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疑启发 其要点是在“无疑处生疑”,从而使一堂课沿着“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激疑启发适用于课题导入和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分解启发 每节新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 己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半知的知识一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索求结论; 未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分解启发适于讲授密集知识内容时。 3、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逐一提出,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明思维方向。讲授逻辑性强且逐层加深的教材内容时,适于用设问启发。 4、反面启发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跳陷阱”,以暴露问题,在学生“碰壁”和“跌跤”后。 再用事实使他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原来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纠正?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类比启发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启发方法。 当抽象深奥的知识的性质与某一浅显事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时,可用此法使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 6、对比启发 有些知识易于混淆,采取对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启发学生分清异同点。 7、比喻启发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举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来讲述抽象难懂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时,此法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其道理。 8、演示启发 即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获取有关知识。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 9、操作启发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既启发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0、情境启发 给学生创设学习某种知识的特定情境,使之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