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卤煮相传百年,需要拿着锅和盆来等开门

 环游世界的猪 2017-01-24



北京的街头巷尾,皆有卖卤煮火烧的店铺,特别是夕阳西下,卤煮小肠开锅出售时,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那特有的香味儿,但是,百里飘香的还要属百年卤煮“小肠陈”。


卤煮小肠源自清乾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据老辈人讲,乾隆45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下,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官员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揣度皇帝的口味,为乾隆爷精心设计并顿制出一道荤菜,乾隆食用后大加赞赏,张东官也因此随驾进京入了御膳房。


这道菜取名“苏造肉”,后来传入民间,为适应平民百姓食用,后得以改进,尤其陈氏父子在农闲季节卖起了这一吃食,此后传承百年。


那么,为什么“小肠陈”的卤煮卖的这么火热,经久不衰呢?

物美价廉,肉改肠
旧社会穷人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陈师傅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同时加入了价格更加低廉的下水煮制。虽然用料粗糙,但是,他烹制的卤煮小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煮得透而不黏。


小肠陈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很喜爱的吃食之一,还有谭富英、张君秋和后来的谭元寿等,唱完戏后,总要来上一碗卤煮小肠当宵夜。


改革开放后,陈玉田的第四代传人决心扩大规模,开了一家面积1500平米、可容纳200多人就餐的卤煮店,即便如此,到了饭点儿,来吃卤煮火烧的依然需要排队等候,店门外汽车多达40辆,可谓是高朋满座。
推陈出新,精心做

在保持保持大腕盛的传统销售形式的同时,“小肠陈”增加了沙锅卤煮和火锅卤煮。除此之外卤煮店还增添了用下水烹制的荤菜,如脆皮大肠、芜爆肚丝、青椒肚片、五香猪心、熘肝尖、溜腰花等炒菜。


最突出的要提到做法了,卤煮小肠的主料是小肠、肝、肺、肚等下水,还有五花肉、油炸豆腐块和火烧。小肠要用盐、碱揉搓,反复清洗,去除异味。然后将五花肉、小肠及各种下水切成段、块放入锅内,还要把油豆腐、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豆腐乳等卤放入锅内。


每次煮完都要留下一些汤汁,待下次卤煮小肠时兑入,并不是说店家小气,而是使得肉肠更加香味浓郁。




饭后点评

虽然店铺经历了百年变化,陈老先生一直以诚信为本,用他的热心温暖着每一位来客,但是,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顾客都在询问和怀念他。小小一碗“卤煮小肠”,它不仅包含着北京浓浓的风土人情,也寄托着北京百姓的缕缕情思,还蕴含着“小肠陈”特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也体现了一个企业传承以诚信为本的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