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在上饶,关于它的N个真相,你了解多少?

 唯我英才 2017-01-23


  我们的家园从哪里走来;它怎样越过岁月的荒原,直到我们来临?

  那些夹杂在小巷砖缝中的残存古旧地名,如同青铜器上的斑斑铜绿,标识了古老文化沉淀的痕迹。对一个城市来说,并不仅仅只有孑遗的几处古建筑才是文化遗存。低下头来,在颓巷败墙间逡巡,抬起头来遥视周边山川江流,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踽踽前行的历史文化气场中。那些以心口相传的记忆和用文字保存下来的地名信息,越过1700多年时空,避开无数次水火兵燹的浩劫,是一种至今仍在养育着我们这个城市的精气神。



最早的上饶城建在天津桥、庆丰寺一带





  上饶城建于何时,一般说法是东汉建安15年(210)。“十年孙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以为建平县。”(《三国志?吴主传》)这是正史第一次出现“上饶”。最早的上饶城,建在天津桥、庆丰寺一带。古时建城选址有三个因素必须优先考虑:首先军事上的防守优势,易守难攻,必须有靠山坐势;第二是供给取用方便,粮草水源齐备;第三才是山水形胜环境优美。灵山由怀玉山脉延伸到城北,宋代韩元吉曾描述道:“形胜地势,来自灵山,中道起石,如龙鬃隐现,至郡而伏。”灵山与城区之间几十里地山峦丘陵绵亘不断直达城边,城北吉阳山、茶山等大大小小的山石峰林,郁郁葱葱,南面是信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茶山、庆丰寺一带正处在灵山延伸丘陵边缘的一大片耸起的红石高岩。饶北河一条支流从三都进入带湖,泄往信江,刚好从高台边缘绕过,天津桥即跨此水而建。将城池建在此处得天独厚,山、水、柴、粮都近在咫尺。以茶山为靠山根基稳固,远取灵山之大势,南抱大片粮田沃野之丰腴。稳如磐石,水旱无忧。信江由东而西从城南绕抱而过,如金带环抱,运输也极为便利。大片河谷地提供了充裕的鱼米资源,上饶古城真可谓天造地设。



  可惜这座乱世中诞生的城池,并没有熬到太平盛世,就在魏晋南北朝的战火兵燹中化为灰烬。城虽毁了,山水灵秀之气犹存。唐代的陆羽选在这里筑庐种茶,成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的问世,并留下了茶山寺、陆羽泉等历史遗迹。唐代隐士沈洪乔和宋代大学问家曾几也曾先后在此处住过很长时间,曾几的诗集名为《茶山集》。明代吴莱退官后特选此地,在天津桥畔构筑“集胜园”颐养天年。此园别具一格,洞壑、池梁(桥)齐全,而且从外地运来大量奇石装点。“集胜园”就在今庆丰公园、庆丰寺一带,这里有一个地下洞窟这是当初园中的“冰山雪洞”遗迹。吴莱何许人?他就是当年显赫一时的宝泽楼、白鸥园主人夏言的外甥。夏氏家族是贵溪人,可谓对上饶情有独钟,也特别了解上饶故城灵秀之气之所在。



以吉阳山为祖山、以金龙岗为中心的上饶古城池




  唐朝,移至金龙岗重建城池。当时的城围七里五十步,以吉阳山为祖山,以金龙岗为中心。这就是今天上饶市的雏型。北宋时,洪水冲垮城墙,只好在城墙里面另筑子城,那就更小了,围不及三里。这座子城先是设了四座城门,后来又开了四门共八座城门。但是水患不断,多次被洪水冲毁。到明代朱元璋时,只得重建。新建的围城扩大到九里二十步,加筑了1丈2尺深1丈8尺宽的城濠。上饶城有护城河的历史,从这时开始。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濠沿”,是明代护城河的一段。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上饶城墙重修过一次。“城”围1163.6丈,高2.4丈—2.6丈,厚1.9丈—2.3丈,清同治庚午版“上饶县城图”,是此次修缮的规模。解放后搞城市建设时拆除的城墙残体,就是这次重修的城墙。1983年拓宽赣东北大道时拆除的“西门”城墙,拆除了上饶古城最后的一段历史记忆。



老城区有多大




 这里说的老城区是指上饶城在道光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时的范围。因为能留存至今的城区痕迹都是这次重修的遗迹。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的城围1163.6丈(小于明城墙的“九里二十步”)。整个城区成不规整的鸭蛋型,东西长南北短。大致是依地形、地貌的状况随形就势而建。

  西门在已经拆去的“仙乐斯”地段。笔者曾经亲眼目睹当年拆此地基上的老屋。门面拆去以后,屋内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房子看去很大,屋项下却不全是空间,后部一大半是城墙占据。屋顶把整段城墙包在下面,而外面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西门内的信江东路早年往东只到南门路止,名叫西街,后曾改名仓门街。附近的灵山路,建国前俗名王门廊,1958年8月才命名为灵山路。

