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国剩余定理

 imelee 2017-01-23

 什么是中国剩余定理?

 

剩余定理详细解法

  中国数学史书上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及其解法: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意思 是说:现在有一堆东西,不知道它的数量,如果三个三个的数最后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的数最后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的数最后剩二个,问这堆东西有多少个? 你知道这个数目吗?

  《孙子算经》这道著名的数学题是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大衍求一术”的 具体体现,针对这道题给出的解法是: N=70×2+21×3+15×2-2×105=23

  如此巧妙的解法的关键是数字70、21和15的选择: 70是可以被5、7整除且被3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当70×2时被3除余2 21是可以被3、7整除且被5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当21×3时被5除余3 15是可以被3、5整除且被7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当15×2时被7除余2 通过这种构造方法得到的N就可以满足题目的要求而减去2×105 后得到的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最小正整数。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

  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剩余定理例题讲解1

中国剩余定理例题讲解2

一道中国剩余定理类型题(附两种解法)

  一个三位数除以9余7,除以5余2,除以4余3,这样的三位数共有几个?

  答案:

  方法一:

  用剩余定理做:

  7*100+2*36+3*45=907

  9、5、4的最小公倍数是:180 907/180=5。。。7

  所以这样的三位数是:180*1+7=187 180*2+7=367 180*3+7=547 180*4+7=727 180*5+7=907

  共有:五个

  方法二:

  枚举法: 类似题型若无特殊的条件,一般都通过枚举法找出符合条件的最小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各除数的最小公倍数,则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具体到此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条件缩小范围,减少枚举次数。

  ①因为除以4余3,因此该数为奇数;

  ②因为除以5余2,因此该数个位数为2或7,根据①,可知该数个位数应为7;

  ③因为除以9余7,结合②,该数最少应为97;结合①,经过尝试,得到符合条件的最小数值为187

  ④3个除数9、5、4的最小公倍数180,

  因此符合条件的三位数有187、367、547、727、907共5个。

关于 中国剩余定理 的一道数学题

  一条长长的阶梯,

  如果每步跨 2 级,那么最后余 1 级;

  如果每步跨 3 级,那么最后余 2 级;

  如果每步跨 5 级,那么最后余 4 级;

  如果每步跨 6 级,那么最后余 5 级;

  如果每步跨 6 级,那么最后余 5 级;

  只有当每步跨7级时,最后才刚好走完.

  问这条台阶最少有 多少 级.

  答案:

  如果每步跨 2 级,那么最后余 1 级;

  可知 是个奇数如果每步跨 3 级,那么最后余 2 级;

  可知+1就是3的整数倍如果每步跨 5 级,那么最后余 4 级;

  可知尾是4或9.但是是个奇数,所以是9如果每步跨 6 级,那么最后余 5 级;

  可知+1就是6的整数倍只有当每步跨7级时,最后才刚好走完.

  可知是7的整数倍7*7=49  7*17=119  49+1不是3的倍数,排除了.

  119+1是3和6的整数倍,所以台阶有119级

 

 

在中国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求这样一个数,使它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孙子算经》给出了这道题目的解法和答案,用算式表示即为:

                    

用现代的数学术语来说,这幅“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稍懂代数的读者都知道:

《孙子算经》实际上是给出了这类一次同余式组

   

的一般解:

其中70、21、15和105这四个数是关键,所以后来的数学家把这种解法编成了如下的一首诗歌以便于记诵: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二一(21)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
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见图1一7一1)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秦九韶为什么要把他的这一套计算程序和基本原理称为“大衍求一术”呢?这是因为其计算程序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一”。所谓“求一”,通俗他说,就是求“一个数的多少倍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余数为一”。那么为什么要“求一”呢?我们可以从“物不知数”题的几个关键数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规律: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但被3除余1;21是3和7的倍数,但被5除余1;15是3和5的倍数,但被7除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数、衍母、衍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并详细叙述了“大衍求一术”的完整过程。(由于解法过于繁细,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书籍。)直到此时,由《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
“中国剩余定理”的高度。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孙子剩余定理-正文

    

  中国南北朝时期(5~6世纪)著名的著作《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所阐述的定理。物不知数问题的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属于数论的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用现代数学符号可表为求下列同余方程的整数解:

