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时,为了生存下去,我们的先民将互帮互助视为理所当然,如其遇见天灾人祸,一个部族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自己无力回复,则诸部族会聚集起来,自动替他填补。今天特举三个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 《孟子》滕文公下第五记载:从前汤居住在亳地,同葛国是邻国。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汤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先祖?’葛伯说:‘没有供祭祀用的牲畜。’汤就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并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问他:‘为什么还不祭祀先祖?’葛伯说:‘没有供祭祀用的谷物。’汤就叫毫地的群众去替他耕种。

《左传》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载:“诸侯城缘陵而迁杞”,据《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营陵下注引臣瓒曰:“营陵,春秋之缘陵。”在今山东昌乐县南十余里。齐桓公会和一众诸侯为杞国在山东筑缘陵城,用来安置杞国。 据《春秋》记载:鲁襄公三十年,宋国发生火灾,伯姬被火烧死了,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子、薛人、杞人、小邾人在澶渊聚会,就是因为宋国发生火灾的缘故。在这次会上,诸侯相互聚敛财物,准备归还被他们掠走的宋国的东西。还对宋国人说:“死的人已经不能再活,但是你们宋国损失的财物又回来了。”
从这三则事例可以看到,我们的先民秉持着上古流传下来的道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是先民们的生存之基,也是今人团结互助迈向更好生活的精神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