  现五三大道中段以北,是位置较高无人居住的荒坡,城墙经过马皇庙之后往高坡发展,向东伸展,这一线筑有东、西两个炮台把北门夹在中间。现在的北门新村位置,就是旧城北门之外的城郊荒岗。北门的旧址应在北门新村以南的楼群中间某一处。此处向南与古普济堂(现仍有普济巷古地名)、府衙、南门大致成一直线,为城区中轴线北端。



  东部城墙从东炮台开始继续沿高地延伸,往南包抄时基本成一弧形,东门就设在弧形的顶端。东门以内的东城区为上饶县衙门行政功能配套区。县文庙(北)和粮厅(南)是它的大致西界(粮厅巷名现仍留存,清朝粮厅位置大致在巷东现军分区院内。粮厅巷为T形巷道,南起中山路,北至上饶茶厂,折东连接箭道巷,折西至金龙岗南段紧靠市政府大院西侧)。上饶市地名志载,同治年间,中山路粮厅巷至东门的这一段名叫府东街,也就是说东门是府东街的终点。

  东门以南的城墙继续偏斜向西南延伸,城墙在解放前后还存在,许多60岁上下的人都见过。笔者1990年在军分区招待所院内仍见过一段被隔成水塘的护城河用来养鱼,此处现在被压在“澳门豆捞”的大厦底下了。南门的位置最清楚,因为南门路和浮桥成为了它的标志。南门路至少明代就有此名,明代抚州人傅涵曾有“羊角小车上饶过、南门路向北南横。”上饶市地名志称,南门路,以南端是旧城南门而得名,同治年间名叫南门大街,民国年间先后名鼓楼洞、中山街、南门街。南门是正门,以河为堑、浮桥头建有非常正规的青石码头和缆船铁柱。此码头直到21世纪初才因修建滨江公园而被填埋(古城地标从此消失,太可惜了)。南门既是中轴线的南端,是府衙当门出路,又要容纳较繁荣的西街南行的(因只有此处可过河)人众,是非常气派的。



古城西的变迁




  后田坂这块土地最辉煌的时候,是明代嘉靖帝为他的宰相夏言在此建府造园的那一段。因为是皇上敕建,所以不惜工本。不但占地广阔,而且竭尽奢华。宝泽楼的位置具体在哪里?据现仍留存的地名分析,

  大致就在今天市人民银行一带。银行西边的那条巷名叫“大相巷”,这位“相”就是夏言。这条巷往北跨过信江中路正对着路北的“大公厂”巷。“大公厂”,是为建造宝泽楼而临时设置的工场。

  宝泽楼如何豪华没见过资料,但白鸥园那众多的景点名字却留下了一部分,其中有八角塘、赐闲堂、望宸楼、环翠亭、水云轩、明月榭、濯缨处、环漪亭、蓬莱阁、晚节亭、醉春台、宫恩庄、停桡处等,老上饶人还能记得。有一个地名叫“使漆巷”,据说就是当年专门为相府调制油漆的地方,可见当初的规模有多大。当时夏宰相几乎占据了城西的大部分土地,据说白鸥园的占地伸到了现在的支前站一带。



  后田坂官田坂的变化,首先是龙潭近郊接官亭连通内城形成了一条“官道”街市。其次是杭江铁路1935年延伸成浙赣铁路,上饶火车站就建在官田坂正中,大批商铺、民房纷纷建起。抗战时期,大批江浙皖豫难民又在附近搭起了大批“箬棚小屋”栖身。这些外来难民为了谋生从杨家石桥以西延伸至火车,这些外来难民为了谋生从杨家石桥以西延伸至火车站,形成了一条房屋毗连的小吃、旅馆小街。大批流动人口进出,货物聚散,造成了一处畸形繁荣大观。第三是几条东西向道路的开通。解放路原是一条由内城通向城外西边的被人踩出来的一条田间小路,由于火车站的建立,这条小路成了内城连接外部的一条重要通道。

  1935年路面仅5米,只能容许肩挑手推(花车)。后来稍加拓宽也仅通“黄包车”。“皖南事变”后,大批军政机构涌入上饶,路面加宽到8米,可容两辆汽车通行。1955年后加宽至25米。这条路彻底改变了后田坂的面貌。后来又有在八角塘废墟上新开了新建路(相府路)以及胜利路。至此全部城西农田已被覆盖在闹市之下,城西的变化彻底拉开了内城框架,使城区扩大了数倍。

  后田坂官田坂已经消失了,让我们记住这块热土吧!是这块土地让上饶城惊醒过来,逐步进入现代。是它让上饶古城终于连通了外部世界。



编辑:周霞

责任编辑  金鋆鋆  周霞

总编   郑亦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