式中

  《孙子算经》中使用一种适合解一般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方法,求得此特殊问题的最小整数解N=23。解题步骤是:选定5×7的一个倍数,被3除余1,即70;选定3×7的一个倍数,被5除余1,即21;选定3×5的一个倍数,被7除余1,即15。然后按下式计算

式中105为3,5,7的最小公倍数,p为适当选取的整数,使得0<N ≤105,这里取p=2。
  上述问题和解法,可直接推广为定理:设α1,α2,…,αn两两互素,

, (1)

有整数解,且对模M是惟一的。若记最小正整数解为N,则

,

式中kj满足

p为适当选取的整数,使得NM。“物不知数”问题,在欧洲是一个知名的问题,C.F.高斯于19世纪初给出了它的一般性定理。因此国际上称上述《孙子算经》中的问题为孙子剩余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
  《孙子算经》没有给出求kj的具体算法。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第一次详细地、完整地阐述了求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算法,他称做“大衍总数术”,其中包括求kj的一种机械化算法──大衍求一术。
  秦九韶称αj为“定数”,kj为“乘率”,由 中屡减αj所得的余数Gj(<αj)为“奇数”。“大衍求一术云:置奇右上,定居右下,立天元一于左上(图1 )。先以右上除右下,所得商数与左上一相生(即相乘)入左下。然后乃以右行上下以少除多,递互除之,所得商数随即递互累乘归左行上下,须使右上末后奇一而止。乃验左上所得,以为乘率。”秦九韶在例题中曾以Gj=3,αj=4为例,列出求kj的算草布式:

此时右上余1,故左上即为乘率kj=3。
  秦九韶还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当 α1,α2,…,αn并非两两互素时, 求解(1)的方法。他设计了“两两连环求等,约奇弗约偶”,"复乘求定"等算法,先约去诸模数α1,α2,…,αn中包含的多余的因子,得到新的一组 ,使 恰为 α1,α2,…,αn的最小公倍数。再对 ,中的因子重新归并,得到 使 仍为α1,α2,…,αn的最小公倍数,且它们两两互素。这样便将问题化约为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形。秦九韶尚未提及当α1,α2,…,αn并非两两互素时,方程(1)可解的条件。但从他所举八道例题中有七道的模数满足可解条件这一事实分析,许多人认为秦九韶已知道该条件。

 

例1、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1)先列出除以3余2的数:2, 5, 8, 11, 14, 17, 20, 23, 26,…,
(2)再列出除以5余3的数:3, 8, 13, 18, 23, 28,….
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
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整数,
(3)列出这一串数是8, 23, 38,…,
(4)再列出除以7余2的数 2, 9, 16, 23, 30,…,
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例2、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1)除以3余2的数有:2, 5, 8, 11,14, 17, 20, 23….
(2)除以4余1的数有:1, 5, 9, 13, 17, 21, 25, 29,….
(3)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5。
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5+12×整数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数是5、17、29、……(依次增加12)
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例3、今有物不知其数,二二数之余一,四四数之余三,五五数之余二,七七数之余三,九九数之余四,问物几何?

解:(1)九九数之余四,可能的数是:13,22,31,40,49,58,……
(2)七七数之余三,可能的数是:10,17,24,31,……
(3)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31。
9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63,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31+63×整数
(4)同时满足上两个条件的数有:31,94,157,220,283,346,409,472,535,598,661,724,787,……
(5)上列的数中,只有157满足五五数之余二,
    5、7、9的最小公倍数是315,
(6)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数有:157,472,787,……
(7)只有787满足二二数余一,四四数余二。
所以,满足条件的数最小的是787。


练习:
1、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数?
2、满足除以5余1,除以7余3,除以8余5的最小自然数。
3、在10000以内,除以3余2,除以7余3,除以11余4的数有多少个?
4、求满足除以6余3,除以8余5,除以9余6的最小自然数。
5、一卷彩带,如果剪成2分米或3分米或5分米或6分米都剩1分米,如剪成每段为7分米正好不剩。这卷彩带至少多少米?
6、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8余3,除以11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7、有一堆苹果,3个3个数余1个,5个5个数余2个,6个6个数余4个。这堆苹果至少有多少个?
8、在小于1000的自然数中,除以4余3,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最大自然数是多少?
9、在5000以内,除以3余1,除以5余2,除以7余3的自然数有多少个
10、有一个两位数,除以2与除以3都余1,除以4与除以5都余3,求这个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