较混乱,小孩子在外面,我们父母不放心。你想想看看,如果我们的小孩子有“道”,他能够有一种大爱,然后他又能够懂得善巧方便,逢凶化吉,化一切的矛盾为和谐,那么我们的小孩在外面,我们怎么会不放心呢。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就告诉我们,要能够“蒙以养正”,教小孩有这种“感恩的心”。其实,《易经》的上经第一卦叫乾卦,乾卦就是在讲“恩心”,就是在讲“恩”字。“恩”字上面是一个“因果”的“因”字,下面是一个“心”。也就是乾卦这种“乾元一气”,这种伟大的道心,它是“万物资始,乃统天”,它可以化生万物。它是阿弥陀佛,它是我们万物的父亲。如果我们有得到这种大的爱心慈悲心菩提心,那这种叫“恩心”,叫做“因心”。那么什么叫做“感恩”呢??“感”字上面去掉这个“心”,就是“咸”。《易经》下经的第一卦,就是咸卦。咸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应。因为人与人不一样,跟动物也不一样。这世界上的动物,有胎生,有湿生,有化生,有卵生,他们的时空背景不一样,造成世界这个千差万别的万花筒。那么我们怎么样跟人家进入同样一个频道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这一个“感”。怎么“感”呢?在咸卦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它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懂得这一个“感”,我们一切都能得到。这就是“大德”。怎么“感”呢?《大象辞》说“君子以虚受人”。“虚”,就是空杯归零。“虚”,就是虚心。我们如果心里面已经想好了一大堆的想法,我们就没办法跟别人沟通。反应反应,要反过来才能应,泽山咸,海在山上倒过来才叫咸。所以我们要先进入别人的频道。遇到牛就要进入牛的频道,遇到猪就要进入猪的频道,遇到小孩要进入小孩的频道,否则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跟他沟通。所以这样子就叫做“感恩”。我们要培养小孩这样一种感恩的心。孝弟就是朋友这种感恩心,这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其为人也孝弟”,“孝弟”是“为人之本”,《六祖坛经》开篇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的就是这句“但得本,莫愁末”的“本立而道生”。 观看视频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